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怎么了读后感1000字

你怎么了读后感1000字

《你怎么了》是一本由[爱尔兰]尼尔·图布里迪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怎么了》读后感(一):学医的归宿都是写作吗

医患关系在当下越来越紧张,人们往往对医生有着过高的要求,既想要能又快又准确的看出自己得了什么病,又要少开检查,不过度医疗,还对医生有着如同圣人一样的标准。人人在看病时都希望可以碰到一个业务能力强又态度良好的医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神化医生,所以当医生出现任何一点不如自己心意的时候(患者本身在生病时也会更加急躁)会出现过激言论和行为。但医生对于医生本人来说也只是一份职业,是一份工作强度、社会责任都十分沉重的职业。《你怎么了》记录了一位爱尔兰神经内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有些像去年大火的《弃业医生日志》,但不同的是这本《你怎么了》还从病房之外以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考虑到许许多多患者的处境,是一本趣味性、专业性、通俗性兼备的好书。

从专业性来讲,我们从书里可以看出尼尔·图布里迪是一名相当擅于观察的好医生。在书中他翔实地记录了种种神经内科有可能会出现的疾病,而神经内科对于神经型疾病的诊断,对于患者的观察必不可少,几乎所有的神经性疾病都有其特殊显著表现。每个人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医学常识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全面认识神经疾病的特征与可怕之处。

在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的今天,仅仅拥是精湛的医术已经不足以支撑你成为一名无论是同行还是患者都交口称赞的好医生了。医生需要观察病人的每一个细节,绘制人物草图,了解患者的性格,信任关系如履薄冰,因人而异的沟通与治疗方式非常重要。医生看过太多各式各样的病人了,但真正能站在患者角度去思考的医生又有多少呢?

从通俗性与趣味性来看,这本书里的病例、故事以及图布里迪医生的一些个人经历全部通过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来表达,可以说人人都能看懂、理解。对于图布里迪医生本人,大量繁重的工作,每天的压力都很大,好在他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心,能在压力之外找到作为医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能将痛苦压抑的工作变得有趣。

长期以来,全世界的医生被迫在保持效率的前提下做着做体贴入微的活,这也促使图布里迪医生写下了本书,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神经内科与神经疾病,了解医生工作的艰辛,了解患者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举动。或许如鲁迅所说,学医真的救不了、帮不到大多数人,只有通过写作将医学的知识与精神传递下去才能更好更快地让其他人了解医生的工作吧。

《你怎么了》读后感(二):识病与识人

“你怎么了?”一个问诊中最常见的问句,汉语中语调会上扬,医生想要挖掘出另一个人的病因。

这是我对神经内科问诊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试想,两位素未蒙面的陌生人,仅仅靠几十分钟的谈话和一些简单的检测,便能诊断出可能已经潜伏几十年疾病的根源,对此不得不感叹科学的“神力”。如果再进行一些无谓的阐发,相濡以沫的灵魂伴侣尚且不敢果断判定对方变幻难测的精神状态,而一位短暂相处的医生却可以决断身体疾病,这其中值得玩味之处也向我们揭露: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理解,从来就存在多个面向,也复杂深刻得多。本书正是以神经医学为切口,从一位神经内科医生的成长经历中,识生命,见众生。

例如,书中常有这样的叙述,某某患者第一次发病的情景、TA当时的心理状态、与亲人的互动、之后病情反复发作、上网查阅……在一系列或坎坷或啼笑皆非的经历之后,TA终于来到了医生面前。而我们的医生,在事后记录可以是全知的第三人称,在当时可是“懵懂”的第二人称。面色凝重,语气中带有轻微的敌意,说话不着边际,偶尔展露出蛛丝马迹,被询问了,立马加以掩饰。真相掩盖于重重迷雾之中。是否有点像探案问讯?而这才是真实的病人状态,种种细腻幽微的细节,只因“面前”是一个具体的人。医生不仅需要抽丝剥茧,运用专业知识与设身处地的想象力还原病因,还需要考虑病患的心理感受、人际关系。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问诊之中,精进的除了医术,还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不仅如此,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积极或悲观、理性或感性,面对疾病的不同态度,之后不同的人生走向,也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启示。当生命状态逼向某种极端,许多正常状态下无法体察的暗涌会浮上表面。由彼及己,医生与病人的接触中,也能领悟许多珍贵却又不易察觉的事物,不然,也不会有此书了。

在当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制度仍需不断完善的语境下,异化与官僚化逐步侵蚀着“医者仁心”的朴素信任。在此无力探讨这类问题,只想说一点,对于“识病”我们太常忽略了的是: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是不同生命体验的交织。

每一句真诚的“你怎么了”中,上扬的不仅是语调,还有来自一个人真实具体的关心。

P.S. 本书翻译流畅幽默、生动活泼,本土化转换恰到好处,很好地展现出原作者的写作风格。

《你怎么了》读后感(三):从一个神经科医生那儿知道的事

从一个神经科医生那儿知道的事

医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蔓延全球背景下,我们对这个职业多了一份崇敬。一个人对一份职业的热爱,从文字中足见作者对职业的敬畏之心,这本《你怎么了》让我看到了医生的另一面,从实习医生开始从资深护士身上学到的尊重患者隐私,以及在作者行医30载所碰到的各种病患疾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又有温度的故事。

作者30年神经科行医生涯,与病患接触过程中,看人、看病也看尽人生百态,同时也看到了生命中的爱与希望。每个病患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一人生病,全家跟着受累。这是我一个朋友曾跟我说的,他的一位家人因为一些原因成为植物人。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无奈,但又对病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些不单出现在电视剧中,而现实可能比这更残酷。

当我看到《你怎么了》这本书,作者所面临的是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病人,不同的疾病,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他的经历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

很多人分不清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是负责听患者讲述、当面做检查以及安排仪器检查的。作者说大脑这个东西,你很难直接对它“望闻问切”,不像你要检查心脏,可以听心跳、摸脉搏,或者直接观察颈静脉的搏动。而大脑和神经的不可知之处恰恰是神经学最迷人的地方。

这是一本感动爱尔兰人的生命之书,作者尼尔·图布里迪,是这个国家家喻户晓的神经医学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生面对无法救治疾病的无奈,也看到了充满温度的人间真情。我们无法割裂开,对于疾病和治疗,以及作者在从医路上所经历的困惑。医生有时候要像侦探一样,举手投足间,寻找蛛丝马迹,各个方面去了解。

托马斯·A.爱迪生说过:“身体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承载大脑”。我们的大脑支配着行动,神经科面对着各种疑难杂症,很多都是罕见病,在这个特殊的领域里,我们见识了偏头痛、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幻视、帕金森病、痴呆等等疾病以及背后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除了对医生这份职业充满敬畏,还有对生命的敬畏,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度过一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从容的面对人生的挫折,也许你看了这本书,相信会对你的人生有所启发。

《你怎么了》读后感(四):一位行医30年医生的诊疗手记

《你怎么了》

作者:[爱尔兰]尼尔·图布里迪

当你走进医院,见到诊疗医生,TA的第1句话一定会是:“你怎么了?”

于是你开始讲述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身体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然而我们对医生的感情是多变的:

我们只能依赖医生来诊断病情

却又害怕ta无事找事,给你开一堆不需要的药或者是不明就里的检查

甚至有时候很多极端人士搞得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

这一切,究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医生

《你怎么了》的作者,是一位神经内科医生,拥有30年的行医经历

在这本书中,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诊疗中所遇见的一些病例

虽然是看病,但也因此接触了不同的人,看尽人生百态

在他的笔下,你可以看到偏头.痛二十多年,脾气暴躁到妻子要离婚才来看病的中年男人;

可以看到为了穿上婚纱疯狂减.肥却导致无法行走的准新娘;

可以看到听医生话,积极自救最终恢复良好的好病人;

也可以看到不顾医生嘱托,强行冒险比赛的病人.

最奇妙的是他用简单却又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疾病:帕金森、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

而中间有一章,是描述他的一天

从早上到办公室的处理邮件,到例行的早晨研讨会,专门讨论遇到的奇难杂症

再到分配工作,去诊疗接待病人,向不同的病人解释病情、治.疗方案

如果是那种“绝症”,还需要技巧性地坦白:既不能让病人觉得失去希望,也不能让他们掉以轻心,将疾病抛之脑后

他说:“真不知道那些有家有室的医生,回家之后怎么有精力去应付孩子和家务活。”

然而在凌晨四点,又忽然从睡梦中惊醒,回想起白天遇见的病人,逐步开始分析病情和一些其他的可能性

真的是让人感受到医生这一行的不容易

也更加的谅解了过去遇见某些不太耐烦的医生

毕竟,同样的话说上一万遍,确实也挺烦的

看完这本书,也更加的理解了死亡和生命

爱护自己,就是更好的爱护家庭

如果不小心摔跤或者是发现身体有不对劲的地方

一定不要讳疾忌医,抓紧时机治.疗!

《你怎么了》读后感(五):健康生活,远离疾病困扰

中信出版集团于2022年7月推出的《你怎么了:一位神经科一生的30年诊疗手记》

作者是爱尔兰的尼尔·图布里迪,他是爱尔兰知名主持人瑞安·图布里迪的哥哥。好吧我承认我也不认识瑞安,毕竟这本书不是专门写给中国人的。

这部书里充满了医生自嘲式的幽默感,让读者觉得医生的建议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自诩研究脑子的,到底自己的脑子有多好使也说不准”(P5)。

如果你恰巧跟我一样人到中年,可能你会像我一样手不释卷地读完这本书,里面说的好多症状我都有,而且,你看了这本书,就知道,这些症状在什么程度上是疑症病,在什么程度上是衰老的体现,什么是盲目减肥被更年期放大了的症状。看完这本书,我整个人都好多了。以下列举一下我近半年来自诩进入更年期以来所面临过的、深深困扰我的症状:

1、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的p16(最终的结果是我只是忘记了我不必记住的部分);

2、偏头痛P120(这里作者举例说明了偏头痛在多大程度上就是生活习惯导致的,如果你也有类似症状,也可以按图索骥对照他医治这个患者的各种步骤);

3、头晕P190(还好我只是头晕);

4、奇怪地摔了一跤P248(盲目减肥);

5、疑症病P260“在目前社交媒体大肆推广、传播罕见病知识的环境下,人群的焦虑变得比以往都要具体和极端了”(作为底层更年期劳动妇女,更常见的是神经官能症,与雌激素下降引起的相关症状共同作用,使得我深陷疑症病的漩涡,感谢周医生的援手,让我摆脱了疑症,专心对待更年期);

6、手抖P294(我以为我得了帕金森,每天早上都要起来看自己的手是不是抖,越想越厉害,到后来才发现是盲目减肥的后果,参见上一段的4条和下一段的第5条)(帕金森的治疗好像出了什么革命性的进展,我早上把那条视频收藏了,如果不是我的手不抖了,绝不会让它去收藏夹吃灰)。

读罢此书,可以总结一下医生的忠告:

1、戒酒戒酒戒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①如果你不喝酒,一旦有问题,医生可以更快地作出诊断;

②如果你年轻的时候都没怎么喝酒,人到中年,不要突然尝试喝酒,久经酒精考验的身体更容易出漏子,从未经酒精考验的老骨头突然喝酒指不定哪里出漏子。酒精加持下,神经的控制力下降是必然的,大脑的认知能力出偏差是肯定的,作为核心的大脑出了偏差,在控制力下降的神经传导下,有问题就会成倍放大。

2、不要依赖药物。药物会掩盖核心问题(P298)。作者尤其提到了咖啡、茶、伟哥和避孕药。

3、不要疑症病。

4、从容应对老去。

5、不要盲目减肥。

以上全部是我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的普通读者阅读该书的臆想,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用自相矛盾的两句话作为本书的总结:

1、无知者无畏,知道的越多越恐惧。

2、恐惧源于无知。

具体到我,这本书恰到好处地解除了我源于无知的恐惧,告诉了我,要对精妙的人体、博大的人体医学保持敬畏,相信精妙的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爱护它,不要得疑症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