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证据读后感锦集

证据读后感锦集

《证据》是一本由[美] 霍华德·S.贝克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证据》读后感(一):证据

第一次阅读社会学家写的这种学术研究类书籍,刚开始被“证据”二字吸引,买到手后发现原来是学术类书籍。本以为是枯燥无趣的一本书,没想到刚翻开前言就被吸引,才阅读了三两页就引发了许多思考启发,原来阅读社会学家写的这种书籍真的能学习很多知识!突然让我想起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真的有用。 书中其中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和研究人员一样,难以置信。就是GPA在学生生活中居然起到了压倒性的作用。案例里,研究人员在一所大学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和学生们聊天,其中一个女孩子前一天和一个小伙子约会,两个人玩的很开心,但是这个女孩子最终的决定还是不再和这个小伙子继续约会了,因为小伙子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GPA是大学衡量学业成绩的标准,是学生所学课程绩点的平均值)很低。如果不做调查研究,我们谁也想不到,学生的浪漫生活会反映学校评分系统的影响。 还有一个案例,也让我学习到,我们看到的一切并非事实,而只是一种视角。我们听到的一切也并非真相,而只是一种意见。事情是这样的:电视台播放的是聚集在芝加哥军人球场的大批群众欢迎麦克阿瑟将军的画面,但是在现场的学生们看到的是,尽管摄像师将焦点集中在有人的地方,这个巨大场馆中大部分都是空的。(法国电视台还报道了一个法国政党使用的类似手段:在会议厅后方安插一些人对候选人发出嘘声和吹口哨,使得候选人看起来好像不如实际中受欢迎。)虽然搜集的这些数据没有太多实质性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数据搜集的实际操作角度思考方法论问题,那些我们可能不会产生怀疑,但最终被黑箱化为“客观”数据的实物。 这本书很多案例还是很有趣的。而且这本书的探讨不止停留在学术层面,其中蕴含的逻辑思维、论证思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许多参考学习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推进自身领域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证据》读后感(二):数据、证据和观点三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证据:如何用数据说话》 这本书的重点内容是讨论社会学数据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并追溯了导致这些持续存在的普遍的工作方式。日常普遍采用的工作流程使得很多研究机构在常规条件下,尤其是在时间、数据搜集人员和资金都不足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展开社会学研究,虽然这种工作流程具有表面上的有效性,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也接受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书的开篇以一项关于儿童的社会阶级地位的调查,引出针对数据、证据和观点的讨论。社会科学家们将数据、证据和观点(理论)这三项要素结合起来,以使得其他广泛的受众群体可以确信他们真的发现了的一些东西,而不只是一个巧合或一场意外。

社会科学家观察的事物会用文字、视觉影像或录音等各种形式记录下来,这些被记录的痕迹就是数据,是研究人员作出科学结论的原始资料来源。

当科学家们使用这些数据——这些搜集并保存下来的信息记录-支持一个论点时,它们就成了证据。因为数据能使一项陈述超出纸面可见的东西而成为现实,成为公认的事实。

数据、证据和观点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圆环。证据必须使人相信其有效性和分量,方可成为证据。观点通常隶属于我们称之为理论的一套更普遍的思想或概念体系。数据因对一种观点提供了支持,从而转化为证据。

不知道是原版书就这样,还是翻译的问题,整体读起来有点晦涩,学术论调有点浓。需要耐下心来读,但其中的核心内容还是很有启发的。

为了避免受到网上错误信息和虚假内容的伤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我们自身的辩别能力。这本书将告诉我们数据、证据和观点三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在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陷阱,通过训练逻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做一个清醒的人。

《证据》读后感(三):警惕数据

这本《证据:如何用数据说话》的原作者霍华德·贝克尔为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以越轨的标签理论而闻名学界,同时在社会研究方法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的《局外人》也是犯罪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著作刚出版于的2017年作者贝克尔已经年近90岁,正如其在开篇的致谢中所言“从1946年踏入社会学领域以来,我就一直在为这本书做准备;尽管那时我还很年轻,未曾意识到这一点。严肃地讲,自那以后我遇见的每一位老师、学生、同事和朋友,以及我读过的每一项资料都对你们面前的这本书有所贡献。所以这本书可谓是贝克尔一生研究经验的总结,同时也不乏对他所见真实案例的辛辣批判。 本书开篇的故事就摧毁了我们大部分社会科学从业者对自身“科学”事业的盲目信念。作者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在收集数据时太容易犯错误了,而不对这些错误进行反思,所以才做不出好的社会学。 对于社会学研究者来说,用数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以此证明自己结论的真实性几乎是最为常见的科研内容。在量化实证研究方法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搜集、分析数据的方法、工具更是必不可少。因此贝克尔的这本书指向的关键但简洁的问题——社会学家进行数据搜集,并将其转化为研究“证据”的过程中可能会犯哪些错误即是本书的重点。贝克尔运用丰富的真实案例,从人口普查到医学与犯罪领域的政府统计,列举了研究人员会遭遇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人口普查这一章中提到的可能影响数据差错的内容。从人的心理到社会观念和环境,非常深刻揭示普遍性数据差错之背后的原因。如婚姻状况调查——美国根据事实婚姻众多的情况增加了未婚同居的调查选项。而在许多美国的洲法律中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规定也让对父母关系进行新的法律认定成为必要。作者通过对女巫的普查和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对音乐家的调查来说明开展人口学研究工作的难度,证明随机偏差不能被相互抵消,个体差异化也会影响结果。

或许书中某些领域与研究细化而专业。但至少,我们作为普通人也能从本书中学到——对数据保持警惕,并从对数据的反思中获得更多新的启发。这不仅仅适用于研究人员,更适用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的你和我,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时代洪流中的一小点。我作为法律相关行业,更是对证据的严谨性需要敏感,因此对这本书非常有感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