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的读后感大全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的读后感大全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是一本由【德】扎比内•霍森费尔德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读后感(一):物理学迷失

这严格来说是一本理论物理学科普的书籍,作者没有写出数不清的物理公式以及数字,相反他写的内容有点类似于随笔。

这些随笔都是作者自己去亲自拜访一些物理学家,然后跟这些理论物理学家去讨论目前最新物理学研究现状,对话之外还有作者是怎么找上这些人以及在和这些人对话时的神态等等,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作者自己进行的一些理论科普。

从这些理论科普和谈话能够看出当今的物理学家已经有很长时间停止不前了,物理学家们能说出存在着某种东西,然而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却无法发现这些存在的东西,只能寄希望于无数次的尝试或者以后建造更高效更大的对撞机,没有检测出来的原因是重量太大了。

作者有个例子解释的简单易懂,在阅读文学戏剧等作品时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情况,然而数学却不会,1就是1,2就是2,数学不会欺骗于你。在中国只要学物理就会将物理与数学联系起来,普遍认为只要你数学好了你物理自然也会好。在这本书中作者对物理与数学做了界定,物理不是数学,物理是选择合适的数学,物理离不开数学。

现如今物理学迷失的原因就在于物理学家们假设的一些理论无法通过实验得出实际的数据,并且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时间一长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提出理论就行不要再去用实验验证这样的观点。从对话中我们能得知作者是对这种观点持批评态度的,认为这种观点倒退了一千年。提出一个理论的假设,如果没有实际的实验数据去支撑那无疑于空想。然而实际上的物理学最新研究成功就有许多这样的假设,人们都知道都认为是对的,但就是无法在实验中找到。

另外一个迷失则是人们普遍认为现在的许多理论虽然是对的,但是就是缺那么点东西,而且不完美,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还需要更加完美的理论支撑。物理学家们也面临着资金方面的问题,他们实际工作只有百分之四十是在搞研究,而且为了资金的问题他们得去专门做一些眼前容易做的课题,然而事实上比如研究弦理论之类的物理学家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进展。

作者相信物理学的重大突破将会在本世纪出现,并且会非常漂亮,此书成书时间应该是2016年,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颁给量子纠缠,相信这六年已经有了许多新的成果了。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读后感(二):超越“美即是真”

第一推动系列丛书也读了好几本了,尽管很多看不懂,依然大受震撼,大概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吧,因为科学才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正如总序中所说的,科学的精神之一,是它自身就是自身的“第一推动”。也就是说,科学活动在原则上不隶属于服务于神学,不隶属于服务于儒学,科学活动在原则上也不隶属于服务于任何哲学。科学是超越宗教差别的,超越民族差别的,超越党派差别的,超越文化和地域差别的,科学是普适的、独立的,它自身就是自身的主宰。

《迷失》是该系列最新著作,作者扎比内•霍森费尔德(Sabine Hossenfelder)是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她认为理论物理学领域这些年来之所以没有重大突破,就是因为笃信约翰·济慈的“美即是真”的主张,从而“在审美标准的指引下,物理学家编造出让人大跌眼镜的新理论,但所有这些想法中很多都根本无法验证。要想改弦易辙,物理学家就必须对自己构建理论的方式三思而行”。因此,作者主张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信仰,宇宙真理并不总是存在于美之中,还可能存在于混乱与复杂之中。

具体而言,书中内容主要分为十章,讲述审美判断是如何驱动当代物理学研究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说,理论物理学是严重依赖数学而且其本身也是特别难理解的一门学科,它的发展不太乐观,让物理学家一败涂地的并不是他们的数学,而是他们对数学的选择。因为他们相信,大自然母亲是优雅的、简洁的,也会好心好意地给他们一些独特的提示。他们觉得,在他们自言自语的时候,会听到大自然母亲的低低絮语。可如今大自然发话了,说的是一无所有,既响亮又清晰。

因此作者说《迷失》讲述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反映了我们所学的用途。但同时这也是很多其他物理学家的故事,他们在同一个矛盾中苦苦挣扎:我们相信自然定律会很美。但作者发出了质问,科学家不应去盲信任何一种理论,也就可以对“美即是真”的主张提出挑战,超越它,往前走出新的一步。

当然,限于个人的文科背景,很多内容并未读懂,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欢。跨学科阅读的好书就是这样,它可以帮你打开新的视野,发现崭新的风景。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读后感(三):当物理学家抛开无从考究的理论,又该如何发现宇宙的真理

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是目前为止我所看过的科普类书籍中,第一部明确指出物理学家提出的某些理论中看不中用,且无法验证的一本著作。但是对于这些理论的质疑我们普通人并不能理解,也无法分辨出哪些理论让现代的物理学更加尽善尽美,又是哪些理论听上去引人入胜,却毫无用处。

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扎比内•霍森费尔德在其著作《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中称:如果被问到某项新提出但尚未验证的理论前景如何,物理学家会援引自然、简洁、优雅、美丽的概念。也就是说他们会用固有存在的理论用以辩证现有提出的尚未验证的新理论,但是这种辩证使其与科学的客观性使命完全冲突。

如果抛开各种理论的束缚,物理学们又该如何去发现宇宙中的美,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阐述宇宙的真理呢?作者编撰本部作品的主旨即讲物理学家应该抛开以约翰•济慈的“美即是真”奉为圭臬的标准理论,以另一种角度阐述审美判断是如何驱动当代研究的。

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吉安·弗朗切斯科·朱迪切对自然定律之美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自然在意的并不是我发现美不美,而是他的发现美不美。’他说“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对美丽的看法有极为重要的区别。解释经验事实和运用基本原则要正确结合,才能让物理理论又成功又美丽。”

作者在书中不仅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在物理学领域观察和参与理论与审美判断对物理学研究发展所带来的用途,还以直观的叙述引入物理学家们对物理学、量子力学、宇宙等物理世界的研究与探讨。

我们来自何方?一直以来这一问题都驱使着一代代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去研究、探索,而作者借用数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关联,引用大量数学家、物理学家提到的各种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来印证物理学与自然现象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我很确信,我们可以通过纯粹数学结构的方法,发现彼此关联的概念和定律,而这些概念和定律是理解自然现象的关键。”

通读整部作品不难发现,作者用大量文献资料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浅显的问题,即理论发展的陈旧规则已经走到了尽头。但物理学的下一个重大突破将在这个世纪发生,而且会很漂亮。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读后感(四):《迷失》:当代物理学研究之难

原版书名是《Lost in Math》,你会想,这内容明明是物理啊,怎么和数学扯上关系了?只要你稍微了解物理学,就会明白数理不分家,数学技能更是基础之基础。大学老师曾感慨说,现在的学生数理基础都太差了,好多本该在数理课上学习的内容,总是留给专业课老师来教。还是这个专业课老师,讲过一个业内笑话,他说,数学学不好的就去学物理,物理还学不好的就学了气象。这句话意思是,数学是一门极为精确的学科,物理因为包含了一些近似和假设,精确度次之。至于气象,由于大气相当难以预测,要素过多,所以比物理有更多近似和假设。书中,作者融合了专业知识和个人生活,让人在抽象的数理间能感受到科学家之风。

《生活大爆炸》里有一个场景,莱纳德受邀作为嘉宾参加一个电台采访。采访的时候,他说了一些话,大意是,国家砸了那么多钱,但其实我们物理学家什么都没做出来,意味着“物理已死”。不仅主持人无话可接,莱纳德的小伙伴们都一阵哗然。事后,校长更是因为这件事批评了他。其实,他说错了吗?作者在书中表达了类似的困惑。事实上,作者一开始就说了当代物理学研究之难。二十一世纪,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的天下,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重大成果发表。而物理学,即使是十分新近的量子力学,都似乎是上世纪的产物。

别说是科学家,就连新入职的高校青年教师或者硕博的学生,在科研方面都被逼得很紧。要求你三五年内拿出成果,才能毕业,才能留校。从历史上来看,这都离谱。如果真的希望科研人员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应该给足充分的时间机会。作者在书中写道,“从预测中微子到发现中微子花了 25 年,确认希格斯玻色子花了将近 50 年,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则花了 1O0 年。”如果每个科研工作者都背上沉重的业绩,他们哪有时间去追求重大命题呢?都忙着水论文,评职称了。这是制度使然,也是人性使然。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hilip H. Dybvig都比不上中国某些高校老师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数量。就很讽刺。

话题扯远了。读这本书的体验还算不错,尤其是真心体验到作者和同事作为物理学家的困惑,以及困惑过后的坚持。其实,有机会有能力探寻抽象学科之美,领略宇宙风光,还是相当令人艳羡。科学家也是艺术家,他们追求有美感的理论,“美”在一定程度中引领了科学发展。就像量子力学里的弦论,想象一下,浩瀚太空,微小的弦在共同奏响乐曲。又像丘成桐的卡拉比—丘成桐空间,简称“卡-丘”空间,这是一个蜷缩的高维空间。还像DNA双螺旋结构。即使我们不知道原理,但也能从模型上领悟美丽。美让人心惊,科学令人震撼。

但也有人打破美感,摘得智慧之果。开普勒坚持放弃同心圆的设定,揭示了轨道其实是椭圆的。而在此之前,科学家在用同心圆给圆周运动打上一个个补丁。哥白尼放弃地心说,打破人类的自我中心。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层层嵌套,严丝合缝,却在后世被证明是错的。

科学的魅力就在于自我否定,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理,而只能趋近。对真理的渴求和期待,是我们共享的情感。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迷失》读后感(五):“只有坦然接受混乱和复杂,才能发现宇宙的真理”

这本书虽然被放在第一推动丛书的物理系列,但是它其实带着很强的方法论反思特征。其实这在物理学内部是并不常见的,因此非常出色!

我记得在《三体》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叶文洁在给小时候的杨冬讲数学题的时候,杨冬看着数学公式,说它很漂亮,是像在欣赏一个艺术品一样在欣赏数学公式。这是为了表现出杨冬从小就有着惊人的科学家的气质和天赋,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科学家看待刻画宇宙真理的模型是多么痴迷。

这本《迷失》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近几十年来,物理学并没有像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的划时代的重大突破,一个原因在于,科学家们对“美即是真”的执着,认为大自然的规律一定是简单的,优雅的,完美的和符合审美标准的。他们根据这个标准不断构建精妙的模型,但问题在于,很多模型都无法用实验进行验证,导致走向迷宫。

我们知道,实验可验证性是现代自然科学的核心研究范式,而在实验之前,往往需要科学家对已有的一些观测数据进行创造性的构想,这个问题现象学家胡塞尔在他1900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中就已经讨论了,胡塞尔将这种理论模型的构造称之为“ideation”(理念化)的进程,即使如此,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精确的学科,也很难达到逻辑上的普遍必然性(universal necessity),只能达到或然性(probability)的结果。更何况,如果这个理论模型的构造只是依循审美标准,那就可能更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比如说最近在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多重宇宙”概念,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假设,但是却找到很多科学家的反对,认为这就是个毫无根据的想象或科幻小说。 在《迷失》中,作者采访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非常有天赋和思想,但是在对待科学上还是非常严谨和诚恳,向我们展示出,科学发现并不一定是美丽优雅的,有的理论也很“丑陋”和复杂。这里面也有很多他们对于科学和哲学边界的思考,我也非常喜欢。

就像温伯格教授说的,如果我们追溯到古希腊,一直上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就会看到他们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对正确的感觉,这种感觉有道德品质。就比如说巴门尼德有个超级简单的自然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会变化。这个理论肯定跟经验矛盾,但他从来没有花心思去让表象和他的万物恒常理论协调一致。他主张这个理论,仅仅是因为简洁和优雅,可能还有某种势利,因为变化总归没有恒久那么高贵。

所以,当对真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冲突的时候,科学家应该选择哪一个呢?我和作者的立场相似,从科学求真的精神出发,科学家们在感叹大自然和宇宙的简洁优雅的一面时,也应该接受其丑陋和复杂的一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