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涌现读后感精选

涌现读后感精选

《涌现》是一本由[美]约翰·霍兰德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9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涌现》读后感(一):涌现而来的读后感

涌现是什么?难以定义、奇迹一般却又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棋类游戏,生态系统,从经济调控到理解意识,都涉及起决定作用的涌现现象。简单来说,涌现现象是伴随复杂适应性系统而生的,关键一点是,少数规则和规律就能产生这样极其错综复杂的系统。基于跨学科研究的敏感和洞察,约翰·霍兰德意图将涌现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中,将科学创新与构建隐喻联系起来,将涌现的神秘性赋予人类心智探索过程本身——由此关于涌现研究的最远图景回指向了研究涌现的最初发端,我想正是这个开放的环实现了涌现理论的元架构。我对书名的直接兴趣来自去年读了一半的《大图景:论生命的起源、意义和宇宙本身》,作者肖恩·卡罗尔是一名相对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已把“涌现”作为自明概念来频繁使用,“所有不同叙事互相协调的枢纽是一个关键字:涌现。”翻完这本《涌现》发现,头绪还可以往前推,看过的纪录片《神秘的混沌理论》和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都与此有关,只是当时没有涌现这个概念。作为基础理论研究著作,《涌现》多少有点枯燥,但如果对创造机制感兴趣,《涌现》带来的启发将会涌现而至。 -2022.4.28

《涌现》读后感(二):时光穿梭,是很难的那种穿梭

终于啃完了。我选择一般的评价不是因为觉得这本书不好,而是不推荐。因为这本书不太适合在2023年(这本书00年写的,22年重译出版)作为complexity的入门书籍,和现在很多的理解模式有点区别(可能会使用的例子不一样)。但倒是一本不错的经典品读。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种时光穿梭的感觉,书中虽然实现智能的例子还都是元胞自动机,但是很多概念和想法真的是在近十几年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中的核心。对于建模、数学(不是算术)、机器学习和上世纪计算机算法只要会其中两个就能稍稍看懂这本书(这本书对于非理科背景的真的很难!没有优越感,我数学系也觉得有点难,符号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反应过来!) 我觉得在微信读书看这本书更有趣的是看划线和想法。有人会在第十来章划线感受第一章就提到的重点(因为终于有了一句看懂了);那些在一开始疯狂划线说gpt能xxx的后面不再有什么声音;公式符号最密集的区域完全没有声音,甚至有人看不懂了开始跟风评价某某下标的翻译有误(其实并没有)。有意思的是,注意力模型的前几层qkv,反应最大的确实是语言形状和概括类句子,而不是体现深层隐喻。 老书,但放在那个时代背景确实是神书;放在现在看,整本书仿佛原地打转。我想说,在技术和认知有限的时候,人不断总结、交互已有的积木块才能涌现新知识不是吗?如果我2040年看到我现在的评论,也会这样想吧。

《涌现》读后感(三):书摘

少数规则或定律能够产生复杂的系统,而且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引起恒新性(perpetual novelty)和新的涌现现象。 涌现仅仅发生在整体行为不等于各部分行为简单相加的情况下。就涌现而言,整体行为确实远比各部分行为的总和更复杂。 著名的最大最小策略(minimax strategy):使对手可能带来的最大破坏最小化。 改变权重正是塞缪尔的国际跳棋程序中涌现能力的核心所在。 · 简单得出奇的规则(转换函数)能够生成连贯的涌现现象。 · 涌现现象是以相互作用为中心的,它比单个行为的简单累加要复杂得多(这可以从非线性规则作用的例子中体现出来)。 · 持久的涌现现象可以作为更复杂涌现现象的组成部分。 专业和隐喻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它们都包括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内容。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投入,才会对专业有“感觉”,但并不是投入了就能获得那种感觉。

1.涌现现象出现在生成系统之中。2.在这样的生成系统中,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3.生成系统中一种典型的涌现现象是,组成部分不断改变的稳定模式。4.一个稳定模式所在的环境决定了它的功能。5.稳定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了约束和校验,随着这样的模式数量的增加,系统的“能力”也会增强。6.稳定模式通常符合宏观规律。7.“存在差别的稳定性”是那些产生了涌现现象的规律的典型作用结果。8.更高层的生成过程可以由强化的稳定性而产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