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京博物院》读后感1000字

《南京博物院》读后感1000字

《南京博物院》是一本由南京博物院 编著著作,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3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博物院》读后感(一):手中的博物馆

以前,我去各城市旅游都要去逛当地的博物馆,特别是大城市的博物馆,里面的藏品是我们可以“眼见”的历史,是古代真实的样子,在那里能看到泱泱五千年文化的传承。

前段时间,我在追一部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这个节目跳脱出历史文物类纪录片“文物展示+旁白解说”的常见模式,转换叙事视角,选择让文物自己“开口”讲述它背后的精彩故事。让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典藏品,也有了鲜活的“生命”。

最近,我又发现了一种逛博物馆看文物的方式。这次逛的是南京博物馆,疫情环境下出去肯定是不可能,我通过的是看书达到的这个目的。

这本书是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1933年,藏品43万余件,书中按照博物馆中藏品种类来进行章节的划分,分别是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数字馆、民国馆、非遗馆。

每个馆中列举了最该类别中最著名的几种藏品,比如历史馆中的猛犸象、海百合化石、青铜三羊罍,特展馆中的都拆彩双凤八吉祥纹尊、红彩甘露瓶,艺术馆的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唐寅《李端端落籍图》等。

每种藏品都配有精美图片和解说的文字,以及一些考古小知识,这种图文的方式很适合反复的观看和记忆。这种逛博物馆的方式比在现场观看更有针对性,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的观看和过耳就忘的现场解说。

博物馆的藏品是我们文化的延续和保存,是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国家一直在提要做到文化自信,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又怎能进行传承和发展呢。

这本《南京博物馆》的图书,是讲述我们文化故事的载体,很有必要将此书作为家中的精品藏书。期待其他博物馆系列藏书的出品。

《南京博物院》读后感(二):手中的博物馆

在还没有新冠的时候,我去各城市旅游都要去逛当地的博物馆,特别是大城市的博物馆,里面的藏品是我们可以“眼见”的历史,是古代真实的样子,在那里能看到泱泱五千年文化的传承。

前段时间,我在追一部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这个节目跳脱出历史文物类纪录片“文物展示+旁白解说”的常见模式,转换叙事视角,选择让文物自己“开口”讲述它背后的精彩故事。让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典藏品,也有了鲜活的“生命”。

最近,我又发现了一种逛博物馆看文物的方式。这次逛的是南京博物馆,疫情环境下出去肯定是不可能,我通过的是看书达到的这个目的。

这本书是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成立于1933年,藏品43万余件,书中按照博物馆中藏品种类来进行章节的划分,分别是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数字馆、民国馆、非遗馆。

每个馆中列举了最该类别中最著名的几种藏品,比如历史馆中的猛犸象、海百合化石、青铜三羊罍,特展馆中的都拆彩双凤八吉祥纹尊、红彩甘露瓶,艺术馆的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唐寅《李端端落籍图》等。

每种藏品都配有精美图片和解说的文字,以及一些考古小知识,这种图文的方式很适合反复的观看和记忆。这种逛博物馆的方式比在现场观看更有针对性,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的观看和过耳就忘的现场解说。

博物馆的藏品是我们文化的延续和保存,是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国家一直在提要做到文化自信,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又怎能进行传承和发展呢。

这本《南京博物馆》的图书,是讲述我们文化故事的载体,很有必要将此书作为家中的精品藏书。期待其他博物馆系列藏书的出品。

《南京博物院》读后感(三):了解一方文明从一座博物馆开始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如果拥有三天光明,她会用一天时间去博物馆。

“这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看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博物馆是值得珍视的宝藏,是形象化的浓缩的人类文明。

你是否在逛博物馆时走马观花,看看牌子上名字与简介,眼里脑子里充斥陌生的知识后过目就忘,逛完只记得知名度高的一两件。

这样下来感觉就只是看过一堆旧东西,只觉得枯燥。其实,文物跨越千万年在博物馆中与参观者相遇,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内容,有历史的,自然的,艺术的,科技的,综合的。

倘若知道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知识,博物馆便像是一锅熬上千年的,包罗万象的,有丰富营养的文化粥。

想要享受到这碗粥的营养,找一本博物馆知识的书做预习功课必不可少,实地参观文物时便有似曾相识之感,能感受到文物背后充满力量与内涵的盛宴。

《南京博物院》是一本由南京博物院编著的南京博物馆介绍书籍,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介绍,图文并茂地为读者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知识。

书中将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每一件文物都有清晰彩图,配有简介,足不出户提前将文物一览无余。

最厉害的是下面这个:

莲花池里青花绽

茉莉乐扬荷花开

杯盘处处江秋水

每件文物根据其造型与特点都在标题位置配有诗意短句,一下就将每件文物特有的气质与精神传递出来,令人兴趣大增,诗意又趣味。

本书采用线装工艺,每一页都可以平开,很方便阅读,画面呈现更完整。还附赠文物主题精美书签。

整本书的阅读感受很好,图所占页面很多,排版整齐但不呆板,给人感觉没有字很多的压迫感,这样的文物学习好像更诗意与有趣。

《南京博物院》读后感(四):南京博物馆

在还没有疫情的时候,我去各城市旅游都要去逛当地的博物馆,特别是大城市的博物馆,里面的藏品是我们可以“眼见”的历史,是古代真实的样子,在那里能看到泱泱五千年文化的传承。

前段时间,我在追一部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这个节目跳脱出历史文物类纪录片“文物展示+旁白解说”的常见模式,转换叙事视角,选择让文物自己“开口”讲述它背后的精彩故事。让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典藏品,也有了鲜活的“生命”。

最近,我又发现了一种逛博物馆看文物的方式。这次逛的是南京博物馆,疫情环境下出去肯定是不可能,我通过的是看书达到的这个目的。

这本书是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成立于1933年,藏品43万余件,书中按照博物馆中藏品种类来进行章节的划分,分别是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数字馆、民国馆、非遗馆。

每个馆中列举了最该类别中最著名的几种藏品,比如历史馆中的猛犸象、海百合化石、青铜三羊罍,特展馆中的都拆彩双凤八吉祥纹尊、红彩甘露瓶,艺术馆的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唐寅《李端端落籍图》等。

每种藏品都配有精美图片和解说的文字,以及一些考古小知识,这种图文的方式很适合反复的观看和记忆。这种逛博物馆的方式比在现场观看更有针对性,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的观看和过耳就忘的现场解说。

博物馆的藏品是我们文化的延续和保存,是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国家一直在提要做到文化自信,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又怎能进行传承和发展呢。

这本《南京博物馆》的图书,是讲述我们文化故事的载体,很有必要将此书作为家中的精品藏书。期待其他博物馆系列藏书的出品。

《南京博物院》读后感(五):明清嫔妃都用啥样的器物,请上眼

清宫剧的热播,让人们对后宫嫔妃的生活不再陌生。赶情人家老早就有了竞争机制,别说为了获得皇帝的恩宠,就连吃饭喝水用的器物,都因等级不同而不同,就算为了用上心仪的物件,也得各种斗啊。 《南京博物院》一书中,专门有明清宫廷器用等级的介绍。

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贵妃和妃子、嫔、贵人、常在所用的碗盘的色泽和数量各不相同。始于明代宣德时期的黄釉瓷器,只有皇帝、太后和皇后才能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了解老祖宗传下来的文明文化,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领衔编著了这本书。在风格上秉承了“一本博物馆”系列的风格,采用露脊线装,180度开页,印刷精美,图文生动有趣,看到后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之后南唐、明也分别定都于此。 南京博物院建于1933年,建筑风格为仿辽代设计。

现为“一院六馆”结构,展馆分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数字馆、民国馆、非遗馆。藏品43万件(套),文物类别有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丝织刺绣、书画等。 看过《盗墓笔记》的人,大概对那件金镂玉衣都有印象。这样的银缕玉衣在南京博物院就有一件,是东汉时期显贵的敛服。

那时的人认为玉是大地精华,把玉放在人的窍孔上,能使精气不外泄,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 玉衣使用2600多玉片,银丝800多克。有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以及窍塞,技艺十分精巧。 重量级文物在南京博物院还有很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