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典风格读后感100字

古典风格读后感100字

《古典风格》是一本由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 / 马克•特纳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风格》读后感(一):古典风格,就是带你看世界

不偏不倚,呈现真相。不需要作者的任何观点和想法,只带你一人,看这世界。

人习得任何一门语言的时候,都会有口音。写作,带着你的概念,创作出语言,折射出你的风格。说话时,除了口音,还会有肢体动作表情等各种信息,而当你写作时,书面的古典风格,需要你通过纯文字,表达出你作为作者所看到的更真实完整的世界。

古典风格同样有应用的边界。当你理解了古典风格不是……不是……不是……,你便更容易知道古典风格是什么。同样,古典风格的`风格`,也不同于 [[《风格的要素》]]]、《芝加哥大学风格手册》等等书中的`风格`,他们所说的风格往往是一种格式规范,并不足以称之为写作的风格。

这一张卡片,并不足以传递古典风格这本书的核心。稍后通读剩余的2/3后,写一篇长文书评吧~

《古典风格》读后感(二):联合注意——《古典风格》读书笔记

希望写出读者能看得到画面感的文字,那就试试古典风格吧。具体来说,你需要试试联合注意,把联合注意的技巧发挥到写作中。

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来自认知科学,是指:一群人在同一地点,关注同一事物。 那群人知道彼此都在关注那个事物。他们也知道,因为共同关注,彼此之间建立了联合互动。联合注意的重要基础是建立一种共同的交互注意力。

你要了解古典风格,就要理解联合注意;要运用古典风格写作,就要掌握联合注意;要精通古典风格,就要内隐联合注意。

(一个简单的读书笔记:联合注意——《古典风格》读书笔记)

《古典风格》读后感(三):一句话总结写作技巧:说人话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写作要说人话,简单来说,就是你跟朋友聊天时怎么说,你就怎么写,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专家,高高在上。

那么这里边有两个禁忌需要注意下:

先来看第一条禁忌。古典风格的写作者绝对不会大量使用路标性词语,比如“下一节我们将介绍三个新词”“前面这段证明了什么”“这一章讨论了什么”等等。你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在聊天中会用到路标语言吗?你会问朋友刚才前面三句话咱们讨论了什么?接下来,我要给你介绍三个新词?如果这么聊天,朋友一定会疲惫不堪。

第二条禁忌是,在古典风格中不要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比如小鼠模型、生物属性、转录因子等等。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在他讲写作的《风格感觉》这本书里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经常使用专业术语的作者是陷入了知识的诅咒。他们自己对自己所说的词汇了如指掌,所以根本意识不到别人会一头雾水。即便是学者,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一般也不会这样。我们会尽量使用双方都能听得懂的语言,确保沟通顺畅。

怎么练习这种写作方式呢?

第一种练习是描绘眼前的事物,要学会捕捉细节,先描绘整体再描述细节。这需要刻意练习。练习描述细节,包括观察树上的乌鸦和感官体验,可以帮助提高注意力和细节捕捉能力。

第二种是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比描述眼前的事情困难,因为记忆是网状的,整理成线性表达很困难。火车停在乡村车站,看到苹果树、大山、农民和小卖部。记忆是网状的,但要向朋友传达时需要提取重要信息。告诉朋友买了特产便当很好吃,建议她尝尝。记录事情时要训练自己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第三种就是描述抽象的事物。

将抽象概念转换成具体事物,符合日常交流习惯。

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茶文化时,使用类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可感。在表达复杂概念时,使用比喻、类比等方法可以让表达更具体。在古典联想注意场景中,人们会自觉避免使用过于抽象的语言。

写作时,创造一个内心场景,忘掉技巧,用心传递真相给读者。

《古典风格》读后感(四):未完待续:写作风格的塑造

当我们提起笔写下第一个字,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展现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比如,看到月亮,李白写下「明月出天山」,而孟浩然写下「池月渐东上」王昌龄写下「开帷月初吐」......这类带着写作者对真相、呈现、场景、角色等内容所思考的基本立场,然后以自己独有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正是写作者独有的写作风格。我们常常会因为写作者所独有的写作风格,而热爱TA热爱TA的作品。但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练习,养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古典风格》这本书这么对我们说。

《古典风格》是曾任芝加哥城市学院杜鲁门学院人文科学教授的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博士,与凯斯西储大学认知学科教授、认知科学网创始人之一的马克•特纳教授,联手写的一本将认知科学与写作结合起来的写作指导书。书中内容是基于笛卡儿、拉罗什富科、帕斯卡等17世纪法国作家发明的写作风格--古典风格(Classic Style),将写作视为一种智力活动,从认知科学角度引导读者练就属于自己写作风格的学习指南。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写作者带着读者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如何观看世界,就取决于写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写作风格立场不同,将呈现不同的展现方式,甚至适合的场景也将不同。其中,古典风格认为:写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通过文字的表述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所以,必须以清楚且简洁的语言,让语言与事实一致,达到呈现不偏不倚事实的写作目的。

《古典风格》这本书,从古典风格的原理、古典风格作品(不同年代不同国籍作者所写)与不同风格的对比赏析,以及循序渐进的写作练习与指导,缓缓引导读者认识并掌握古典风格的 「场景」把不确定的读者当做一个人,展开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对话; 「呈现」不解释,只清晰呈现,推窗带读者看景,再看细节; 「真相」呈现不偏不倚的真相,带读者观看作者所看,再自行做决定; 「角色」作者表达真相读者了解真相,平等尊重彼此的智力,相信真相属于致力于获取它的人; 「思想和语言」作者下笔之前已经洞悉事实真相,并可以以语言表达任何思想。 从最基础处,带读者搭建写作知识架构,在不断地深入学习中,按部就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进行进阶练习,塑造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自己独一无二的「古典风格」。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了解过「古典风格」与「非古典风格」。写文章的时候,我更从未思考过自己的写作思路、表达形式是否呈现了某一种风格?也从来没想过我笔下呈现的风格是否会影响我的表达,读者是否能顺畅获取我所传递的内容?所以,我是带着猎奇的心理翻开这本书,只是没想到翻开「推荐序」我就爱上它。然后,流连在作者架起的写作知识架构中,我开始思考、开始学习......或许,这类从认知科学角度的清晰引导的指南模式,对于我这类思绪乱飞的人而言,具有一定的约束与助力......

《古典风格》读后感(五):什么是古典风格写作?理解这点很有必要

对于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们甚至会跟自己的朋友说,写作就是说话,写作就是写你想到的内容,看到的事物,观察到的细节,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直到我读了《古典风格》,尝试习作练习,我意识到写作一个“技术活”。

这个“技术活”,不是指写作的文采和修辞水平,而是指我们对写作的理解。当我们认为他人是友好的,我们更愿意帮助对方,当我们认为他人是刻薄的,我们就更愿意远离他。

而我对于写作的理解,也决定了你此刻读到的文章——是我想象了一个场景,想象我和你正坐在咖啡厅,我跟你说——最近我看了《古典风格》,这本书是谁写的,提到怎样的概念,可以如何有助于我们写作。

或者,我也可能跟你分享,我是怎么发现这本书的,我做了怎样的工作,我跟谁讨论过什么,我对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我还有什么样的疑问,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将在几号,有个同学提了个什么问题,我的观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描述,你会得到非常多信息,但也可以想象,这不会是一篇好的图书推荐文章。

《古典风格》刷新了我对写作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写作是作者带读者一起看一件事情,是不解释,不说服,不呈现自己的心理历程,是直接“呈现”自己看到的“真相”。这些对写作的新理解,都让我在认真审视自己写下的的文字。

1、古典风格强调“呈现”。

指作者带读者一起看一个事物。比如:看,那边有一个帅哥,他是刚刚下班过来,脖子里还带着工牌”。

2、古典风格强调“真相“。

作者总是会带读者看到不一样的真相。本书推荐序里的案例很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简单风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第二只老鼠才吃到奶酪,因为第一只老鼠被捕鼠器逮着了”。这才是古典风格。

如果前一个例子,我把帅哥换成杯子——“看,这里有一个杯子”,你大概你会觉得我有病,一个杯子有什么特别的?对,我们看到了什么特别的东西,希望带读者一起看?

3、古典风格强调“角色”。

作者和读者是假定的对等关系,作者不必说服读者,只需要为读者呈现没有障碍的视角,带读者去看到真相。

4、古典风格强调“场景”。

作者和读者是在对话。如果你在文章中读到很多“其实”、“事实上”,就能知道我不是在呈现真相,而是在自说自话。或者也可以尝试读一段三流的故事,看看作者有多高高在上。

5、思想和语言。

古典风格认为凡是能知道的,就能表达出来。语言足以复刻我们体验到的事实真相。

如果我在这篇文稿里,(大概率)没有呈现这本书的好,那也是因为我尚未洞悉古典风格的魅力。

最后,就让我真诚地跟你分享我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感到欣喜和困惑,欣喜是因为我体会到乐趣,困惑是因为原理并不容易吸收,需要在一次次练习中深入体会,但我知道这是好的开始,真心向你推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