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楼梦〉结局真相》的读后感大全

《〈红楼梦〉结局真相》的读后感大全

《〈红楼梦〉结局真相》是一本由马瑞芳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元,页数:202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一):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曾有名言: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作为现代中国文坛蜚声国际的大作家,张爱玲对《红楼梦》的赞赏可见一斑。 当然,《红楼梦》足可以担当如此评价。 同为四大名著,只有《红楼梦》发展出一门专业的学问——红学。从王国维开始,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夏志清、冯其庸等文人学者无不痴迷于《红楼梦》一书,这是其他三大名著都望尘莫及的。《红楼梦》之所以拥有这种显赫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也由于其“残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丢失堪称“千古文章未尽才”;而程高本的“狗尾续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有关《红楼梦》的争议。

马瑞芳教授,在“百家讲坛”以主讲《聊斋》而闻名,也是一位资深的《红楼梦》研究专家。本书——《〈红楼梦〉结局真相》便是马瑞芳教授毕生研究红楼梦的结晶之一。“真相”一词自古以来便对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甚至可以说,自古以来,人类所从事的一切生产生活,都是为了获得真相:科学上探索宇宙的真相、世界的真相、自然的真相;生活里寻找生活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在中国,文学上,还有比探索《红楼梦》结局真相更有趣、更深奥、更具价值与意义的事吗?我想是没有的。 本书采用总—分—总的顺序,开篇围绕着《红楼梦》一些常见争议给予作者的看法与解答,中间也就是主体部分则分回——四十回开讲,通过对照前八十回留下的伏笔、暗示,评价后四十回续写的优劣,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最后则根据前文的结论,再次推测《红楼梦》原本的故事走向、人物命运和真正结局。 作者的观点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始终立足于前八十回的原本和书中文字,要么围绕着前八十回生发开来,要么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取舍。虽然是专业性的文学研究著作,但读起来毫不晦涩,非常通俗。

在我目前所读的《红楼梦》研究相关论著中,还没有见到过哪一本书是用一回一回分别讲述的方式阐述《红楼梦》续作的,马瑞芳教授堪称第一人。正是她用一回一回的分析,深刻论述了前八十回为什么好,后四十回为什么不好;后四十回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等问题,这对于普通读者阅读、理解《红楼梦》无疑是一本非常好的审美“教材”。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二):《红楼梦》的解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遗憾的是现在阅读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出自曹雪芹之手,后四十回为他人续写,续写着在进行写作时未免不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将故事进行改编,续写者究竟为什么这样写呢?曹雪芹的身世哪个说法较为准确呢?脂砚斋和畸笏分别都是谁呢?

此前我阅读《红楼梦》从未关注过作者本身只是沉迷于情节与人物之中,本书的前面部分就将作者曹雪芹的身份进行了探究,曹雪芹究竟是谁的儿子,是曹颙还是曹頫,作者认为曹雪芹是曹頫的儿子,年少时的曹雪芹家境殷实,十三岁时被抄家,家道中落,这样的大起大落让曹雪芹可以写出《红楼梦》。

在《红楼梦结局真相》这本书中马瑞芳教授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进行了简略的叙述,分别阐述了一些”红学家“们的观点。网络上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褒贬不一,张爱玲称之为“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红楼梦》我只是粗读了一遍,于是带着好奇的态度来在专家解读的书籍中来看看后四十回和前四十回究竟有什么差距。

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学术研究,马教授的文字风趣幽默其中不乏一些吐槽,对细节的解说,心中不禁有一个疑问“专家都是拿显微镜看书吗?可以关注到这么多细节”例如在前八十回黛玉没有提到过一次贾雨村,但是在后四十回中不仅提到了贾雨村,还提示宝玉扬名立万可以选择“清贵些”的方式。续书之人知道林黛玉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他却这样写了。

书中“变脸”的人物不止黛玉一个,情节上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读完解读后只觉得自己太过麻木,阅读时居然没有察觉到这些差异。书中所指出的每一处都不是凭空捏造的,作者都跟去前后文的情节逻辑进行了解释,以前八十回和历史背景为依据,有理有据的分析。这本书像是一本《红楼梦》的补充说明或者课后教材,作者将每一回都进行概括后阐述其续作中的“好”与“不好”,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哪里好哪里不好,很好阅读不会给人一种阅读学术研究的枯燥感,反而是带着一种解密的想法去阅读下来。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三):最忆是红楼……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提起他,中华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他,中国文坛首屈一指、举足轻重。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清末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石”……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叙事小说、结构最完美的小说,曹雪芹以家族的兴衰和自己半世的沉浮为基础,集其毕生心血著此千古文章,遗憾的是生前写完的《红楼梦》后三十回没能传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四十回一般论认为是高鹗所续,红学研究者们常拿其与前八十回相比,观点五花八门。这一次,有幸接触马瑞芳老师的《〈红楼梦〉结局真相》,她将带我们走进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逐章解析大结局背后的评价……

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活灵活现的给我们描绘了数十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丰满逼真的人物跃然纸上,然而比较可惜的是,后三十回的成稿未能流传世间,马老师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结合后四十回的现存,带我们推测小说发展的最终方向。

作者从曹雪芹的谜团、红楼梦的早期传播、后三十回的迷失与线索出发,到红楼梦续书,再到每一章节的细节与考究,大到情节的宏观发展、前后的首尾呼应,小至每一处人物景致,为我们详细寻找原著的构思,剖析曹雪芹的可能按排与续作的异同之处。大胆的评价,风趣的反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记得初读红楼,全书就给我留下了两个映象:一个是纷繁复杂的人物谱,让我精神错乱,每每读到某处,抓耳挠腮的去前文寻找;一个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的痴情、读者的深情,当时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现在想想,这功劳一半归前八十回的原著,一半归后四十回的高人,在我心中至少是平分秋色,旗鼓相当。马老师对这一章也有详细的叙述,她提出了续作跟原书完全是两码事的推断,再从原著的细节出发,一一推敲验证,但不管怎样,每次重读时,仍受感动……

历史就是历史,无论如何,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然正名,流传至今。正如作者所说,重要的不是作家叙事哪个时代,而是作家在哪个时代叙事。不管21世纪的我们中的谁如何才高八斗,想重续《红楼梦》所在的18世纪,难于上青天……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四):为何说高鹗所续《红楼梦》是狗尾续貂?让马瑞芳老师分析给你听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唯独对《红楼梦》情有独钟,自小至今读了有三遍,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内容虽不能说是烂熟于心,也至少有个大致的了解。不过曾有不少红学爱好者说过,读《红楼梦》只看前八十回就好,高鹗所写的后四十回纯属狗尾续貂,不看也罢。

这话说得虽然显得有些刻薄,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回想读《红楼梦》时,的确感觉无论是故事情节走向,还是人物性格发展,后四十回与前面的八十回确有不少冲突矛盾之处,但要一处处的指出来哪里不妥,却又说不出几分究竟来。

之前也曾经读到过一些红学研究者对于后四十回的研究点评,但大多都是就其几处内容进行点评分析,而像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马瑞芳老师这样将《红楼梦》后四十回在其所著的《〈红楼梦〉结局真相》一书中一回一回,逐字逐段进行分析讲解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并不高明,贾母对于宝黛之恋所持反对的态度就是一个证明。

回想在前八十回中,凤姐对宝黛二人之间关系所开的各种玩笑,若是没有揣摩出贾母希望两个玉儿在一起的心思,善于迎合他人的凤姐怎么会如此这般呢?可是若说贾母一直是宝黛之恋的支持者,为何又对宝钗的堂妹宝琴青睐有加呢?

如此说来,贾母对于宝黛之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的态度呢?

在马瑞芳老师看来,贾母从一开始就是想要宝玉与黛玉在一起的,期间或许有过些许动摇,从宝琴到来时的所作所为能看出一二,但是后来发生了“慧紫鹃情辞试忙玉”这件事,整个贾府从上到下都知道了宝玉对黛玉的态度,贾母更是明白这两个玉儿是分不开的。如此这般将二人视作是心肝肉一样疼爱的贾母怎么会在后面赞成王熙凤所提出的偷梁换柱之计呢?

看到马瑞芳老师的这番分析,顿时觉得之前对于这一处的疑惑烟消云散。按照曹雪芹之前的设想,宝黛之恋应该注定是一场悲剧,但其中的反对者绝不可能是疼爱他们的贾母。

除了对高鹗所续后四十回的逐一点评讲解之外,马瑞芳老师还在此书的一开始处讲述了《红楼梦》的诸多渊源。

作者曹雪芹身上有何谜团?

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传说中曹雪芹所著的后三十回究竟是如何遗失的?

读罢此书,有些理解当年张爱玲为何会发出恨红楼未完这样的感叹了,同时心中也突发奇想的冒出一个念头,马瑞芳老师将一部《红楼梦》分析的如此细致入微,若是由马瑞芳老师按照曹公之意续写,不知将会是怎样精彩的一段故事。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五):红楼一梦终待续

“冷雨凄风不可听,乍分离处最伤情。

钏松怎担重添病,腰瘦何堪再减容。

怕别无端成两地,寻芳除是卜他生。

只因为王夫人怒追春囊袋,

惹出来宝玉探晴雯,

痴心的相公啊,他们二人的双感情。

自从那晴雯离了那怡红院,

宝玉他每每的痴苶他似中颠疯。 ”

以上这段词来自于京韵大鼓《探晴雯》唱词,白云鹏先生根据《芙蓉女儿诔》的部分进行改编并演唱。《芙蓉女儿诔》也就是《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主人公贾宝玉祭奠丫鬟晴雯时所用的一篇祭文,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宝玉炽烈的情感,还含有作者的愤世嫉俗,情感饱满且热烈。

仍记得少时读红楼,不解其中意,更觉烦躁,只为应试不得已选读几篇经典篇目死记于心。虽初中毕业已久,不忘昔时语文老师慷慨激词,直言宝玉励志知途迷返,鼓舞我等努力进取。现今一读马瑞芳先生之解说,顿觉感慨,原来红楼续写之中藏有诸多细节和奥秘我仍未可知。

世人皆知,红楼作者为曹雪芹,但他仅著前八十回,据传有一百二十回。现今传阅较为广泛版本为程高本,即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而得出的版本。但这整理出来的版本,在认真研读之后会发现有种狗尾续貂的既视感。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价值观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宝玉不再是那个不爱八股文只喜作诗的宝玉,黛玉也不再是那个被姥姥宠在心头肉的大闺女,其他人物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那为何会有如此变化呢?马瑞芳先生以为此为作者观念不同造就的。曹雪芹一生坎坷不已,书中的贾宝玉就好似他的亲身经历,早期懵懂无知受尽宠爱,后期流离失所。对于科举仕途,他应该也是不愿意去走的一条路,但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却认为唯有科举之路才是改变命运的路径。

除了有一些价值观的改变之外,还有起居、饮食、人物行为等都不太严谨起来了,单论去看望探春就显得不太合常理,在古代那种环境,哪有说去就去的,且不说探望期间各种行为合不合规矩,从身份而言,能不能去探望就是一个问题。连曹雪芹都不太敢写的情节,被无名氏充满想象的笔力“勉为其难”的编造了出来。

还有更多分析起来更觉续写别扭的地方,但也有写得不错的地方,比如经典篇目黛玉之死,具体的于此便不一一分说了,且待诸位闲时翻阅此书细细品读一番。

我还在想,要不要将这本书拍到初中语文老师的桌前,让她想想她当年都说了些什么(斜眼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