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100字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100字

《我将是你的镜子》是一本由[美]安迪·沃霍尔 著 / [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 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6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一):安迪沃霍尔:美国时代情绪的一面镜子

安迪·沃霍尔,画家、电影导演、波普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引发过不少热议,关于“安迪沃霍尔的创作究竟算不算艺术”类似的讨论时有发生。 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不带主观评价地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是时代在他身上的烙印。正如安迪沃霍尔采访录《我将是你的镜子》里说的,“他是一面镜子”,照出时代目光的落脚点,在把艺术无限拉近大众的同时,把自己也活成了符号。 在互联网频繁消解和重塑权威、潮流艺术与商业结合成为常态的今天,利用工商业技术创作这件事其实早已不新鲜了。但艺术作品中属于“人”的那一部分、那些原生的创造力、手工的非复制感,无论在哪个时代之下,都会是最为珍贵且无法取代的部分。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二):希望、挑战与启示

《我将是你的镜子》是安迪沃霍尔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该小说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蓝本,描述了一个寻找自我认同和生命意义的年轻人成长的故事。这是一本充满希望、挑战和启示的书,读者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共鸣和启示。

小说的叙事风格非常清新自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和融洽。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包括家庭背景、性取向、职业选择等方面,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充满温情、深刻和启示的自传体小说,通过阅读也许可以让你获得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三):描绘五彩斑斓的空洞

“创造”是困难的,但是不认为自己有创造力也很困难,不被说成是“有创造力的”同样困难:因为现在所有人都动不动就说这个人有创造力或者那个人有个性,说得好像每个人随时都在创造似的。所以当你说“不,事情不是这样的”的时候,那就很搞笑了。——《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录》 在往来的高铁上读完了安迪·沃霍尔的访谈录。很有趣的是,如果其他艺术家的访谈录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其人的深刻,那么安迪·沃霍尔绝对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天才,他呈现的是全然的“平面化”。 刚好是十年前,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过亚洲地区最大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在当时,我对他作品的理解,就像大卫·鲍登所言,是挖掘常见事物之不可见的意义,重新定义日常之非日常。——但读完他的访谈录,从他的态度和应答方式中,窥见到的完全是反面。 他说,每个人都在谈论个性,其实变得越来越相像,因为考虑的东西大概都差不多。这是他在六十年代说的话,放在今日亦然。看看现如今的人,大部分是缺少梦想的,每个人想的都是要拥有这个或那个,然后好像就圆满了,但从根基上来说,却甚少思考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以及该怎么做。大家想要外在的结果,却不想要内在的过程,但恰恰是过程在雕琢一切。 商业插画师出身的他,看透了时代风潮下人们呈现的平面化。他曾评价商业艺术是一个做事的过程像机器,但出来的东西是有感觉的东西。而他的跳脱,则是为了实现,做事的过程有感觉,出来的东西去人化(dehumanization)的状态。 安迪·沃霍尔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为时代现象的容器,用五彩斑斓的印刷表征同一个画面,不是为了启发新的意义,而是为了强调不变的空洞。他的确是我们的镜子,照着现象的光滑面,照进时代中的肤浅。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四):我们都是沃霍尔的门徒

留学时,选修过一门类似于创意方法论的课程,课程具体名称已经不记得了,但学期末,我们需要交出一件creative project的作业,并且假装自己是策展人,为自己的作品写一份说明。

我于是很容易地联想到沃霍尔。他既然可以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复制梦露,我为什么不可以用美图秀秀的方式复制他?

我于是从网上找了一张他的照片,用美图秀秀不同的滤镜分别把他P了一遍,做成九宫格交上去,成了最早交作业的人。

由于我交作业时,离截止日期还挺久的,一位白人男生同学看到我的作业,姑且称呼他为A吧,说他要采访我,就像书中的其他人采访沃霍尔那样。这是他的作业。

当然,A不会只采访我,他还采访了其他亚洲同学。他的作业主题好像是“亚洲青年艺术家在西方社会的生态群像”之类的。

在他眼里,我们都是艺术家。沃霍尔好像也这么说过。

他成了班上第二个交作业的人。

有个插曲。其中一位被他采访的同学,姑且称她为B吧,说要开一个社交媒体的账号,把被他采访的过程录成视频。她要拍摄一部迷你纪录片,被不同的男性采访,收集不同男性视角下被凝视的自己。

她做到了。她的社交媒体下,引发很多争议。

很多人对她的评价,和对沃霍尔的评价如出一辙,说她走捷径,说她在借别人的原创进行二度创作,说她在制造话题。

但她成名的时间,远不止十五分钟。

又有一位同学C,收集了她社交媒体下千奇百怪的留言,用不同的字号、字体打印出来后,做成一条条标语,拼贴成一幅海报。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沃霍尔的门徒。我们都在收集已有的真实素材,进行解构和再创作,打破真实和艺术的边界。

你猜猜,我说的这几个故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五):唯有大俗,方得大雅

安迪·沃霍尔是非常难以采访的对象,很多人在采访沃霍尔的时候反而重新表达了自我,这也是本书名字的起源,“我将是你的镜子”,你将在了解我的过程中更了解自己。

提到安迪·沃霍尔,则不得不讨论波普艺术,关于波普艺术之父的争论,沃霍尔以抽象表现主义之父为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将莫奈是为抽象表现主义之父的标志性展览,导致新艺术家被忽略。而波普艺术运动是许多艺术家在做着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汇聚在一起成就了波普艺术运动。那么,如果后人非得追溯一个波普艺术运动之父,则背离了波普艺术运动最初的样子。

沃霍尔在访谈中的表现源于他的生活态度,“我是个非常消极、被动的人。我接受事情。我不过是在观看、观察着这个世界。”与其说沃霍尔是艺术家,不如说他是一个依托个人禀赋并将其利益最大化的商人。他对于世俗意义上的成败有一种天然的从容,即使客户要求退货退款,他也不会对自己的艺术性有丝毫怀疑。

艺术家是不需要剖开给世人看的,虽然他不免应对各类采访,采访沃霍尔是访谈双方的博弈,一方试图剖开了解,一方回旋应答。在沃霍尔回答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作为艺术家和商人的双重属性,不得不说沃霍尔真的是很会赚钱的艺术家。沃霍尔曾说:“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生意是最好的艺术。”

沃霍尔并没有给波普艺术定义、定性,沃霍尔做的就是漫画和广告,同时期的艺术家们做着不同的事情,这些事情汇聚一起成就了波普艺术。波普艺术特点是表现大众文化,是源于上野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当今的波普艺术家以杰夫·昆斯、日本的村上隆和奈良美智为代表。

沃霍尔虽然善于应对访谈,鉴于其所受访谈众多,还是可以丛中窥见沃霍尔其人,或者其试图展示给世人的形象。“我将是你的镜子”,每个采访者都在采访沃霍尔的过程中再次理解自己心中的艺术及艺术家。

“始于一页,抵达世界。”真的要称赞一页出版的这本书,装帧非常巧妙,封面明晃晃就是一面镜子,反映出贪嗔痴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我们在窥探沃霍尔世界时何尝不是抵达远方的另一个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