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史记,成大器读后感精选

读史记,成大器读后感精选

《读史记,成大器》是一本由王立群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礼盒装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18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史记,成大器》读后感(一):读《史记》,我们学到了什么?

首先在阅读《读史记,成大器》之前,就了解王立群老师,因为小时候我家电视里播放最多的就是《百家讲坛》!我爸爸还给我说过王老师的籍贯是山东的,那时候非常喜欢看《百家讲坛》,还有纪连海老师、易中天老师……老师们总是把历史说的风趣,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以前的大事,真的佩服又激动,没想到还能读到王老师的书,而《读史记,成大器》不仅仅是为小朋友们开拓眼界、提供思考的,我这个大朋友也受益匪浅。 厚厚的一整套书,无不体现了王立群老师研究学术之严谨,司马迁身残志坚,终于著成名垂千古的《史记》,而《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史记》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多么重要,更是被许多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和传奇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时期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这其中大概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也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其中故事生动、人物众多,实在引人注意。《读史记,成大器》中王老师总结了许多典型的例子,细化了历史,带我们更好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人物也更加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史记》早就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在阅读这部历史的同时,也加深了青少年读者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记忆,通过积攒下来的厚重的思想和人文沉淀,在丰富多彩的人物中感受他们身上深刻而且典型的性格。真的很羡慕阅读到王老师这套书的小读者,我小学的时候阅读到的只有书店里卖的比较宽泛、内容早已简化的《史记》。现在大语文早已普及,《史记》中的句子和故事,王老师都进行了典型的分析和讲解,孩子们也不会再畏惧文言文,因为王老师已经收集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读起来不会丢失原有的语感,也不会感觉陌生,反而亲切的很。 深入学习历史知识,不断积淀我们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是这一生都要做的事情。司马迁曾经跨越艰难险阻,凝炼成了《史记》,如今读到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成大器》,曾以为书名是否有些过火,但真正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民族历史的深刻魅力。

《读史记,成大器》读后感(二):读史记,成大器

我们都知道,《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阅读历史,尤其是从小培养对历史的认知与兴趣,能够极大地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找规律,学以致用。 在《读史记,成大器》这套书中,作者选取《史记》中故事性较强的多个精彩片段,用少儿喜欢、接受的现代语言——文学语言进行重新改写。

《史记》的原文是用文言文的方式写成的,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阅读《史记》的原文还是有一定的理解上的难度的。 而对于小孩子来讲,我们更加需要用比较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来为他们讲解《史记》中的这些故事。 了解《史记》中的故事,能够让孩子们对于历史更加感兴趣,也能够从这些历史故事中学到一些人生道理。《史记》中涵盖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就非常吸引我的兴趣,因为那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为了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生存,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求贤若渴。 民间的才智之士,也纷纷奔走列国,他们是时代真正的弄潮儿,搅动天下,翻腾四海。 在我的中学阶段也学到了这本书中讲到的很多故事,比如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商鞅变法的故事,还有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而到了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争斗也非常的激烈,项羽的失败让很多后来人都感到非常的惋惜。然而当我们重新去回顾整个历史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也许这种失败并非偶然。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有一个兴趣爱好是下象棋。象棋中的分界线就来源于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象棋中的双方就代表着楚王与项王。 当我们把历史与自己的实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历史有趣的一面。 热爱历史的人往往能够对事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这是因为在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并不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时一地。 一统六国、意气风发的秦始皇,怎么也不曾料到,这个他倾尽一生建造的庞大帝国——秦朝,仅仅十三年后,就在陈胜的振臂一呼之下,而成烈火燎原之势。 历史往往能带给我们很多警醒,让我们用一种更加真诚,更加踏实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读史记,成大器》读后感(三):读史记,成大器,格局炸裂

以前接触史记是小时候,是在一些比较概括性的书籍里,如《中华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百科全书》等等。再稍微大的时候,接触的是语文课本里的史记,基本都是为了做题而做。那时候自己对史记也没有什么见解。

前段时间,在某视频号偶尔看到了王立群老师的直播,也知道了这套书籍。最开始认识王立群老师是在百家讲坛,那时候手机还没有那么发达,很多人都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当时像王立群老师、易中天老师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记得王立群老师,他在百家讲坛描绘史记中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在直播中,听着王老师创作这套书籍的过程,也感到十分感动。现在的小孩子们、青少年们大多都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在平时课外的时间,大多都沉浸在手机里、短视频里、游戏里。所以现在也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读历史的男孩女孩,会让人感到”格局炸裂“,为什么?因为现在读历史类相关的孩子真的很少。而王老师就是为了能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兴趣,引导孩子们能沉入《史记》当中,为了让孩子们能成大器,前后花费了4年的时间来写这套书。

因为自己家中也有孩子,所以就弄了一套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成大器》,书到了以后,自己先翻阅了一下,真的让我感到惊艳。

首先,王老师竟会在每一个故事后边,详细标注着文章的资料来源,就像学者写论文那样,而且资料还不止《史记》,还有《战国策》,《左传》等等,还在每个篇章最后,陈列了《史记》原文及翻译,这在其他儿童历史文学中是见不到的。

其次,王老师在故事后边都加了点评环节,虽然我目前没有全看完,但我看到的故事比如像《尧舜禅让》,王老师指出了,“禅让”其实是实力强大的部落当权的一种美好形象,还有《赵氏孤儿》,王老师指出了原作其实是有两个写法,第一种偏戏剧化,就是像成语故事中、电视剧中描述的美好;第二种是偏实际,就是像新闻报道中那样叙述着残酷的事实。

再次,王老师把《史记》原著中,每一篇涉及到同一人物的文章,都汇集到了一个故事中,使得一个人物的形象变得立体、饱满,比如重耳、吕后、褒姒、韩信这些人物,王老师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去描写同一个人,可以让孩子知道不论是皇族贵戚也好、市井之民也好,他们其实都是有着普通人性的人。

最后,这套图书的插图也是十分精美及准确,相信这套书的作者王立群老师及其出书人也都是经过反复的斟酌,认真的考究的。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快的读完这套书,我也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应付式的读完,在他读的过程中,我相信我也会慢慢翻阅完,我也相信我的孩子会慢慢有兴趣的。以后如果有机会也会在豆瓣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

《读史记,成大器》读后感(四):写给孩子们的《史记》

《史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鲁迅先生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学家翦伯赞也称之道,“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司马迁因写作出这么一部恢弘的史学巨著而被后人誉为“史圣”。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对于这一民族瑰宝,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读过,一来因为其为鸿篇巨著,读来需极有耐心,耗神费力,二来是为古文言文,很多难以理解,须辅之以白话文翻译。对于儿童来讲,读《史记》更是一项艰难的阅读工程了。

王立群先生少儿版的《读史记,成大器》可以说是写给孩子们的一部《史记》。作为著名历史学家,公众对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王立群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代表节目即为“王立群读史记”系列。

在少儿版的《读史记,成大器》中,王立群先生对《史记》作了贴合儿童的处理,共分为六部,选取了60个故事性强的精彩片段,兼顾了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合了文学、史学和哲学,让小孩子在趣味阅读中学习到底蕴深厚的历史知识,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

正如王立群先生所说,《史记》能告诉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传承,能告诉我们该如何活在当下,还能告诉我们如何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小孩子从童年时期读《史记》,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的过去,能够继承优秀的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获取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之中,还可以提升思想境界,陶冶心灵情操。而这部少儿版的《读史记,成大器》,十分适合少儿作为起步阅读,培养他们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像少儿版《史记》这样对古典文化花样翻新的宣介,无疑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它将《史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推介到少儿面前,让他们既能通过文字和图画认识到深厚悠久的中国历史,又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生发出对我国历史的自豪之情。真正的文化传播就应该用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唯有如此,文化自信方可持久可续,也能保持夯实根基。

《读史记,成大器》读后感(五):一本书带你打开读史新思路

说到史书,《史记》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读史明智,首推《史记》。

对于青少年来说,《史记》是不错的历史文学书籍。可由于是古文,很多小读者如果一开始就读原文的话,看起来肯定不会太顺畅。此时,少儿版《读史记,成大器》就成了爱好历史书籍的孩子不错的选择。这套书共六册,王立群老师以独特的文笔解读出了与众不同的《史记》。

以小见大,激发历史兴趣

《史记》原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精挑细选,选取重要的人物、事件作为代表,略去不是十分重要的人名、地名,避免过多的人名、地名、事件对孩子阅读造成困扰。但每件事都讲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比如,对于大将军卫青这个人物,很多读者知道他战功赫赫,封侯拜将。但其实他是私生子,童年生活艰难坎坷。后来因为姐姐卫子夫被皇帝看中选入宫中,卫青的命运才得以扭转。但他的功劳可不是凭借裙带关系得来的。这中间有他自己的拼搏努力和不向命运屈服的韧性。作者选取卫青一生中的几个关键事件,阐述了他传奇的经历,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书中生僻字注音、疑难词注释、古地名今译,皇帝年号扩注公元纪年,方便了读者阅读。还精选了原书中的六十篇原文,均是语文考试常考段落,译文简明生动,流畅通俗,让孩子在阅读现代文后得以窥见原文的精妙,更增加了探索历史的兴趣。

夹叙夹议,引导历史思考

作为“王立群读史记”系列节目的主讲人,王立群老师对《史记》的内容了如指掌,对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以现代视觉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作者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孩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小读者了解历史,思考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比如,同是攻打匈奴的功臣,卫青最后封侯拜将,李广却是一生难封,最后还自刎而死。这是为什么呢?王立群老师在讲述李广的故事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分析了李广难封的理由:李广没有达到朝廷封侯的指标,他本身自负其能,恃才自傲等等。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对他还给予他很大的同情呢?作者用单独的一章对司马迁取材落墨的用意做出了解释,那就是司马迁因为自身的遭遇对李广有同病相怜的感情,自觉地为李广“鸣不平” 。这种情感倾向使得后人对李广有了更多的好感。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读史时也可以结合诸多史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让思考走向更广阔的纵深处。每读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多问一个为什么,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不做人云亦云的应声虫。

多面融合,展现历史画卷

这套书虽然名字是《读史记,成大器》,但其实在重新写故事的时候,王立群老师还打通了《史记》与《左传》《战国策》之间的关联,让同一事件和人物互相印证,从而辨别真伪。而且在讲述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国学、文学、史学、哲学一步到位,多方面融合,展现出一幅幅雄浑的历史画卷。生动的叙述,文学的抒情、精彩的议论,现代化的语言,赋予原内容新鲜的活力,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学意味浓厚;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物和事件,提升了读者认识历史的格局。这种多方位的阅读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功力。

读史是好事,怎么读是关键。这套书坚持“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指导性” ,给喜欢读史的小读者提供了阅读的方向。正像王老师所说“读《史记》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平庸”。那么就让这套少儿版《史记》帮我们打开阅读史书的新思路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