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A Brief History of Time读后感1000字

A Brief History of Time读后感1000字

《A Brief History of Time》是一本由Stephen Hawking著作,Bantam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8.00,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 Brief History of Time》读后感(一):about universe, about existence

Besides keeping thinking about the galaxy image, I cannot stop the desire to write down some words after reading this amazing book again. And I think it’s a book of popular science, actually, that anyone who has learned something from high school physics class can understand. Just like Hawking wrote in the end of the book, which is, ‘if we do discover a complete theory, it should in time be understandable in broad principle by everyone, not just a few scientists’.

I bet he did it, in which I mean in this book, he made the seemingly obscure physics (maybe science) just popularized and this is the reason why I strongly recommend everyone to have at least a brief look at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The story begins when Aristotle raised the issue that earth is a round sphere rather than a flat plate, and finally goes to string theory, which is trying to find a complete unified theory for the whole universe. Going through so many discoveries and theories, including three basic laws of force, big bang,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quantum mechanics, I’m struck by all the modifies after so many misunderstandings of universe. Even if human may have just gone a little step in finding the ultimate answer of universe and existence, all the way through is of much significance and enough to be the reason why we exist. (Here I may be affected by anthropic principle :)

If there have to be a more convincing reason than Hawking’s brilliant narrative mode for us to read this book, I’d love to quote the celebrity Steve Jobs’ famous saying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A Brief History of Time》读后感(二):文科生对科学肃然起敬

A Brief History of Time是我2014-2015跨年之书,看了Interstellar后没有忍住好奇心。尽管看到很多人评价影片的音乐很好听,是Hans的翻身之作之类,但其实一点关于音乐的印象都没有,除了很恢宏别的都不记得,整个注意力全在理解科学原理上了。我十分想搞懂那个一小时七年是怎么回事。回家立马下载时间简史。这次也是拼了,直接用英文上,开始还担心自己看不懂,现在庆幸看的是英文版。如果是中文,肯定一堆物理名词诸如熵、视界出来的时候,当年物理学习时被折磨的印象会跳出来打断我看书的兴致,恰恰是因为英文,所以没有跟当初课堂的物理课联系到一起,反而像是打开了一个新视界。

这本书虽然是对物理学经典的概括可是她有超越仅仅是刻板印象中纯科学的部分,科学家们,起码霍金对宇宙终极秘密的追求使他们看起来更像哲人。难怪之前听到过一句话,科学家们才是最有想象力的一群人。我们其它人类学科中的想象都有些天马行空的乱想,而且再怎么想也无法跳出人类世界现有的大框子,可是处在突破人类对宇宙认知前沿的这帮人,他们等于是在想人类世界之不敢想。这个时代,是科学家们担负起了人类终将往何处去,世界的起源是怎样的这些终极追求,从前仰望星空的是哲人,现在抬头的是有哲学精神的科学家们。

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也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罢了,充其量对目前天体物理大概进展到了什么阶段有个概念,不至于一片空白,哪些是科幻,哪些是科学推断分不清而已。开始几章一直到量子力学之前,凭借高中的物理知识储备还算能够理解,看书的时候脑子还在转,能跟着推理。到了量子力学彻底傻眼,完全没有知识基础啊!文科生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啊!充其量知道原子里面还有中子和核子,知道夸克是比原子更小的单位,然后就没有了。我的物理学架构还停留在十九世纪。。。中学里教的都是什么啊,就算不需要让我们人人都弄懂、弄通,起码告诉我们现在人类世界的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啊。结果我居然连量子力学干嘛的都不知道。。。看Bigbang后才开始留心一点物理知识,才知道原来量子力学居然是和相对论齐名的现代物理基础之一。到看完这本时间简史后才知道人类现在寻找的理论在于建立一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能够共同适用的统一理论。人类世界的物理都发展到21世纪了,中学的内容居然还停留在19世纪。真心无语。我们的通识教育真心做得很不好。

看完时间简史其实我对一小时七年的疑问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越滚越多了。但是算是把霍金对相对论的解释记在心里了,没准哪天起床就豁然开朗。出乎意料地,我对科学家们燃起了巨大的佩服。最让我佩服科学家的一点是他们很多问题的探索需要用时二十年或者更久,就连做个黑洞是否存在的观察都要观察行星的运行轨迹二十年。在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的视频中,那个讲解的女科学家满眼放光,她的眼神就是那种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奥秘,人生追求得以实现的极度兴奋的眼神。尽管她外形邋遢,造型从时尚角度不堪入目,可是我还是对她肃然起敬,这种把毕生奉献给科学的人已经不能用世俗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她们了。这么个观察那个团队做了二十年啊,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她现在看起来四十左右,可能很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这个团队。之后才很幸运地有了结果,有结果还算好的,多少科学实验是在注定失败的基础上开始的。我们受限于自己的生命,做的实验长度很难跨越半个世纪。差不多不在十年内出结论的项目都很少有人愿意去挑战,可是科学界还是有这么拨人乐此不疲。

当时在高中选了文科,大学修的经济学。一向认为人文社科是最现世的,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对人类社会起到真正有意义和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想来社科应该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础,它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的资源配制的问题,是它的完善保障了真正适合前沿科学的顶尖科学家能不因贫困潦倒和出身所限而无法从事这个工作,是它保证爱因斯坦能成为爱因斯坦。算是后勤组长吧。另一方面,它是对我们内在的探索。自然科学能解释“万物之理”,但它对解释人类行为和内心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我们社会学科迥异于自然科学,在向内探索人类的秘密。一个是追逐的苍天,一个是立足的大地。本无高下。

尽管这么说,但是我还是羡慕仰望星空的人,尽管不想天天踩到泥坑,但还是希望有机会能领略星空之美,明明我们就住在地球的表面,离宇宙一步之遥不是吗?

《A Brief History of Time》读后感(三):只想替霍金正名

研究生第一年买了这本书。那时候R先生喜闻乐见看我看两个自然段就睡着了,口水流了一枕头。

于是我断定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科学领域的红楼梦,看不过第一章。顺理成章就放弃了。

但是我现在觉得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关于当代物理最好的科普读本。非常好理解,详略得当,而且连点成线。所有你听过的酷炫的物理词汇都被覆盖了。那些在零七八碎的材料里没有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也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成科普理论+历史+小八卦的完美结合。

在翻书入睡和欲罢不能之间,我做了下面这些事:

1. 爱上了科幻。虽然一开始也不是完全自主喜欢上的,但后来就莫名变成一种诡异的迷恋了哈哈。

2. 看了Youtube里面能搜到的所有排在前面的量子物理纪录片。

3. 看了一堆关键词是time; space; quantum physics; dimension的讨论和科普视频。

4. 看了wikipedia同类关键词的页面(不过这个看的超级粗略就是了,我完全不懂数学。只能明白一下基本公式的意思)

我觉得你可能不需要做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就能非常清楚的明白他在讲些什么。

但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想大吼一声:霍金真的是写科普的天才!这本书和所有我看过的科普内容交相辉映,我能从他的讲述里查漏补缺之前自己看过的东西,也能学到新的东西,会看到霍金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理学家对当代物理的发展的展开和阐释,还有他对学术研究的看法和评论。这个视角是多少部纪录片都没有的非常宝贵而且私人的东西。

而且,请真的不要再说这本书不好懂了。我真的觉得易懂性非常高,关键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看这本书之前先看一点纪录片之类的肯定会很有帮助。

我激动的前言不搭后语了,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脱开用这本书当做领域入门科普读物于是来责怪它不好懂的说法。也超级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本书的美好和精彩。

那个读书笔记估计要摘抄整本了,恐怕贴出来要出版社要来找我啦lol,平均每页都有重要的历史或者概念或者原理或者图解或者问题,我觉得真正喜欢这个领域的人恐怕要背诵全文。

*

Bohr said this before: "Everything we call real is made of things that cannot be regarded as real. If quantum mechanics hasn't profoundly shocked you, you haven't understood it yet."

Reading tens of scientists have been trying to work out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quantum mechanics and relativity in cosmology, raising assumptions and crossing them out then coming up with new ones throughout decades, together with thei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fundamental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ts limitations, it becomes inevitable to jump out of daily routine--all the failure and fame, sorrow and serendipity seems tiny and far away.

You will also see how romantic and philosophical a physicist could be. The particle, the tunnel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at world and this world, our hopes, and our wildest imaginations, all whisper and gathering on those inspired words, telling a story with very vague trace of evidence.

You will find all theories, though have different origins, ultimately converge into the same river, running into the same ocean of humanity. Then you will realize we, as human beings, could be so sophisticated while so limited to our own perspective; and it is so hard for us to break through the huge membrane, the shell, the wall, the edge of our bubble to see things outside of our limitation clearly without looking like fool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读后感(四):要是有根据最新理论发展的更新版就好了

这是2015年读过最好的书。说来搞笑,记得很久以前看过这本书,但这次读来却毫无印象,因此只能是从来就没读过,或者当时就没读懂。霍金在第十二章提到,随着科学在19和20世纪变得日益专门化和数学化,哲学家们已经无法理解科学的最新发展,从而“语言分析成为哲学唯一剩下的研究领域(维根斯坦)”。而普通人大概更是只能看个热闹。对于普通人,既不知道我们的问题是否有道理,也不知道找谁能够获得靠谱的回答,只能把问题记录在读书笔记中。

关于量子不确定性问题:似乎测不准或不确定性是由于观测者必须使用光子(或其他粒子)来测量被观测粒子的位置和速率,被观测对象越小,需要使用波长越短频率越高从而能量也越高的光子,但这样使用的光子会干扰被观测粒子,从而观测者的存在会干扰被观测对象的运动。可见,这一测不准的前提是观测者使用光子来进行测量。尽管光子是人目前能够使用的最有效的工具,但如果未来有一天人能够控制某种现在尚未知的但不会与被观测粒子发生作用的粒子,用它来进行测量,或许就能解决测不准的问题,从而测不准就成了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或者成了技术性而非理论性问题。霍金说的“We could still imagine that there is a set of laws that determine events completely for some supernatural being, who could observe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universe without disturbing it”,其实也可以认为不排除这一可能。如果这样,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的排斥(上帝从不掷骰子)倒又是正确的了。

作者在第八章介绍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结合,得出宇宙的时空可以有限但没有边缘,并以地球南北极为比喻,从而排除了奇点的必要性,宇宙也可以变得无始无终。“The universe would be completely self-contained and not affected by anything outside itself”。但这是否意味着这样的宇宙是“封闭”的(不会和其他时空接触)?

第九章在讨论记忆的时间箭头时,作者用计算机来比喻人脑,认为尽管计算机的记忆储存是将磁记录由无序变为有序,但由于这一过程要消耗能量,能量消耗带来无序的增加要大于记忆本身带来有序的增加,因此整个过程还是导致无序的增加。因此,记忆的时间箭头只能是和热力学时间箭头的方向一致,即沿着熵增加的方向。但如果这一分析框架正确的话,如果记忆消耗能量带来无序的增加总是大于记忆本身带来有序的增加,那么记忆本身就不重要,记忆“未来”也可以和记忆“过去”一样符合这一框架。因此,作者并未证明为什么不能记忆“未来”!事实上,记忆是进化的结果,记忆的出现是为了让生物能获得某种竞争优势,因此抽象地来分析记忆是不可取的。如果在某个环境中,时间是倒着走,那么求生和繁衍这两个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都会不存在(由死复生后不会再有死,只会由老变幼并重新分解为精子和卵子;所有的繁衍都会被逆转),进化本身也不会存在,记忆或许无需产生。事实上,如果有另一个宇宙,在那里物理规则与我们的不同,那么那里进化出来的生物也可以和我们很不一样。

第十章讲生命只能存在于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时空区域内。这里作者加了一个限定,“at least as we know it”,也就是说这是就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而言。但是如果不同的时空/宇宙有不同的规律,那么更多维的空间中进化出来的生命一定是适应那个时空/宇宙的环境,其形式应该是这个时空/宇宙的人类所难以想象的。更多维空间的生命应该无法在三维空间生存,因为它会在它多出来的那些个维度被压扁到没有厚度(想象三维空间的生物来到二维空间),但三维空间的生物能否在更多维空间生存?似乎可以,而且多维空间的生物似乎也奈何它不得,因为它在它缺少的维度是没有厚度的(想象二维空间的某个生物要吞掉一维空间的某条线,由于线无限细,没有面积,它可以从二维空间生物身体中任意穿过,二维空间的生物吞一条线不会增加其面积,也没有任何意义)。但由于在多维世界中找不到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无法消化多维世界的食物),它最终在多维世界也无法存活。

这本书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是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黑洞来逆向解释大爆炸的奇点,用量子理论来理解黑洞的辐射问题,以及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结合来解释有限但没有边缘的时空等;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这本书讨论的话题有了一定的局限。此外,这本书毕竟写于约30年前,因此也未能包括90年代以来的一些最新的理论发展。

正好今年8、9月间Economist有几篇文章讨论了宇宙的问题,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本书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讨论:

1.多宇宙的问题:霍金在讨论奇点的最初设置时其实大略也涉及到了,只是他认为如果有其他宇宙,那也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那里的规则和我们时空的不同,对理解我们的时空没有帮助,讨论就没有意义。我想霍金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因为他接受卡尔•波普关于“理论是可证伪的假设”的主张,如果我们无法观察到其他宇宙,那么多宇宙就无法验证,因此最多只能是一种解释,而不能成为科学的范畴(更可以作为文学作品)。Economist介绍了四种多宇宙理论:第一种多宇宙和我们的宇宙规则相同,但受限于光速,无法到达(我们能观察到的宇宙只限于光速乘以宇宙年龄加上宇宙膨胀的调整,在这之外是什么,无法知道);第二种多宇宙中每种都有不同的物理规律(霍金在本书中提到可能宇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律);第三种是量子理论用于宏观事物,即每一时刻每一种变化都是一个宇宙,这样每一刻的宇宙都会产生无限个宇宙;这在量子状态上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产生那么多新的质量和能量总让人难以接受;霍金在讨论回到过去时提到“要避免改变历史,只能回到另一个不同的历史”,其实就有这平行宇宙的意思;第四种宇宙理论更接近形而上学而难以理解。如果有多宇宙的话,多宇宙能否接触?对于遵循不同规律的多宇宙,其相互接触实在是难以想象。

2.霍金在书中提到了暗物质,但只是讨论了中微子和黑洞,他猜想缺失的物质以黑洞的形式存在于星系的中央(猜想暗物质的存在是因为星系旋转的速度很高,以星系中能观察到的物质总量无法提供足够的引力不让星系被甩出去)。但最新的研究似乎表明中微子和黑洞在暗物质中所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小的,宇宙密度由68.3%的暗能量,26.8%的暗物质,0.3%的中微子和只有4.6%的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物质组成。霍金的书中完全没有提到暗能量。而百度词条已经把暗物质和暗能量说成是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迷。

3.爱因斯坦宇宙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的再回顾。爱因斯坦最初无法想象宇宙会膨胀,因此他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入了一个宇宙常数,以防止其方程式推导出一个膨胀的宇宙。而此后观测到宇宙的膨胀让爱因斯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取消了宇宙常数。但是新的理论认为,可能仍然需要宇宙常数,但它是一个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的数,赋值不同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结果:一种结果是宇宙在膨胀后收缩并坍塌(big crunch);另一种是加速膨胀最后稀薄到无(big rip);第三种是继续按现有接近临界值的速度不变地膨胀下去。而这三种情况取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对比,因为暗物质产生引力让宇宙收缩,而暗能量则是推动宇宙膨胀的力量(暗能量是何时形成的不清楚,最初推动宇宙膨胀的是极小空间内的高温高压)。

霍金的书似乎还是把统一场理论作为最大的挑战,并且其乐观的认为统一场理论可以在他这一代人实现。但似乎科学的发展又提出了更大更困难的挑战,想象一下我们到目前所理解的物质世界在宇宙中只占不到5%。

Economist链接:

economist.com/sb2015

另,吐槽一下湖南科技插图本的中文版:花里胡哨,图多无助理解,更多干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