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读后感摘抄

《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读后感摘抄

《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是一本由黄奇帆 / 朱岩 / 邵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3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读后感(一):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XSX课堂书评作业

这本书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数字逻辑的重要性,并通过东西方哲学理念的对比指出了为什么中国能够孕育并发展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在数字逻辑指引下,这本书提出了实体空间+数字空间是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我们应该研究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这两个空间的协同发展规律,并基于此建立数字经济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包括数字生产力、数字生产关系、数据要素、数字应用数字治理等方面,这一框架体系把技术市场治理等几个视角统一在一起,建立了围绕如何激活数据要素、发展数字生产力、建立数字化生产关系的数字经济发展主线,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描述了一个中国原创的数字经济理论体系。同时他又面向数字经济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了平台经济、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金融和数字治理的知识架构,并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最后文章又借用百度集团、腾讯公司、京东消费、产业发展研究院及阿里云的一些案例,阐述了这些数字先行者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不断探索,总结了他们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领域中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数字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读后感(二):一般般,还是有些局限的。

部分章节挂名感觉非常强烈,没有很系统的规划。

内容布局上,想讲的就找了很多现成材料糅合一下(比如数字金融),一般想讲的又不太懂的就罗列一些行业参数(比如5G),实在不懂又不想讲的就干脆不讲(比如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

关于数字经济,互联网仍是核心,那复杂网络是互联网的本质,本书关于复杂网络,只涉及到了“六度分隔”,但“六度分隔”本身就是个非常朴素甚至有些过时的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去 Google 学术上搜搜看),事实上复杂网络远非“六度分隔”理论假设那么平等。

关于宣称的“文化结合”,稍微有点实际意义的只有两处吧:

最后,关于排版格式,只讲引用的几个问题(我是微信读书版的,不知道纸质版是不是一样)。

第一点:

引用材料呢,也不标出来。目前能查到的相关数据就是,《2020年中国仪器仪表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里面写的,仪器仪表总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其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GNP) 的影响即达到66%。数据可信否?

第二点:翻一翻参考文献,涉及到量子技术有24 个,占1/3。脑科学15/75。请问各位院士教授,如果这是关于数字经济的论文,评审能给过吗?

《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读后感(三):小小读后感

数字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下一个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数字经济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语音识别等火爆的技术支撑,不过核心支撑还是在于大数据,以数据为支撑来发展的新技术,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数据量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下面简要提到对我本人而言比较感兴趣的几个部分。

第一是对于本专业,大数据驱动下区别于传统行业中的“新金融”模式下的发展。在传统印象中,金融只需要服务于政府、大企业和机构等,他们往往拥有不俗的实力,而广大小微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效应往往很难拿到贷款,以数据识别、风险控制为代表的新技术赋能金融形成“新金融”,

新金融更注重让金融服务降低对于个体的服务成本,让民众和小微企业能够根据自身信用体系情况得到贷款,和过去只有大企业、国有企业和政府才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不同,新金融通过技术驱动降低了服务门槛;另外也和新零售一样,新金融以更个性化的方式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体验。

于个人发展而言,很多人担忧人工智能会减少工作岗位。与其说是减少就业机会,不如说通过新技术的迭代(以医学领域为例)让机器能完成初级的识别、诊断等任务,而后续工作仍需医生完成,这就需要个人知识提升的精度。弗里德曼认为“如果说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全球化2.0的主要动力是公司,那么全球化3.0的独特动力就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全世界的人们马上开始觉醒,意识到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可以作为个体走向全球;他们要与这个地球上其他的个人进行竞争,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与之进行合作。”未来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最后再po一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陈劲总结的互联网时代中国成功创业者所具备的5大特点。

第一, 他们的领导力很强,一方面能够综合中外优势,另一方面还具有国际化思维。

第二, 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强,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所有创新都是复合的创新。

第三, 他们的合作竞争的意识特别强,共享思想非常好。

第四, 他们的创业精神是持续不断的,能够不断改革自身,保持连续创业,而不局限于某一领域。

第五, 他们的发展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脉搏紧密结合,懂得中国国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