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新科幻读后感100字

中国新科幻读后感100字

《中国新科幻》是一本由读客科幻文库 编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新科幻》读后感(一):《中国新科幻》

《时间的弃子》:不要和时间开玩笑。一旦开始改变过去,预知未来,那为了闭合因果链就不能停下了。

《独立器官》:拥有一部分独立器官的人也拥有自己的感情,器官移植和克隆技术一定要考虑伦理问题。

《生命形式》:我们可能只是硅基生物的一次碳基生物培养皿。硅元素稳定,进化出了机器人;碳元素相对活跃,给了生物探索各种生命可能性的机会。

《动物坟场》:最好的一篇,结尾的反转有震惊到我。

《迁徙》:自己的水平欣赏不来。文章说的是更高维世界的生物穿越人类的三维世界给人类世界到来的影响。

《无法穿越时间的人们》:这篇感觉不是科幻了,更像是魔幻。但是,爱的确可以跨越时间、距离,乃至生死。

《英雄》:既有点像《1984》,也有点像当今的朝鲜和韩国,还有点《盗梦空间》的意思,很不错。在意识中也要检查是否忠于祖国。

《秒隙世界》:个人水平有限,这篇我没看懂。

《大厦孤立于雪原之上》: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消除痛苦吗?某种程度上消除了痛苦,人也就没有了改变的动力。

《无言之语,无字之文》:结尾处有一点马尔克斯的书的结尾的味道,震撼、原始又久久回想。

《创造者的回忆》:文章提出如果人的主观意识真的可以控制生理活动,如心跳、杀死癌细胞、消化食物等,那人将没有时间去生活和工作。因为全部的精力都用来维持基本的生理活动了。

《天鹅绒之海》:这篇感觉不是科幻,是魔幻。但最后不确定教授说的是真是假,给文章增添了几分趣味。

《计时纪元》:哀吾生之须臾,而且夏虫不可语于冰。人类面对重大灾害,具有一种互相破坏的能力,即“我得死,你也别想活”。

《麻将》:用麻将天胡来比喻生命自由进化的缘起。起手胡牌只是一切幸运的开始,我成为人更是小概率事件。

《神级文明》:也许地球文明只是某种更高级文明的实验田罢了。

《中国新科幻》读后感(二):科幻笔记本

一、《时间的弃子》 1.调查仪式与档案 2.未来感与现实感(“编制”) 3.异类叙事 4.社会关系网的透明性 5.僭越与界限 6.关系文化 7.时间题材:对可能性的探索、荒谬正常 辩证法、因果链、蝴蝶效应(细节艺术) 8.对现实的强韧性的怀疑 9.在时间面前的无力感 10.大命运下的小个人 11.自由意志的假象 12.衔尾蛇 13.制度的自我强化性 二、《独立器官》 1.人的机器化、计算化、模式化 2.记忆与人的本质 3.家庭的保护 4.社会分工与人的经济工具化、效率化 5.人的物化 6.身体经济 7.身体的束缚作用 8.科幻文学对打破禁忌的注重 9.人的寻求保护的本能 10.基因的经济功能 11.科幻文学中的异类叙事 12.人造人与人造机器 三、《生命形式》 1.科幻文学对其他可能性的探索 2.有序与混沌 3.人性对理性计算的超越 4.打破二元对立 5.生命的运动与复制本质 6.多样性与自由 7.人的寻求摆脱孤独的本能 8.自由与突破 9.永恒与短暂 四、《动物坟场》 1.环保主题 2.对人类的复仇 五、《迁徙》 1.科学信仰与世界真相探索 2.对未知的恐惧 3.未知与崇高 4.生命的运动本质 5.静谧、未知与恐惧 6.乡土情结 7.荒谬的命运悲剧 8.平静的偶然性,宇宙的冲突本质 六、《无法穿越时间的人们》 1.时间母题与死亡母题 2.时间的参与者或观察者 3.时间与记忆 4.生活中的进化史观 5.时间与情感 七、《英雄》 1.集体与个人关系 2.个人在大概念下的消泯 3.敌我二元对立的战争心理 4.生存表演 5.生命价值与人的尊严 6.人应该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与工具 7.科学与人的价值 八、《秒隙世界》 1.打破真假对立 2.正常/非正常 3.存在先于感知还是感知先于存在 4.主客观交融 5.融入宇宙 6.人与世界的共振 九、《大厦孤立于雪原之上》 1.技术对人的改造 2.虚拟与现实 3.集体与“正常” 4.幸福与进步的关系 5.进步停滞 6.科幻将“正常”推演到极端,暴露其中的荒谬性 7.标准化与计算化世界 8.反思进化史观 9.技术脱缰,对创造者的控制 10.人的工具化与手段化 11.反思理性 12.全景敞视主义 13.文明与本能 14.禁忌与僭越 15.数据是为了传达信息,而文学则是传情达意,创造世界 16.历史失落与身份迷失 17.个人的独特价值 十、《无言之语,无字之文》 1.文明与殖民 2.语言魔法 十一、《创造者的回忆》 1.自由意志 2.身体改造 3.人的机械化与纯粹理性化 4.进化与成神(人的自我膨胀) 5.灵肉关系 6.自由与自由的代价,进化与进化的代价 7.死亡与灵魂 十二、《天鹅绒之海》 1.宁静与自由 2.死亡与生命形态转换 3.另一种形态的万物有灵论 4.死亡与自由 5.孤独感 十三、《计时纪元》 1.科技与神迹

《中国新科幻》读后感(三):一点随心所欲的短评

嗯……这类短篇集子总是很能激发我写评论的欲望……因为短嘛,也就容易聊,一篇几句话就完了,也不耽误事儿。

纯主观评论,通篇个人好恶,略带毒舌。如有不同意见,一切以您为准。

徐西岭,《时间的弃子》,5分。

多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反转,感觉上挺公式化的,是那种各种比赛、杂志都能上的讨喜形式,但真要说这类作品有什么独创性,我持保留态度。

有一点不舒服的就是,各视角人物在各自的陈述中楞自解释设定,虽说很高效,适合用在短篇里,但总会感觉角色不应该这么说话。

时穿题材不考虑合理性。

左良,《独立器官》,5分。

设定很独特,但给人以很重的既视感,因为用人造物取代家人的设定其实并不少见,人造物最终发现自己不是人造物,或者人发现自己不是人,这样的自我认知颠覆式结局已经没什么惊喜了。

与其谈论用不同器官制造人偶的合理性,我更在意作者是如何想到这种设定的,很好奇作者的灵感来源。

白雪蘩汐,《生命形式》,4分。

有两点个人不太喜欢,一是唠嗑式叙述,二是最终导向神创论的结局,不是说不能这样写,单纯是我自己不喜欢。客观地说,两个硅基生命其实有很努力地聊出讽刺笑果。

王安宁,《动物坟场》,8分。

本集中最喜欢的故事之一。行动力超强的极端动保反人类科学家真是太有趣了,用时穿元素构造的环形结构虽说常见,但用好了还是很不错的。唯一想吐槽的就是第二部分把主角的自白安排在一个互联网公审直播中,讲道理,事件性质一点头绪都没有的情况下,就用国家背书的平台来进行大规模信息传播,这造成的损失跟在自家首都扔核弹的伤害也差不多了。

老碳子,《迁徙》,7分。

本集中最喜欢的故事之二。黑鱼的设定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在所有作品中是最拔尖的,但是文字功底的硬伤简直不可饶恕……他要是行文流畅一点这篇我能给他9分。

徐王旻,《无法穿越时间的人们》,1分。

个人相当讨厌这种亲情鸡汤里加两滴时穿酱油的故事,以及个人非常讨厌亲情鸡汤。

咏枭,《英雄》,4分。

类《1984》物,多少有点受迫害妄想,这类故事在我看来就像加了诱食剂的猫条,特定类型的读者闻着味儿就来了。奥威尔全集都是合法出版物,真没人迫害这个。

罗志峰,《秒隙世界》,4分。

只能说设定脑洞很大,可能作者有仔细做到自洽,但个人不喜。另外也很不喜欢人物对话中油里油气的感觉。

五月羽毛,《大厦孤立于雪原之上》,5分。

借用一下风头正劲的小破球2:“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海鸥扶眼镜)。

但我的观点其实和马兆老师相反,个人并不讨厌缸中脑和数字飞升之类的元素。反倒是把这些元素作为标靶,去推崇一种作为对立面的看似自由、独立、安娜其的生活状态更令我反感一点。也就是说,两个主角,我更同情博迪,而不喜欢艾希。

有一个很在意但作者没说的是,人类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搞出了大厦?这点没讲清楚,其实全篇都是空中楼阁,挺不给劲儿的。

张益欣,《无言之语,无字之文》,5分。

一个略带悬疑氛围的玄幻文明碾压科技文明的故事,嗯……没什么多的好说,单纯觉得有点没意思。

王佳裔,《创造者的回忆》,5分。

生物学常识让我实在无法认同这个故事的设定。但如果强行接受设定的话,故事最后的包袱点到亲情上,又正中我的雷区。

陶望曦,《天鹅绒之海》,6分。

略带克系元素的怪谈。

感觉作者想要抒发的是某种避世的情结,我是能够认同这种感觉的。父母、家庭、财富、个性、际遇……有些令人难受的困境就是挺不讲道理的,让每个人都顶着压力活下去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情。重要的不是去了哪儿,而是离开这儿,无论是化蝶还是化虫,“离去”这件事本身是值得祝福的。

五月羽毛,《计时纪元》,7分。

观感比同作者大厦那篇稍好,人类被外部威胁一吓(甚至不算是威胁,只是一个中立性质的信号),就自爆灭绝了,挺符合现实的,令人信服。

另外这篇翻得比较潦草,没弄明白文中的“人类”,和人类灭绝后崛起的“裸猿”是不是同一个东西。感觉这只是一个增加趣味性的小彩蛋,所以没有细究。

光道淑女,《麻将》,6分。

比起科幻小说,更像是解释某种基于科学发现产生的新型哲学世界观的文字,倒是不反感这么写。

杨建东,《神级文明》,6分。

能感觉到一种作者对农业生产的怨气和志气,挺可爱的,整个集子里唯一带点进取精神的作品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