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马日记》的读后感大全

《罗马日记》的读后感大全

《罗马日记》是一本由[美国] 裘帕·拉希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日记》读后感(一):日记罗马

这本书很像是作家创意手册,联想到之前翻过几页的《契诃夫手记》,不过更加现代罢了,还是很喜欢的,或许以后也可以试试看这样子积累素材,进行创作。但更奇妙的是在这本书里,而非简单的这些页数这些字句这些表达,不信耐心读读看。

这本书的后记后后记已经非常清晰明白的讲出来了,不赘述但可以引用。

《罗马日记》读后感(二):一本与意大利语恋爱的小小说

— 封面是罗马神话中的双面神亚努斯,一面看向过去,一面看向未来,也是开端与结束之神。

— 我很喜欢拉希莉对自己恋上意大利语的比喻。为了逃避阿波罗的追求,女神达芙妮恳求父亲河神珀纽斯将她变成月桂树,因为她想保持独身和贞洁。“她感觉双腿麻木而沉重,柔软的胸部箍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她的头发变成了树叶,双臂变成了枝干……当阿波罗把手放在树干上时,感觉到她的心还在新生的树皮下跳动。”

— 拉希莉是位印度裔的美国作家,小时候的她被要求在家学习和使用自己的本族语言孟加拉语,入学后突然进入的纯英语环境让她感受到了被隔离和不友好,成年后的她成为了一名英语作家,一次偶尔的接触让她对意大利语一见钟情。于是,这本小说《罗马日记》诞生了。

《罗马日记》读后感(三):穿湖而过,不安的勇气

成年后另学一门语言,既需要义无反顾的勇气,又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作者对于意大利语的热爱之深令人震撼。语言,既是一种工具,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又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结晶。很难想象作者是如何抛弃掉最擅长的英语,去勇敢地纵身一跃,跳进意大利语的海洋。 学习语言的障碍,旁人的不理解,英语的羁绊,等等困难都被作者以一种强大的意志力一一克服。无论是迷茫还是不安,从结果来看,都是值得的。

书中关于“墙”的叙述最令人印象深刻,“墙”存在于作者与她所热爱意大利语之间,存在于她与支撑生活的英语之间,存在于她与继承而来的孟加拉语之间。这堵墙令作者感到孤单,无法从任何一种语言中感到归属感,正如作者所说,她仿佛永远是个“外来者”“闯入者”。这种隔阂感令人失落,可作者却以一种充满激情的态度不断汲取着知识,从容地走向新的世界。

《罗马日记》读后感(四):在月桂树里重生

读完《罗马日记》,对Lahiri学习意大利语的独特心理描写与作家自带的对词汇的考究与琢磨有认同与共鸣。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只是交流的桥梁,更是一种对自我的解构。当不再拥有实际意义上的故土与家乡,语言变成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工具,而作为一位从小离开孟加拉国来到美国的移民家庭的女儿,拉希莉在母语与英语之间不停分裂、拉扯、搏斗,直到二十五岁时发现了意大利语,从此带她脱离了前两种语言在她生命中的冲突,让她走了一条,在她说来,“独立的路”。这种虚空和不确定性既使她陷入困惑与焦虑,也让她在这片空白中生育出创作的冲动,点燃了填满框架的渴望。

我喜欢她写的那句表达对意大利语无可抑制的冲动:你陷入一份爱,爱的对象却无动于衷。它并不需要我。能拥有一份着魔般执念的热情是幸运的,从她的身上看,是解放性的。用意大利语写作带她走出了原本两种语言的困局,如希腊神话里的达芙妮,她在月桂树树皮似的保护层里重生。而这本她用外语写的薄薄的日记,已是她作为英语作家后的再创造。“毕竟,能改变我们生活的东西总在我们自身之外。”

《罗马日记》读后感(五):永远的in-between

作者如此迫切而又热忱地把自己全身心交付于意大利语,甚至举家迁往罗马,是否也是因为孟加拉语和英语都让她无从亲近,也是她在书里所形容的“语言的流亡”。她被放逐于这两种语言的边缘地带,在语言的国度里,她永远扮演着异乡人的角色,她把孟加拉语视作母语,可是随着对英语的掌握能力逐渐加强,母语死去了,成为了“苛刻的幽灵”,但并没有消失,英语成为了“继母”,她就这样悬停在两种语言之间,被它们撕裂。而对意大利语的探索毫无疑问是她的第二次流亡,尽管难度更大,但起码面对这个陌生的语言,她是完全自发与自觉的,她对接下来和它之间的隔阂、激流、昏暗与朦胧,外人的摈斥、嫌恶、欣喜与称誉她都是有所准备的,或者说可预示的、有征兆的。这是一次自愿的流亡。孟加拉语、英语、意大利语,三种语言之间莫名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她再也无需讨好原有两种语言世界里的任何人,在意大利语搭建的庇护所里,新的世界出现了,她可以只做自己。

她说:“那些不属于任何地方的人,实际上没有办法回到任何地方。流亡和回归的概念都暗示着有一个起源,有一片故土。但我既没有故土,也没有真正的母语,只好在世界上四处游荡,甚至包括坐在书桌前的时候。到了最后,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场真正的流亡,远远不是。我甚至被放逐出了‘流亡’这个概念。”

这几行,我一遍又一遍地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