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楔形传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楔形传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楔形传说》是一本由[英] 保罗·柯林斯 Paul Collins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3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楔形传说》读后感(一):有关货真价实的传说

失落的文明系列里写的比较有亲和力的书,可以与《巴比伦 : 美索不达米亚和文明的诞生》一书结合起来,对苏美尔文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整本书基本按照王朝年表上的时间顺序介绍了考古发现的成果。每次考古发现,都会伴随着那个时代的解读。正如作者所说的,作为全人类可考证的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可能从未失落过。并非仅仅因为“最古老”这一标签,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的人想要构建一个与自己文明相关联的叙事。证明祖先的优越性就能反过来被当代人利用,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作者对于这种构建嗤之以鼻,对每一段“知识”都加以批判,无意中,作者正在将一种被传承的文明再一次打入失落的深渊,实际上它理应被校正到其应有的位置。

当然,作者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这些“知识”。被称为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是真实存在的,它至少作为王室记录重要信息的语言存在了一千多年。在这个过程中,苏美尔语与阿卡德语经常并行使用,也证明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而苏美尔人的起源却依然是一个谜,或许根本不存在这一明确的族群。有没有可能苏美尔的文明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楔形文字只是某一个人突发奇想的创造物?

对此,我似乎没有办法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因为文字的发明很可能就是一个族群形成自我认同的核心关键。以中文字的发明为例。即使发明之初只有商朝极少数上层精英人士的共谋,他们也因此幸运的能够通过文字传承共同的文化记忆。这种最初只为了祭祀和占卜使用的符号,一方面成为了上层专有的身份符号,另一方面也在无意中区隔了敌我之分。对于中文字无比幸运的是,古代中国即使有无数种口头语言,然而他们只发明了唯一的书写体系。这种可能只在偶然间的发明,成为族群认同的符号,最终孕育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宝地,同样可能存在无数种语言,最初却唯独只诞生了这一种书写体系。与中华大地不同的是,阿拉米书写系统从北方开始影响这个地区,这就造成了所谓的认同错乱。原本正在进行的民族融合过程,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即使没有发生频繁的领土纷争,也肯定出现过文化战争。直至最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和亚述语彻底消灭了苏美尔语,美索不达米亚完成了从苏美尔时代的多族群融合到后苏美尔时代的多族群融合的过程。这便是作者所得出的结论——或许苏美尔文明只是个传说,因为它只能指代一块特定的地域的一种族群融合的过程。

《楔形传说》读后感(二):“意外的”苏美尔?

“失落的文明,被发现的世界。长期以来,人们对埋在地下、无人知晓的人物、文化和手工艺品等情有独钟,直到考古学家们将它们发掘出来。” 这便是我喜欢这个系列书籍的原因之一,那基于考古学的构建还原、文明再现,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或许是回答未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问题的重要工具,但对像我这样的非学术人士来说,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对过去的一瞥,可以帮助我了解遥远的过去。

读过《蛮族世界的拼图》和《众神降临之前》之后,再捧起这一卷《楔形传说:被“建构”的苏美尔》,看作者揭示苏美尔人的概念是如何从近两个世纪来的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考古发现和文字证据中汇(被)集(构)而(建)成的,还是觉得蛮有意思的。

说到古文明相关,最早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和埃及(尼罗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印度(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等。所有这些文明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他们建造了城市并发明了书写形式。他们学会了制作陶器和使用金属。他们驯养动物,并创造了相当复杂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制度。

而这里所提的苏美尔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大概对应于现代的伊拉克和科威特。想来我对这片土地的好奇,还是源于曾经看到的塞缪尔·诺亚·克莱默的《历史始于苏美尔——有记载历史以来的39个“第一”》(History Begins at Sumer: Thirty-Nine "Firsts" in Recorded History,1956年)中的那“39个第一”。

可说回来,其实从整个考古进程看,几百年前,考古学家和学者们开始在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中东地区进行挖掘,一开始他们寻找的并不是苏美尔人,而是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关于这些民族及其文明,他们从希腊语和希伯来语资料中获得了大量信息,但他们对苏美尔和苏美尔人一无所知。在现代学者可获得的全部文献中,没有可识别的土地或其人民的踪迹。

两千多年来,苏美尔这个名字已经从人类的脑海和记忆中抹去。这或许也正是作者有此结论——苏美尔人是一个按照我们自己的想象,应该存在过的族群,然而事实上,他们可能从来就没存在过——的原因之一。

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大多数重要的考古发现都是在过去 200 年里取得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化更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才被发现,中国关于此的一些最重要的考古发掘还是在 1970 年代后期才开始进行。

如此看来苏美尔的发现或多或少算是一个意外吧。等到十九世纪,一些学者和考古学家才出现,开始揭示古代苏美尔的文明和苏美尔人的许多成就,或许那时,我们才知晓苏美尔人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到底奠定了多少基础,以至于在今天,可以说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这些东西的生活。

到最后,也实在佩服这些考古学家们,构建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他们需要确保观察者理解特定重建的问题和不确定性,而我们也必须明白这些并不是 100% 真实的,苏美尔到底是否存在过,留待你一探究竟。

《楔形传说》读后感(三):爱在西元前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

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周杰伦《爱在西元前》

初中时为之疯狂的一首歌,不但是青春的回忆,也让我记住了历史书上晦涩难懂的米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古巴比伦王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远比汉谟拉比法典更古老的故事,它的历史甚至远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远至发明了车轮的苏美尔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两河流域。是位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平原,东临盛产金属与石材的伊朗高原,西临阿拉伯高原,土地平坦肥沃,是播下文明种子最完美的地方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分为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形

美索不达米亚是已知世界最早文明诞生地,也是最早出现可考证的文明之一。苏美尔人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目前所知的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被闪米特人取代。他们最早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记录,发明了楔形文字,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列伊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古老的楔形文字

由于距今太过久远,关于苏美尔人的一切都显得神秘莫测。他们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建立的文明,已成为难以探究的谜题。只知道他们留下了数不尽的艺术人文瑰宝,过于超前的文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于是外星人降临说,甚至种族入侵对立说等观点也就随之出现。苏美尔人满足了西方对于人种起源的所有美好想象,在民族主义盛行的19世纪成为了欧洲人的假想祖先。因而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西方人极尽各方能事,挖掘考古美索不达米亚,知根溯源苏美尔文明。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苏美尔文明发现建构的二百年历程,关于各方势力如何在美索不达米亚上找寻祖先踪迹的故事。

遗憾的是苏美尔文明距今毕竟太久,而中东的近代又频频遭到战火洗礼,许多遗迹出土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难以汇聚。历史也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值人类历史转折点的19、20世纪,苏美尔的历史建构被各方拿来粉饰装扮,以做现实用途。像纳粹的人种优劣宣传,伊拉克的国家历史建构等,都让苏美尔本就模糊的过去落上了一层更不清晰的尘埃。

本书的叙述逻辑也是如此,更多的是沿着考古发现的时间顺序来讲述,让描述的点多乱且杂,读下来逻辑感不强。总归来说,描写苏美尔文明的读物还是太少,本书也是不错的尝试,但愿有一天,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探究明白苏美尔的过去,还人类历史共同的遗产一个清晰的过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