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怎么了读后感1000字

你怎么了读后感1000字

《你怎么了》是一本由[爱尔兰]尼尔·图布里迪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怎么了》读后感(一):识病与识人

“你怎么了?”一个问诊中最常见的问句,汉语中语调会上扬,医生想要挖掘出另一个人的病因。

这是我对神经内科问诊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试想,两位素未蒙面的陌生人,仅仅靠几十分钟的谈话和一些简单的检测,便能诊断出可能已经潜伏几十年疾病的根源,对此不得不感叹科学的“神力”。如果再进行一些无谓的阐发,相濡以沫的灵魂伴侣尚且不敢果断判定对方变幻难测的精神状态,而一位短暂相处的医生却可以决断身体疾病,这其中值得玩味之处也向我们揭露: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理解,从来就存在多个面向,也复杂深刻得多。本书正是以神经医学为切口,从一位神经内科医生的成长经历中,识生命,见众生。

例如,书中常有这样的叙述,某某患者第一次发病的情景、TA当时的心理状态、与亲人的互动、之后病情反复发作、上网查阅……在一系列或坎坷或啼笑皆非的经历之后,TA终于来到了医生面前。而我们的医生,在事后记录可以是全知的第三人称,在当时可是“懵懂”的第二人称。面色凝重,语气中带有轻微的敌意,说话不着边际,偶尔展露出蛛丝马迹,被询问了,立马加以掩饰。真相掩盖于重重迷雾之中。是否有点像探案问讯?而这才是真实的病人状态,种种细腻幽微的细节,只因“面前”是一个具体的人。医生不仅需要抽丝剥茧,运用专业知识与设身处地的想象力还原病因,还需要考虑病患的心理感受、人际关系。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问诊之中,精进的除了医术,还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不仅如此,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积极或悲观、理性或感性,面对疾病的不同态度,之后不同的人生走向,也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启示。当生命状态逼向某种极端,许多正常状态下无法体察的暗涌会浮上表面。由彼及己,医生与病人的接触中,也能领悟许多珍贵却又不易察觉的事物,不然,也不会有此书了。

在当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制度仍需不断完善的语境下,异化与官僚化逐步侵蚀着“医者仁心”的朴素信任。在此无力探讨这类问题,只想说一点,对于“识病”我们太常忽略了的是: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是不同生命体验的交织。

每一句真诚的“你怎么了”中,上扬的不仅是语调,还有来自一个人真实具体的关心。

P.S. 本书翻译流畅幽默、生动活泼,本土化转换恰到好处,很好地展现出原作者的写作风格。

《你怎么了》读后感(二):生离死别,却要举重若轻

看似不太正经的二手玫瑰有首歌叫《串门》。过门处会连问三句:你怎么了?

歌词有点成人向,就不在这里展示了。但不太正经的歌词底下,隐藏的是一种焦虑,对时光就这么一年年荒废过去的焦虑。

中信出版社的这本《你怎么了》,“贩卖”的也是一种焦虑——对于人生难以挽回的焦虑。

初看书名,会觉得这个书名应该搭配一本不入流的心灵鸡汤,细细翻阅之后才知道,这是身为神内医生的作者,面对患者时常用的一种开场白。

实话实说,不知道该怎么评判这本书。由于工作的原因,本人和神经内科的医生打过不少交道。神内不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地方,收治的病人里尤以脑血管疾病患者居多。坐在长凳上等待叫号的人,如同在海浪中搏击的礁石,看似坚不可摧,但可能一个巨浪过来就会消失在海面之下。而躺在病床上的那些患者,又如同风中之烛,生命之火可能随时就会熄灭。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似乎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在第一小节中,一位耐心的护士长给作者上了从业以来的第一课:照顾好病患,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己和他们的人生和情感经历分割开来。这并不代表医生冷血或者不负责任——正相反,在病人需要耐心和关爱时,大多数的医护人员都是称职的,但是只有医护人员“看惯”了生死离别,他们的情绪才会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这一点对于所有病人来说才是真正的公平。

接下来,作者通过一系列病例,拼出了他行医30年来遇到的各种经历。基本上每一个小标题,都代表一种病症。作者并非使用干巴、枯燥的医学名词,来讲述这些病症引发的后果和预防措施,而是采取讲故事的形式,用尽可能轻松的文字,勾勒出他在行医经历中遇到的种种奇闻趣事——当然不是真正的“趣事”,而是苦中作乐的形容方式。在写作时,作者也尽可能避免使用过于血腥或者直白的词语,总是试图以举重若轻的方式,来描述那些生离死别所带来的沉重感。

除了各种病症外,作者还试图和读者探讨一些有如“如何面对绝症”“网络诊疗靠谱吗”“如何面对医患关系”等经典的医学问题,通过阅读我们会了解到,外国医生也会遇到几乎所有国内大夫都难以避免的种种奇形怪状的病人和家属。面对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不计代价地抢救吗”,作者小心谨慎地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文内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们很多患者在临终前所遭受的苦难,观点不言自明。或许,对于神内病人来说,最好的归宿就是“嘎嘣”一下突然过去,没有高额的治疗费,没有折磨病人和家属的抢救,除了家属需要时间来消化这场意外之外,一切来得突然,也去得潇洒。

《你怎么了》读后感(三):神经科医生给我们讲述那些匪夷所思的神经疾病和医生自己的故事

对于一位医生的日常生活,我们是否充满好奇呢?而如果这个医生还是一位最为神秘的神经科医生的话,那么这种好奇心无疑会成倍增加的。 尼尔·图布里迪,爱尔兰家喻户晓的神经学家、神经科医生。他从医已经三十多年,在这领域中长时间的浸染中,让他接触到了大量疾病案例,也让他对于所从事神经科学领域有着非常资深的认识,对于疾病有着完善的诊疗方案,他帮助非常多的人解决了疾病的困扰。

但他在这一领域,也有着很深的无力感。作为一个医生,作为一位有着家族传承的医生,尼尔对于医生本身的职业特点,对于医疗还无法触及的领域也有着自己的更多感想。他写了这一本书《你怎么了:一位神经科医生30年诊疗手记》,就是从一位医生本身生活的角度,以及他从事的治疗领域、各种疾病的普及两个方面,带我们走进神经科医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尼尔展现出来的医学世界,一定让每一位读者感受到神秘和匪夷所似的,因为神经科是各种疑难杂症、极具个性疾病、罕见病发生最多的领域。特别神经科涉及到人类的大脑,更是最为神秘之地,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着人类探索。

但尼尔就是一名有丰富经验的神经科医生,所以这本书中也就包括了大量的他所诊治病人们的故事。很多来自于我们普通人可能都很少听说过病例的故事,多发性硬化、偏头痛、颅内高压、重症肌无力、眩晕症、运动神经元病、帕金森病,等等一系列的神经性病变。作者给我们讲述着医生要怎样像侦探一样把这些疾病从患者身体中识别并判断出来,并给到积极的治疗,当然也顺便普及着这些疾病。

但是作为医生,也有着很多的茫然和无助。现实中,有很多疾病就是没有任何治疗办法的,甚至很多疾病发现就已经是绝症。那么作为一个医生,又怎样去处理这样的情况呢?面对疾病而无能为力的感觉又怎样深深的打击着他们呢?

所以这本书也就明显能够看到有着虽然独立但其实是无法分割的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就是前面介绍的关于疾病、关于治疗的部分,而另一部分则是关于医生自己生活的。这里介绍了作者怎样走上神经科医生道路的;怎样在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有着叛逆过去的;怎样在走向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有着动摇并试图改变的;有着他和同样作为神经科医生父亲之间的愉快和不愉快的过往;有着作为一个医生,当自己或家人面对疾病,同样的茫然和无助的。从这部分让我们看到其实医生也是普通人,也有着普通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

医生是所有职业中责任最重大但往往又是回报率很低的。他们对于我们普通人是神秘的,那么就打开这一本书《你怎么了》,走进医生以及与医生相关的医学世界,来对于他们的生活有着一部分的了解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