绿林网

《于是我问我的心》读后感100字

《于是我问我的心》读后感100字

《于是我问我的心》是一本由简洁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是我问我的心》读后感(一):于是我问简洁

我:你觉得故乡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简洁:这个问题,我问过阿来,他说过:童年和少年时的地理环境,会形成人的基本的精神塑造,后来只是稍微有点扩张,最终的精神气质,好也好,坏也好,它已经基本成形了。我对此深表赞同。我的第一本书,离不开塑造我的一切。包括我即将出版的新书,《数千个像我一样的女孩》《废刊少女》,回溯少年时代是不可或缺的必经之路。 我:你对刚想踏入写作这个领域的年轻作家有什么建议? 简洁:写作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一种我想写什么他就是什么,我想写什么都能把它写得很好的状态,而拥有这种能力不只靠天分,还得不断提升能力,通过不断写作、训练是可以达成的。所以,要说建议,就是不断地训练和付出,不要刻意神化天赋,要相信我,天赋是可以发掘的,也是可以成长的,希望各位能早日达到下笔时无处而不自在。 我:每当赶稿的时候,日子都不是那么好过。很多人都会遇到写作瓶颈的时候,这个时候写稿尤其举步维艰,你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简洁:这个建议,当初我在遇到瓶颈时,问过李银河,她说,写东西时,不要老想一下就把它写好,应该先把脑子里所有的能想到的全写出来,把标准先降低一点,先写出来,再慢慢改一改,删一删,精炼一下就可以了。换句话说,要有把故事讲完的勇气,那种完完整整,有头有尾,不管中途如何悲喜,都不能害怕结局,绝不戛然而止的勇气。 我: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能跟迟子建一样,拿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 简洁:什么时候出书可以预测,拿奖不可以预测。不过,你这样问让人感到很不愉悦,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我,也不应该问任何一个作家。

《于是我问我的心》读后感(二):我的书评

写作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既有共同的感受,也有不一样的馈赠。比如孤独,一部作品或者仅仅是一篇文章的创作,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用一些仅仅属于自己的时间来完成。

文思泉涌固然是令人羡慕的,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经历非常多的犹豫,思索,无聊。然而每次当我完成一篇文章,或者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的时候,我是非常满足的。

正如这本书中所说,“很多时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作者说出了我们想说而又表达不出的感受,会有内心被击中的感觉,其实再往深一层想,也许并不是写出这些文字的人感受更敏锐,而是他们能更自如地将感受转化为文字。”

我喜欢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没有太多功利性的想法,仅仅是希望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我也希望有的能够理解我的见解,并产生某种共鸣。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历许多的事情,我们在文字中也会看到很多故事,这些内容都以不同的方式充实了我们的人生,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文字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我们也可以读到许多异国他乡的精彩作品。

马伯庸说,写作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有趣,其他效应仅仅是它的附带产物。我很欣赏这种态度。

生活有的时候是苦涩的,是无法言谈的,我们只能默默地忍受。而文字的世界是宽阔的,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无限的。

《于是我问我的心》读后感(三):于是我问我的心——的柔软moment

鉴书团活动被抽中的第一次,感谢鲸歌sing的赠书,拿到手就被封面惊艳了,粉紫色微微带着温柔的反光,和这本书的内容一样柔软温情。

24位作家当中,有9位是女性(是的我还特意数了数),每一位作家的简介中没有用“女作家” “女诗人” 之类的词汇,让人觉得细节处理很舒服。

女性被访者的篇目,给人的共鸣感会强烈的多,不知道是单纯因为读者我的“偏光眼镜”,还是因为作者简洁在和女性访谈时的共情感确实会更强,探讨的问题也就更细致动人。

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诗人林婉瑜的访谈后记。简洁在里面摘录了一小段诗,那也非常的打动我,可能是今年为数不多的,读书时候被打到心上的柔软时刻。

书的副标题取名为“我所经历的写作课”,总结的特别好。很多作家都坦诚会惊讶到我,比如他们会说,“虽然有灵感的元素,但写作肯定也需要精巧的设计。” 还有“感觉写不下去的时刻,先有多少写多少,先写下来再慢慢调整。” 诸如此类,非常平和细致的沟通,就像是前辈手把手教给后辈一些经验之谈那样。虽然他们的作品很美或者很巧妙,但他们本身对文字和写作的态度却是祛魅的。这一层态度本身也很温柔。

《于是我问我的心》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动笔

蒋晓云一举拿下奖后停下写作留学从事计算机行业,辗转三十年后重新提笔写作。鲁敏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邮局工作十五年,三十三岁辞职彻底进入写作行业。此后获得人民文学奖。绿妖从时尚编辑到作家身份一路跌跌撞撞,到小说《少女哪吒》被搬上银幕。

揆诸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每一位在通往写作自由的路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但始终不变的。是把作品写完。就像《于是我问我的心》中作者简洁说的“不管你的选择是什么,都要有把故事讲完的勇气。那种完完整整,有头有尾,不管中途如何悲喜,都能不害怕结局,绝不戛然而止的能力,或者说,勇气。”

看完这本书24堂写作课,一个很大的触动就是,如果我大一时能读到这样的著作,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另一个是跃跃欲试地想写起来。尽可能的多写。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到余华说到的“不回避”式写作。故事的中间部分,怎么写都不合适,后来发现只要写“半年之后”直接过渡就好。后来他认为不绕开,不回避地写更好,于是就有了《兄弟》。避免任何的写作技巧,就是把眼睛经历的描述出来。不会用很好词汇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真。给后面的人留一个评价的稿纸。

就像直到今年2022年,我依然很感谢前辈发明的博客,可以扫一遍国内国外的博客更新,跟随各路博主的嬉笑怒骂喜怒哀乐。文字带来的思考感比视频深刻,短视频可以娱乐,但它没办法当饭吃。

人更需要的是坚定地良性成长和发展你自己,并接受后果。比如,在某天的某个情况里,你应该说某个话、做某个事,才是良性成长和发展自己,但周围的人很难接受。这时候,你应该不管周围的压力,坚定地去说、去做。我们都知道写作不容易,提笔如千斤重。常常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唐代诗人贾岛所讲:二句三年得,吟来双泪流。这本书就像是给每位在提笔困境中创作者的“工作手册”,陷入写作黑洞中的奇效药,一些看起来朴实无华又极具巧思的对话引人深思。

明明是短篇采访集,却有长篇巨著的那种气定神闲。对作者的提问赞叹不已,能让这几位作者聊真切的写作体会。每位采访对立体化,是不松不紧地那种感觉。看进去了就会超爱。

《于是我问我的心》读后感(五):细嗅蔷薇,心既是蔷薇

我是从《科幻世界》认识阿来的,像一座长满奇花异果的缤纷花园的主人,又像暗潮涌动的大事件的幕后黑手。但真正读到阿来本人的作品,是很久以后的事情。而《尘埃落定》甚至都不是一部科幻作品;李银河我甚至想不起来是怎么了解到的,究竟是因为他是王小波的遗孀,还是网络流传的“名言名句”,只是不知怎的就觉得很有好感;马伯庸,因为作品的爽度很高剧情很吸引人,一度我是将他定性为“网络写手”,(也不知当时为何就认为凡是有趣的都是快餐的,经典的都是乏味的;大概是因为坚持完成一件乏味的事情显得比较厉害);毕飞宇,我抱着功利的目的读了《小说课》,可笑当时我甚至不知道毕飞宇是谁,更没有读过《推拿》。

但无论我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认识了一位作家或是阅读了一部作品,我生命的触须就向外延展了一点点,或者也没有延展出去,只是在舒适区里反复盘手串到包浆,我都是至少获得了一样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的活力。正如本书《于是我问我的心》,我期待和向往天空海洋,高山绝壁;我沉迷温暖蜗居,凉亭小院。我热爱奔放跌宕,我亦欣赏云彩与顽石。唯一难以忍受的就是规制化。正如阿来所说“一种速朽的产品”,这种产品或许肉身永流传,但它的精神是速朽的,这样同质化、规制化的铺天盖地地奔涌而来,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它是无穷的沙砾,即使我知道有明珠宝石就在其中,但无穷的沙砾带来的恐怖和无尽的疲惫,都促使我放弃找寻。

这类记述作品和写作的书籍,最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可以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地发现一些未曾谋面的作品,无论最终是否对味,又或名不副实,都是一种保有期待的旅行。

作为一本采访记录集,就给我这样的期待,总体来说大大满足了我的窥探欲,丰富了我的书单,也充满了非常有趣的问题,体会已如上面三段。稍有不足的是有的段落并不必要(当然在采访中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啦,但形成一本采访集的时候还是可以更加精炼),有的问题使劲往热点上引,问李银河躲不开的王小波倒还好,问阿来和陈楸帆大篇幅的刘慈欣(我超喜欢,也超感兴趣),难免会替被采访者感到一点尴尬。

不过,一本有问有答的访谈集,可算是大纲清晰的参考书,各奔所爱,各取所需。总体来,蛮不错的,尤其对我这样一个对蛮多国内作品保有安全距离的读者,可以说开辟了很多条安全的路径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