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词(上中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词(上中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词(上中下)》是一本由[加] 叶嘉莹 主编 / 陆有富 注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函套锁线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8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词(上中下)》读后感(一):简明扼要且适合收藏的一部苏轼词新选本

尽管当前网上不少人不喜欢苏轼的词,但没有人敢于否定苏轼在词坛的地位以及他开启的“词的诗化”在词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诗词研究大家有过系统的论述了,这里不再赘述。如果想要系统了解的话,推荐葛晓音老师在《唐诗宋词十五讲》及叶嘉莹先生在《灵谿词说》中关于苏轼词的论述,之所以在众多的著作中选择这两本是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写给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且贯穿了整个宋代词学发展历程,结合上下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词坛地位。同时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本书上中下三册分别加入了叶嘉莹先生在《灵谿词说》中的苏轼部分的三首绝句及对应的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可以说是东坡词的最佳导读。文中提到了欧阳修和柳永对苏轼早期词的影响,想要更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参考《灵谿词说》中关于欧阳修和柳永的部分。

说回到这部选集,《疆村丛书》本(《东坡乐府笺》的底本)共收苏词342阙(其中可编年204首),本书选了202阙(~60%),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已经足以领略苏轼词的全貌了。陆老师在众多的苏词版本中选龙榆生先生的《东坡乐府笺》(龙校本)作底本,可谓目光如炬,尽管在众多现代校注本中成书偏早,但编年和笺注都很审慎,至今也是东坡词的经典笺注编年本。同时,陆老师参考了8种苏轼词版本(包括《全宋词》)和其他苏轼的诗文集和年谱资料,在编年和校注上都比龙校本有所提升,比如邹同庆和王宗堂先生的《苏轼词编年校注》(邹王本)在编年上比龙校本用功更深,编年了292首,对于这些新的编年成果,陆老师在书中也有所借鉴。

对本书而言,“题解”部分价值最高,陆老师在每阙词的题解部分都说明了创作背景和编年依据,特别是和底本(龙校本)有不一致的地方,都列出了编年依据,对各参考版本意见不一致且难以断定的地方,也列出了不同的观点存疑,因此本书除了阅读价值之外,也有学术价值。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些必要的信息已经足够了,如果要更深入地理解,也可以方便按图索骥。

再说到本书的注释,本书的注释以释义为主,对于词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典故,陆老师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并列出了相关引文,和一般的笺注不同,陆老师没有将所有的出处全部列出,这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也显得更简洁,当然,这在同时也带来一个额外的问题,在个别地方注释过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阅读难度大了一点。当然,整体而言,陆老师已经做得很好了。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得数插图了,和竖排的原文交相呼应,看起来很养眼(当然这也是高价格的原因),锁线装订和书函包装也让本书适合收藏且“耐操”,对于苏词爱好者而言,本书值得入手。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词(上中下)》读后感(二):以词见人见史

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都知道他也叫苏东坡,也会马上想到“东坡肉”。我们曾经读过他的很多词,上学时很多课本上有《赤壁赋》、《题西林壁》等,当然,他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我最早读过的一部关于苏轼的传记是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那本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等。去年有好多关于苏轼的书出版,我还读过《苏东坡》《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眉州三苏》《苏轼全传》等,都很有意思。 而本书《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词》与之前读过有关写苏轼的书都完全不同。本书以学界公认的龙校本为底本,收录苏轼核心词作202首,从书中我们可以尽情朗诵苏轼的词,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每首词都会有题解、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苏轼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当然,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册,作者叶嘉莹在每册开头都会有导读,其中会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以及他作词的风格特点等,有利于我们更加感同身受,感悟苏轼词之美。在本书的末尾,又附上了苏轼小传,让我们对苏轼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回顾,看看这位文豪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一生命运坎坷却始终旷达乐观、屡遭陷害却始终与人为善的千古文豪。他在官场之路十分坎坷,历经多次贬谪,经历了亲人离别、见到了路上的各种惨事,同时也经历着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虽然生活不尽人意,但苏东坡他坚持通过写作、绘画、游赏乃至笑话等“艺术方式”对抗接连而来的恶意和艰困,让自己的生命得以丰富和超越。真得是“人生如逆旅,幸好有苏轼”。 在叶嘉莹的导读之中,我们也能了解到柳词和欧词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欧词对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游赏山水的令词,两人性格不同,所以词所表达的含义也有很大区别。虽然柳词和苏词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但在一些手法和创作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苏轼豁达乐观的天性,以及致力变革柳词的风气,使其自成一家,苏词有着博大开阔的意境。 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以词见人见史,通过阅读苏轼的词,我们可以去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同时也能了解当时宋朝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走向。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词(上中下)》读后感(三):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患眼疾读书困难的日子里,天天站在岸边远眺大海,颇能体会几分静安《人间词话》中所云“东坡之词旷”的意向,想起几首“天风海涛之曲”。

所谓“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正应此景。

印象中的苏东坡跟凭借《长安三万里》小火一把的李太白对待笔下词句的态度不同。他怀着大抱负入仕,初不擅音律,做小词只是顺带消遣为主,到后来因为直言、不擅站队——说实在点儿吧,他确实没有那份济世之材,个性上也跟长袖善舞不搭边儿,若不是文名盖世几条命都不够折腾——在官场三起三落,原本顺手为之的词反而成了他与世人、与后人、与未来成为全民文学偶像的自己对话的通道。

书中插图,还挺俊

刚能试着翻书,便收到三册新印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词》,印刷精良,虽简体横排为主,装帧也仿了旧籍的版框鱼尾,裸脊锁线,观之轻松悦目。书中收了迦陵先生的苏轼文论和她弟子编选的苏词,题解和注释虽偶有过于“板正”之处,但直白易懂,亦有出处,算是相当友好。

随手翻阅,想起当年好不容易凑齐河北版“迦陵文集”的日子,顿悟自己对诗词诸多拉拉杂杂的想法,多是受叶先生启发而来,心底早已慌慌地拜了师。那时并不知道资讯发达如今日,讲古典诗词的老先生只要点开小视频便可随时“拜访”。

曾在自己的小说里借用一个Mafia的嘴巴,吟出生平最爱的一句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没想到那不是种境界,而是种状态。在这病眼模糊对混沌天地的海边,此身和此生确不如下一朵浪花要紧。

儿时背过的第一首苏词竟是《江城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爱上层楼”时只觉得虽情真意切但过于凄苦,到了开始体会“今宵别梦寒”的年纪才发现,这短短的几句简直没有哪个老灵魂载得动。

都说“圣人忘情”,这埋进土里等待轮回的却是颗千年不朽的深情大种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前阵子突然着魔般循环播放一首《春的样子》,多年前喜欢的客家女歌手小美声音仿佛一点没变,唱的正是书中收录的《蝶恋花》。

小时候只怪它贡献了一堆名句考点,经常拿来戏弄早恋的同学,后来才知道藏着段心碎的记忆。据《词林记事》所载,贬官惠州的东坡有妾朝云陪伴,她歌喉婉转,却不肯唱“枝上”一句,东坡笑她怎么正该悲秋时就已经开始伤春,不料一语成谶,朝云不久即病故,东坡便再不听此词。

不是不愿听了,是听不得了。但想必他至死眼前都在循环播映着春日里她吟唱的样子。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下雪就来劲,来劲就写字,写字必默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