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摘抄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摘抄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一):不事雕琢的天然与诗性

萧红的作品我读过一些,像她的呼兰河传,和她写鲁迅的那些文章。早前就感到她作品有不同于别人的特点,而这特点就在于她的真诚与天然,并且是毫无雕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写作。也正因如此,她所写的也就是她真实的生活。

然而毕竟年轻,她的写作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文字细节上的不考究而显露出的一些粗糙,以及作品的主旨深度不足等等。但这一切依然不妨碍她因真诚的描摹而诞生的文字的性灵。

比如这段:等我离开窗子,祖母地斗风已是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的讲者她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样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夜晚在灯光里,我们的邻居,刘三奶奶摇闪着走来,我知道又是找祖母来谈天的。所以我稳当当地占了一个位置在桌边。于是我咬起嘴唇来,仿佛大人样能了解一切话语。祖母又讲关于街上所见的新闻,我用心听!我十分费力!……邻居的三奶奶,笑得几个残齿完全摆在外面。我也笑了!祖母还说,她感到这个乡巴佬难以形容,她的态度,她用所有的一切字眼,都是引人发笑。

这段里我们可以看到,萧红仿佛一个孩子一样的心,她就是在复述自己的童年经历,但这种复述是毫不修饰脱口而出的,有些地方还喜欢用颇多的感叹号,以及看似病句的“所有的一切”这样的句式。所以,她的写作,总是给我一种出于天然的激情而并非精致的文学功夫上的雕琢。

这种天然还见与她在呼兰河传里写自家的花园,里面的樱桃树、李子树、榆树,和黄的白的蝴蝶,在她的描述中,仿佛可以看见蝴蝶的飞动,仿佛可以看见树叶在阳光下的闪光。印象中深刻的是,她将榆树在阳光下叶片反射的光,形容为一树发光的贝壳。

总而言之,萧红的文字的确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诗性,并且是不事雕琢的爽净,她的可贵住处便在于此。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二):远方流浪的花 诗性自由的红

我在黑河的一个小县城出生,不知道出生的时候有没有纷纷扬扬的大雪,但十二月的东北想来是很冷很冷的。童年的记忆里有幼儿园里锈蚀发黄的大转盘、同样锈蚀发黄太阳晒了会烫屁股的铁滑梯、幼儿园门口比人高的野花、家里后院数不胜数最适合用来过家家的各种野草、江边粉红色的落日以及轮渡,还有冬天窗户上结的窗花和窗外飘落的雪花。八九岁的时候和爸妈一起回到了南方,他们拥抱了他们的故乡,我却与我的故乡永别了。 我们是在冬天回到南方的,没有暖气的冬天很冷,回来的第一个晚上我就发了热。据我爸说,当天晚上我一直在稀里糊涂地说梦话,说「我们回家好不好」。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家这个字的含义是很广的。 读第一部分「花开了,我们后花园去吗」时哭得很惨。缘自东北的隐秘的亲切倒在其次,文字的稚气、真诚、细腻和温柔的怀念都叫人胸口发酸。是因为萧红如此的聪明灵秀,所以祖父才会那样疼爱她,还是因为祖父给予了她温暖和爱,所以她才得以在这冰冷孤独的人世中兀自漂流而始终怀抱着火种呢?两者其实并非不能共存。无条件的爱想必是存在的,而锦上添花之物未必就充当了其中的杂质。 写小时候的文字轻巧灵动,像是忽闪的小蜻蜓。写在外漂流的日子则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寒风刺骨的凛冽,肚肠饥饿的难耐,和生计飘零的难捱。余华说写作不要思考隐喻象征之类之类的东西,那是读者要做的事情,作者只需要摹写生活,萧红的文字正是绝佳的范例。《饿》这一篇文章我中学时就看过,印象深刻,对饿得抓心挠肝、饿得恨不得放下道德去偷窃的刻画实在是太真实了。有些作品之所以会被批评为华而不实,正是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与体验,词藻虽华美但空洞。 令我很意外的一点是,本书居然还收录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前读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文集,到鲁博走马观花地参观时感觉心中鲁迅先生的形象丰满了些,看完萧红所写的纪念文章之后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顺带也多了些对许先生的了解。 后面几篇是抗战时期的文章了,东北人民关于九一八的记忆果然更为惨烈和深切。昨天是七七,今天,日本前首相被刺身亡,网上相关的讨论很多。 今时不同于往日了,我这样想着。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三):她是一个天籁

前几天读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的读书随笔的时候读到他一篇评萧红的文章,其中不可避免地提到鲁迅对萧红的赏识。鲁迅认为萧红是“一个天籁”。孙郁认为她有一种自然美,文字里没有文艺腔。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萧红不很聪明,有点粗糙,但生命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远在张爱玲之上。”

本书是萧红的散文集,分为三部分,基本上是根据其生活经历的时间顺序来的,从童年、青少年,到漂泊的成年,再到日本留学的黄金时代。在萧红短短31年的生命里,仿佛一直在寻找“爱”。

祖父给了她最原初的最深沉的爱,这种爱是跟美丽的大自然紧紧相连的,那时候的萧红是愉快的,正如那一株黄瓜苗,“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萧军是萧红在对的时间里遇到的错的人,他太粗糙,无法抚慰萧红细致的内心。萧红跟萧军在一起,更多的像是一起挨饿受冻的难友。

萧红确实具有陈思和说的那种“粗糙”。她有一种随性,一种天生的浪人特质。她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还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她对农村生活非常有体会,她的作品里,比如《生死场》,对于农村生活的混乱、残酷、落后以及生老病死都写得很淡然,仿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再说萧红的文字语言。陈思和认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他提到萧红曾经明确地表达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非常巧合的是我在书评开头提到的孙郁老师,他在书中也提到了“文体”这个概念。以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文体”是与作者的辨识度相关的。萧红的文字辨识度就非常高,她的笔触是很自然的,仿佛她的写作不靠技术,只是文字从心里流淌出来。正如陈思和所说,“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回旋的情感,形成了萧红独有的文体特点”。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四):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看到书名就直接决定要这本了,与其说想看这本书,不如说是想看看萧红。

萧红的身上有太多可以被感叹和惋惜的东西了,短暂的一生,除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备受呵护,终生都处在颠簸、贫困之中。

女作家,总免不了被人关注私生活,多过关注作品,民国时期的女作家更是如此。时至今日,也还有很多人会谈论起这些女作家们的感情生活,或把其看成颇具才情的淑女典,或把其看成私生活混乱的名媛。

但萧红还是不一样,即使是再脏的污名,与她的作品和人生相比,都显得十分轻浮,伤不到这位女作家分毫。因为她的人生是真的反叛,也是真的真诚。她的作品写生、写死,生命的苦难、挣扎、顽强被她用极敏锐的笔书写出来。她观察着周围的人,也观察着自己,尤其观察着那个年代的女人是怎样在生活的捶打中生生死死的。

还记得以前语文老师说过,在她母亲和祖父离世以前,萧红的童年是极为幸福的。她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祖父又对她极为溺爱,放到现在来说,就是被富养的。可惜自母亲离世后,萧红经历父亲暴戾、继母苛待,唯一的祖父也离开了,还不被允许上学,她便逃了。

她被家中软禁,两次逃了出来,既是为了读书,也是为了逃婚。十九岁之后,她再没有回过家。她是自由的吗?当然不是,她受制于贫困,也经历过情人的背叛,也困于那个年代对女性的苛待。但她始终是朝着自由的方向奔逃的,无论被甩在身后的是家庭,还是爱情。

萧红是难得的女性作家,不仅性别为女,还为女性书写。之前看她的作品,是看她写别人的故事。她记录男权压制下女性之间畸形的权力关系,关心连痛都无法喊出口的童养媳。而看这本书,是对她自身的经历多了一些了解,就像是在看她的日记。

即是用现在的目光去回看,也不难看出她有多勇敢。她想读书,但是家人不让,她就即使闹到生病也要坚持去读。她被家人苛待,便清醒地想要离开那个家,而不是委曲求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她跟情人寄宿在一起,生活困苦,也从未后悔过离开温饱的家庭。她也会在感情中有觉得被忽视、限制的时刻,她没有因为爱情就改变自己的棱角,而是反思女性的处境。不爱了,也可以勇敢离开;重新爱上,又可以勇敢回来。

这样的萧红,就像她的文字那样坚韧有力,“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五):萧红│我就我 ,颜色不一样的花朵

快看,天边出现了一片火烧云。 哇,真好看。快看那边,像不像一匹马? 像,你看这边,像不像一只狗? 忽然想起来我们小学的时候曾学过一篇《火烧云》的课文,你记得吗? 记得啊,作者还是文学洛神萧红呢! 对,我们还学过她写的《呼兰河传》。 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这是多么自由啊,想怎样就怎样,不想怎样就不怎样。 是啊,多美啊!

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但她一生寂寞,一生倔强,只走过了人生短短的三十一年。生命短暂,一生颠沛流离而又传奇。萧红从小爹不亲,母亲更是在萧红八岁时离世,家中最疼爱她的人是祖父。家中后花园是他们是他们相互玩耍、陪伴的地方,那里就是祖孙两欢乐的天堂。萧红说:“祖父非常爱我,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呼兰河传》里有一部分的内容就描绘了这段往事。她将记忆中相关的一片片碎片找出来,串联成线,然后慢慢回味着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萧红个人视角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的个性习惯、为人风范、家庭生活、交友创作等。在这些字里行间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鲁迅。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严肃的鲁迅,而是一个会教萧红穿衣搭配的长者。让人觉得鲁迅先生多了许多生活的气息,更有亲近感。 《小偷车夫与老头》中对车夫的描写让我想起周星驰《九品芝麻官》中床底藏人的画面。每个人都在骂禽兽,然而每个人也都是那个禽兽。正如车夫在骂小偷偷走萧红的木柈,但是他自己也是小偷,偷走五块顶大的木柈。 《牙粉医病法中》提到外国人把中国人看成试验室里的动物,在中国人身上进行人体实验的事情让我不寒而栗,想起我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想起那些遭受苦难的同胞。 以上提到的文章内容收录在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萧红散文集《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本书分为:“花开了,我们后花园去吧”“黑列巴和白盐的日子”“自由与安闲,我的黄金时代”及“你走的那晚,满天都是星星”等四部分内容,共62篇散文,涵盖了萧红的散文代表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