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惨败经典读后感有感

惨败经典读后感有感

《惨败》是一本由[波]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惨败》读后感(一):每一句都是惨败的注脚

看完想哭。

仿佛变成了飞行员,从一腔孤勇的拯救一步步走向助推毁灭的绝望。

我将永远爱莱姆。

《惨败》读后感(二):每一本莱姆都与众不同

读过一半多才发现,这么硬核工程风叠加隐喻思辨的星系探索小说,主要火力聚集于对人类自身的嘲讽,把人的无知、狂妄、伪善、暴戾……毫不留情一层层揭下,下手稳准狠,赤裸裸,血淋淋。 “房子里有人吗?” “我想和你交个朋友。” “你为什么不回应?” “我可是很厉害的!” “我把墙砸了!” “我把门砸了!” “我进来砸了!” 我看到你了。

《惨败》读后感(三):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用物理语言在描写外星

真是跪着看完这一部,据说这部是八十年代末完成的,科幻作家在制造外星危机和局势时还是会受到世界格局的大环境的影响,比如莱姆所处的时代是冷战,他在写昆塔星时会融进这样的对抗,就像大刘写黑暗森林和反对圣母也有他所处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莱姆来说,他其实已经是非常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科幻作家了,尽量都跳出人类的社会的思维,用物理的方法写外星世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科幻作家对未知的洞悉的可能性比他作品里所表达的更大。我个人觉得未知的外星文明更倾向像他所描述的那种,人类只凭感官无法理解,只能借助类似物理和数学方式感知和沟通。但最终还是《惨败》。。。 这本书的翻译有很多技术名词没有解释,很多语句不够流畅,可能是译者能力问题,缺乏理科知识。有的看着特别像机翻的SCI论文文献。。。

无论如何其中很多观点,思考非常有前瞻性,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玄幻式幻想,而是有科学依据,特别是物理基础的有逻辑的想象。这一点就甩好多所谓的科幻几百光年。

《惨败》读后感(四):从中间开始看小说的风险

(涉及剧透)

再说一遍,“莱姆不愧为大师”。

印象最深的是穿插在主线中两段既无开头也无结尾的故事,目的在于在读者心中植入这样的模拟——人类与昆塔的接触就像是从小说的随机章节开始读起,没有提示也没有前文的联系。作者故意将这两篇冒险故事写得如此惊险和精彩,以致于读者到最后仍然念念不忘,实际上全然是为了误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在书中指人类对宇宙可理解、可推理、可控制)的展开与实际境况无任何相似性可言。就这样,在读者心中再现了与“人类引以为傲的毫无益处的冒险热情和可贵理性处处碰壁”相近的挫败感。

人类的自信随着知识积累得越多而逐渐充盈,理性也随着所能展开哲学求索的深度而丰满,但是在无法理解的问题和难以接受的提议前显得无比惨淡。

读者仍不知道那天飞行员看到的昆塔人是什么样,但是如果傲慢仍然在自觉之上,如果努力的结果只能是毁灭自己希望建立联系的种族,这样的道路之下,人类奋力所前往的,只能是荒凉的世界。

(字数稍微超了,姑且写个长评。)

《惨败》读后感(五):以什么样的态度探索外星文明才能不惨败?

本系列的最后一本,作者的想象力一如既往地令人震撼。漫长的引子讲述的是马克的前生,他作为一名孤勇者驾驶者类似VR技术控制的工程车深入陌生星球的腹地完成营救失踪队友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主要的故事从马克的复活开始,作者对复活细节的各种想象,以及跨越几百年文明的重新适应过程中的各种冲突的描述都引人深思。

故事的主体围绕着自以为拥有高等级的恒星工程技术的人类穿越黑洞对一个尚存“文明窗口”的类地行星的接触历程。

规模并不大的探险团成员代表着对外星文明的几种不同态度:以教父为首的谦卑、马克代表的平等以及船长代表的怀疑与对抗。作者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故事情节的推进中用了很多宗教故事的隐喻,比如航船的名字、队员的名字,有些难理解。

故事最终以马克执着的单兵突进,终于达成在与外星文明“昆塔人”面对面的心愿中戛然而止。这对于带着高傲的心态来“接触”外星文明的地球人来说可谓是一场惨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