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福格说服技术的读后感大全

福格说服技术的读后感大全

《福格说服技术》是一本由[美]B.J.福格(BJ Fogg,PhD)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格说服技术》读后感(一):7种说服方式

本书整体不如作者的另一部书《行为模型》有洞见。比较有趣地方是其中提到一个例子,用VR帮助人们克服恐惧相关的反应。比如有人惧怕蜘蛛,在虚拟世界,逐步靠近、观察一个蜘蛛,用虚拟的手去触摸蜘蛛,最后确实能减少现实世界对蜘蛛的恐惧感。

第三章提到“7类说服工具”比较有价值:1.削减技术:减少对方行动的麻烦,比如给亲友贴好邮票的空信封鼓励对方回信。2.隧道技术:一旦坐上过山车就必须经过每一个迂回。把自己置于隧道比如请私人教练上课;安装软件时候的每一步注册内容。3.定制技术:与个人相关,兴趣爱好、地址社区等。4.建议技术:关键时期给出影响信息:比如在堵车高峰期路边打出“拼车服务”的广告。5.自我监控技术:比如实时显示心率。6.检测技术:让人感觉被注视,会更加注重公德。7.条件反射技术:通过反馈强化,比如斯金纳箱。

《福格说服技术》读后感(二):互联网从业必读书

福格的说服技术可以说是贯穿了一整个互联网交互发展历史的,也由此作为底层逻辑诞生了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交互产品,可以说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非常普及了,无论是否是互联网从业者,都值得阅读,去理解我们的生活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当今这个时代,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了,在我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的时候,人机对话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天对着手机,左滑右滑、翻页点击,这些动作看似是人类的选择,其实是被计算机程序引导控制着。在自己喜欢和熟悉的电商平台购物、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APP上打卡、社交、评论,没有人给我们制定这样的KPI,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这些互联网产品的选择并产生粘性?福格说服技术非常关键。

脱离计算机,如何说服别人购买你推荐的商品?如何说服别人接纳你的建议?这些都离不开说服技术的底层逻辑,读了这本书,一张清晰的沟通网展现开来,让我们的每一次沟通更加有目标和收获。

《福格说服技术》读后感(三):IT产品课

公司的UE大佬推荐了一个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 社交的困境。希望对我们做的社交产品有帮助,期间纪录片提到很多互联网产品的创始人都上了这个课程,我看了下就是福格教授的课程,而他有有一本书叫《福格说服技术》,刚开始没找到电子版,先阅读了他的《福格行为模型》,感觉特别好用,接下来就买了纸质的这本书。

读下来就是相见恨晚,20年前我拥有它,已经做个APP说不定就发家了,2003年出版的,那时候我在十八线小镇上小学,什么是电脑?哦不懂,直到初中学校才有微机室,哈哈。

而就是彼时人家Instagram的大佬就上过课了,去过美版小红书了,这就是差别,差别。

然后做成了,福格也出名了,说服技术,计算机,APP,移动互联网。天啊,我看了这本书顿悟了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性。

而且书里还有提及仿真方面的技术,还有模拟嗅觉什么的,好前卫啊,我以前零星这样想过,直到我看到这个才知道这些想法不是凭空来的好吧,我们思想上在某个契机下扣上了。

《福格说服技术》读后感(四):技术与人的反复争夺才是历史螺旋上升的过程

我们习惯了618双十一来回刷新商品推荐页好像不买就错过了几个亿、习惯了被梦华录浪姐3刷屏好像不看就是跟不上潮流、我们用运动软件督促自己锻炼、刷到这条动态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

曾经说服我们购买、行动的主体全都是“人”——人设计好了广告词、投放到由人操纵的渠道、再传递到受众面前。而我写这篇动态,它会不会上动态广场?会被哪些人看到?我不知道,甚至作为工科生盲猜,算法设计者也不能确定。

这使我想起控制论奠基者兰登·温纳的论断——技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掌握甚至自我发展的特征(与马恩对资本的论断何其相似!)。换而言之,技术正在走向主体性,人与技术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正飞速的解构。我们很容易唤起对他人、对冰山上的权力的抵触,却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技术罗织的“圆形监狱”里,在福柯原本的比喻中监狱看守尚且是人,我却突然担心某个未来,连看守也变成了技术本身——看守可以被打倒,技术却无法被抛弃。

正因于此时常对一些WEB3言论感到谨慎的担忧,完全寄希望于技术推动社会变革,无论对人的能动性还是对技术的主体性都是一种错估。人与技术的反复争夺也许才是未来螺旋上升的过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