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恋恋红尘》读后感精选

《恋恋红尘》读后感精选

《恋恋红尘》是一本由李孝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恋红尘》读后感(一):桃花扇底送南朝

昆曲《桃花扇》中的名句“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舞榭歌台林立、珠玑罗绮盈门的陪都南京在朝代的更迭中走向末路,曾经在秦淮河畔上演才子佳人戏码的文人、名妓、公卿、乐师等,他们的惨淡结局更是唱响了一座城市的哀歌。

本书正是以这“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故事作为开篇,讲述了明末清初士人群体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园林隐匿,家国兴亡之下的个人抉择,通过这些极其生活化的场景展现出来。

《恋恋红尘》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一窥明清时代的中国市井文化

《恋恋红尘》是哈佛大学大学历史学博士,台湾史语所研究员李孝悌博士的一部著作。在此书中作者首先向读者展现了自十七世纪明清鼎革之际文人士大夫阶级于国家民族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之时,是如何在共同创造的奢靡不羁之世俗生活被历史潮流打断后,各自如何走向了自己不同的生活境遇。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明朝遗民冒辟疆以及清初进士文坛领袖王士祯。两人代表了对于明清两朝持不同态度的士大夫,从他们的遭遇以及各自不同的处世态度,可以更加细致的展现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风貌。 之后,本书又以袁枚、郑板桥和十八世纪戏曲中提现的市井生活为主题,详细描述了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生活画卷。 最后书中描写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为背景,记叙了那个时期城市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方方面面。 本书不仅面面俱到地向读者展现了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中国江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以及风土人情。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因其教育和研究背景不同于大陆同行,所以让读者能一窥世界其他区域对于中国历史的观点和研究方向。

《恋恋红尘》读后感(三):第九章中的一点遗憾和思考

就“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这一副标题而言,第九章呈现的是1880年代-1930年代上海城市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新旧混杂的风貌,且先搁置《点石斋画报》、“新舞台”的改良戏曲、《良友画报》三组资料中后组产生的时间已经不属于清朝时期这一无关痛痒的细节。这一章显著区别于本书其他部分内容的地方在于,作者是从文化史的角度分析近代上海城市的文化,而其他章节或从士大夫的生活史,或从情歌戏曲中女性情欲生活,剖析南京和扬州士大夫或底层人民的欲望和生活。这一研究取径和研究目的上的差异是我认为本书的遗憾所在。 如文中第九章的分析所言,《点石斋画报》和《良友画报》的编辑都存在教化民众、开民智的目的和使命,二者也不属于大众文化,不能夸大其对下层社会的影响力。“新舞台”的改良新戏虽能从庞大的上映次数反应其在民间的传播力度,但无论是改良新戏,还是《点石斋画报》《良友画报》,都只能说明近代上海的“一种”文化面向,在由洋人创办(《点石斋画报》)和知识分子绘图的画报,以及五四新思想影响下的改良戏剧的文化面向之下,近代上海是否潜藏着底层人民自身的文化暗流?“新旧混杂的城市文化”是否也是一种缺乏分析近代上海民众生活史的盖棺定论?

《恋恋红尘》读后感(四):中国士大夫文化生活史

没想到《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带给我这么多惊喜,李孝悌的研究十分细致详实,系统地讲述了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种种。讲述了很多民众文化和娱乐的事例,十分有“人间烟火气息” 。带领读者了解了明末清初的士人群体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以及在朝代更迭时候士人们的个体选择,原来关于在清廷入仕,或是出仕都有不一样的心境。“以小见大”,通过个体命运和选择展现了明清时代发展的社会现象,世间百态,文化生活,城市社会都得以具体显现。 主要脉络是从物质文化的历史层面作为主要线索,不仅涉及了许多文集、情歌、戏曲和图像数据等调查资料,还围绕许多明清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反应现实社会。看似琐碎,但贵在真实,李老师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在习惯了从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的角度,来探讨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后,我们似乎忽略了这些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在形塑士大夫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结果是我们看到的常常是一个严肃森然或冰冷乏味的上层文化。缺少了城市、园林、山水,缺少了狂乱的宗教想象和诗酒流连,我们对明清士大夫文化的建构,势必丧失了原有的血脉精髓和声音色彩。” 作者关于郑板桥、袁枚、王士禛的研究很深入,不过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文人,还有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其作者对于腐女的关注十分恳切。通过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文化活动,都全方位展示了士大夫生活以及普通民众的思想与情欲,通过世俗、热闹、真实的市民生活,反映出当时朝代的文化现象。

《恋恋红尘》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 他们都是鲜活有趣的人啊

冒辟疆、袁枚、王士禛、郑板桥这些频繁出现在中国历史、文学史、艺术史中的人物,如果不是看这本书,这些人物对于我可能只是一些当年为了应考而留下的简单印象。

这本书真的算是角度比较刁钻的科普读物了。作者利用戏曲、流行歌曲、文学作品、通俗读物等资料对明清士大夫、一般民众及妇女的日常生活、情感活动做了大胆的探索研究。

比如:通过对《桃花扇》、《板桥杂记》的解析,还原南京城市生活,特别是对秦淮河两岸、太学、贡院一地文人与名妓、士大夫在明末衰败时期的享乐描绘,重现了当时南京的市井繁华、逸乐与政治及交织、颓废与兴亡与共的社会气息。

引经据典、查文索骥详细讲述了文人冒辟疆在明亡后选择退隐江北故乡水绘园的社会生活,从美食、娱乐、文化、宗教以及与董小宛的感情生活等角度再现其遗民生涯,及当时士大夫的园林生活。

又例如王士禛在扬州就任期间的社会生活;袁枚在宗教、两性上的先锋观念及其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郑板桥的卖画生涯及其对当地盐商所构成的商业环境的批评等等这些名人在抛下现代人给予的光环后,所真正生活的客观环境。

在这本书中,这些人是鲜活的,当时的社会是立体的,作为读者,仿佛是沉浸式的经历一场穿越之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