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吃故我在读后感摘抄

我吃故我在读后感摘抄

《我吃故我在》是一本由[美]爱丽丝•沃特斯 / [美]鲍勃•卡劳 / [美]克里斯蒂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吃故我在》读后感(一):从快餐文化说开的工业文化反思

相当有启发的一本书!这本书远不只是倡导一种饮食文化,更多的是对工业化生活的反思。书中的“快食文化”,个人觉得换成“工业文化”会更加明晰。(当然书中确实是从快餐文化说开去,也并无不妥。) 1.工业文化用工业品和建构,代替了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模糊。人们错把建构之力当成了“自然之理”,被改变了价值观。(具体举例,工业文化让消费者无法/无需接触工业品的制造者,自然谈不上关系,更勿论尊重了。) 2.工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让人觉得,很多东西是不好的,并用工业品来教人规避(比如解放双手、缓解工作压力),但其实剥夺了前工业文化中可能享受的部分,还用工业品填补了人为制造的空虚。 3.当然,慢食文化恐怕只限于个人的生活选择,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社会趋势。作者乐观地认为慢食文化,或者说前工业文化也是能够养活全人类的,这点我并不认同(或许我的悲观也是工业文化的规训作用)。但至少,个人是有余力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在工业文化的浪潮下反工业,又何尝不是时代的弄潮儿。

《我吃故我在》读后感(二):人如其食

汉书云: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在食物极大丰富的今天,如何吃、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成了今天大众要思考的日常问题。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食物充沛、价格低廉且容易获取。史记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吃饱穿暖才能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才能构建社会道德,这是我们先民们在古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悟出的道理,这句话依然适用于当今的社会。 《我吃故我在》这本书的原名是《we are what we eat》,也可以翻译为人如其“食”,通过吃来反应当下大众的生活状态,中文译名借用了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实在是翻译的恰如其分。作者爱丽丝.沃特斯从一个资深厨师兼餐厅老板的角度,对如今的快餐文化提出了深深的质疑,她认为快餐文化正在侵蚀各地的本土饮食及农耕文化,快餐文化背后的工业化更是给很多传统饮食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作者爱丽丝.沃特斯将本书分作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快餐文化”,第二部分则是与快餐文化相对的“慢食文化”。在“快餐文化”这一部分中,作者从多角度阐述了她对如今食品工业化带了的趋同性、快节奏等问题的担忧,她认为过度的食品工业化将本应该充满生活仪式感的饮食文化变得可有可无,人们不在花心思在做美食和品尝美食上了,过度的工业化还带来了诸如污染环境、食品安全、肥胖、营养单一、烹饪技能消退、浪费食物、食物分配不均匀等问题。她认为在快餐文化流行的当下,过度统一化的食品和快速便捷的生活已经使得人们过于浮躁,各种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又取代了人们的思考,她提出大众要回归传统的饮食习惯,提倡有机种植,发扬传统的美食文化。作者爱丽丝.沃特斯作为一个法餐厨师,她的这些观点可以理解,但我不能完全赞同。首选食品工业化带来的低廉饮食极大的解决了饥饿问题,生存才是大众所需解决的第一问题,在欠发达地区,还有大量的人口仍然处在食物紧缺的状态,即便是作者嗤之以鼻的快餐,对这些处在饥饿线上的人们来说也是难得的美味珍馐,作为一个生活在发达国家的法餐厨师,作者的这些观点是基于足够富足生活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的。不过,作者对食品工业化所带来的浮躁和焦虑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以及她对食品工业化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营养单一问题也是存在的,这些问题的根本不在食品工业化,而在背后资本的运作以及监管的力度问题。作者担忧的这些问题,恰恰也是国内大众对预制菜担忧的共同问题。 第二部“慢食文化”则表达了作者在“快餐文化”下对慢生活的思考,她的很多观点契合了当下被焦虑和浮躁包裹的年轻人渴望逃离全方位工业化生活的内心。她所提倡的多元化生活确实是对如今到处是工业样板间的环境一个很好的调剂,作者所提倡的复古式的饮食习惯必然会得到保存和延续,作为食品和农业工业化的补充,作为现代都市人体验生活的补充,作为快节奏生活下的休闲“奢侈品”。 尽管我不是十分赞同作者的部分观点,但我仍然要极力推荐这本书,正如她书中提倡的多元化生活模式,她的观点可以为全方位工业化生活下的我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思路,或许也能让步履匆忙的我们,可以驻足片刻,欣赏路边的风景,整理杂乱的心情。

《我吃故我在》读后感(三):人如其食,你是快餐还是慢食?

“那必是科技与狠活啊”,是短视频博主辛疾飞在揭露“海克斯科技”时常说的口头禅。他的爆红争议匪浅,但也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食品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我们,同样也是全球所面临的问题。美国厨师爱丽丝·沃特斯所写的《我吃故我在》,是一本关于饮食对人类生活和世界影响的宣言。

爱丽丝在加州伯克利开了一家潘尼斯之家餐厅,主张以有机食品和传统方式烹饪食物。她直接与当地农民和牧场主购买食材建立生产合作关系。她的餐厅获得过很多荣誉,她是美国烹饪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她是社会活动家、公益慈善家、慢食文化的倡导者。现在,她以作家的身份,用自己曾经工作和学习时获得的经验,分享一种新的饮食理念和生活方式。

快餐文化

我们老话常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法国哲学家布里亚·萨瓦兰也说过“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人民吃什么样的东西。”如今,工业化产物占据了餐馆和商店,快餐不仅仅是关于食物,也关于文化。快餐影响着我们买什么,卖什么,近而影响如何做生意、着装、建筑、娱乐、新闻、等等…在无形中改变了道德解构,在潜意识中指引和塑造着人们。快餐文化也有自己的价值观,方便、统一、随手可得、广告、廉价、越多越好、速度。这些不良的因素,引发了社会和生态的寒蝉效应,我们要做的是反思后果,采取行动改变这一切。

慢食文化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吃的食物不如小时候味道纯正?不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是因为食物本身变味了。短短几十年,科技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蔬菜水果在工业化标准化规格化下生产,形状大小味道一样,不一样反而成了异类被摒弃。“快”侵蚀了我们对食物的感情,也让我们遗忘了那些记忆中的美好。慢食文化是一种遵循自然法则,一种对美食的态度、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对文化的传承。慢食文化的价值在于美、生物多样性、时令、照料、工作的乐趣简单、万物生息…在抵制快餐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慢中求快,知行合一。

慢食文化也许还很小众,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可能无法去体验“种下一粒种子,收获一季美好”。但我们能做的是少一顿外卖,身体力行和家人一起做一顿饭菜。在这个快时代,让自己停一会儿,慢下来,通过饮食去关爱和聆听自己和他人。

《我吃故我在》读后感(四):慢食文化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基本的温饱需求到对美味的探索与享受,饮食也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我读了《我吃故我在》这本书,作者建议每一位在工商业时代漩涡中的人们,停一停,慢一点,耐心点,用饮食去关爱、照料、聆听自己身体和感官。

其实谈到饮食的话题,有太多内容可说,比如我们现在大多是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在几百年前就并非如此。从宏观的角度说,饮食习惯的养成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发生一些变化,并且渐渐稳定下来的。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方便的诱惑下,人们失去了为自己做事的激情、信心和能力。

具体到饮食方面,我们会发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吃的东西,各种快餐产品越来越多的被摆放到我们的餐桌上。

所谓的方便,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确实可以通过这些新科技来节省很多的时间,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因此失去了一些能力,比如我们可能不会再亲自做饭,炒菜,很多美味也随之消失。

另外,当我们吃了太多的快餐食品,其实也给我们的身体健康留下了一些隐患。而非常耐心细致的去做出一顿丰盛的饭菜,这个过程是令人成长和受益的。

与此同时,人们对方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这会给其他事情施加压力,人们认为这些事情也应该变得简单,否则他们就会落后。人们被即时性宠坏了,如果做事不更加努力,如果效率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他们就会恼羞成怒。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原来需要半个小时从家到工作地,那么这半个小时就会成为我们的一种标准,如果某一天我们用了更久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我们就会感到特别的失落或者愤怒。

过分的追求速度,追求效率,让我们忽视了过程,忽视了当下。就像去爬山,爬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当然是一件让人非常愉快的事情。但爬山更让人感到愉悦的实际上是自己战胜了攀爬时的压力。用一架飞机直接把人送到山顶上,爬山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了吧。

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件东西特别便宜,而去购买它,否则我们就会有一种亏了的感觉。在饮食方面也会出现这样的偏差,我们想要吃的越来越多,但却忽略了这样的行为对我们健康的损害。

某样食物非常便宜,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需要,也不意味着它是优质的。

作者提倡慢食文化,其实不光是我们的饮食,也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慢一点或许真的会更好,更健康,更愉快。

《我吃故我在》读后感(五):愿你也能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享受“慢食生活”带来的安全感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第一次去广西玉林,在那里我人生第一次吃到黄皮。当时的我,觉得黄皮这种水果好好吃,但却因为其本身易破皮、难运输等问题,所以在天津的我再也没有吃到过。直到今年夏天,我无意间又想起了这个味道,于是随手打开拼夕夕,却发现黄皮竟然可以包邮送到家,着实让我惊喜。

我常常在想,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是如此幸运且幸福的。因为交通的发达,快递的便利,我们想要的东西似乎唾手可及。只要有钱,我们可以买到当地直采的新鲜水果、蔬菜、海鲜、肉类等等。我们接受着这样的价值观,却不曾了解其背后可能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似乎只看到当下,而从未想过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会为我们的未来以及后代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这本《我吃故我在:慢食与文化》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即“慢食文化”才是长久之计。而书中也向我们介绍了“快餐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也许你跟我一样,认为便利的生活有何不好?外卖的崛起甚至可以说是当下年轻人的福音。但在这样方便的诱惑下,人们却失去了为自己做事的激情、信心和能力。

在某些原因下,很多年轻夫妻被迫居家,也许他们之前的生活方式都是靠外卖、家政来解决日常所需,但当这一条路断了,夫妻俩就不得不面对自己做饭、做家务等问题。但你会发现,这些日常的琐碎小事,反而成为了压垮夫妻感情的稻草,导致夫妻双方矛盾激增,于是离婚的案例时有发生。而这就是“快餐文化”所带来的后果。

但其实,很多能力都是需要被培养的,你可以选择便利,但有的能力你不能不会!比如做饭的能力、生存的能力等等。但如果我们一直依赖于“快餐生活”,这样的能力我想我们可能这辈子也很难拥有。

在这本书中,作者就透过食物去深挖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例如广告盲目的渗透、儿童用餐娱乐化、反季节食品泛滥成灾、粮食浪费严重等社会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快餐文化”的另一面。

同时,作者也藉着书想要告诉我们,慢食生活也是顺应自然的生活。她提倡自己种菜、养鸡等来达到自给自足!当然,可能因为作者是美国人的缘故,所以在爱种菜的中国,这似乎并不小众。但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生命只有一次,要善待自己,而不是在追逐这个世界的速度中迷失了自我!快餐文化带来的可能更多是焦虑,而不是平和的心!

愿你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慢食生活方式,就像海子说的那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