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读后感摘抄

《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是一本由〔荷〕桑德尔·拜斯(Sander Bais)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读后感(一):科学与技术的双螺旋

衔尾蛇,象征着无限与循环,也印证着宇宙中无始无终的循环概念。在现今物理学中,衔尾蛇也象征着量子力学(极小)与宇宙(极大)关系的交接,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从微观的物理中窥探宇宙的运作规律。

在本书中,衔尾蛇标志着自然科学本质上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提醒着我们自然科学的神话根源。人类由好奇心驱使不断探索科学,打破认知的边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形成双螺旋互相带动、交替上升,带着我们走向崭新的生活。

这本《衔尾蛇之圆》将对科学与技术的探讨分为三部分:

一、怀疑和好奇让人类摆脱偏见,导致世界观的去神秘化。摆脱偏见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伟大如爱因斯坦、洛伦兹等科学家也会对自己的猜想产生质疑。但正是这种摆脱偏见的过程才形成了科学中的一个个转折,这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二、科学是人类认识我们世界的手段,科学帮助人类认识世界,而衍生的技术帮助人类使用世界,在世界中生存。科学的创造力深深扎根于接受那些不可驳斥的事实。我们不应太早杜绝一切可能性。加来道雄在《不可思议的物理》中,将不可能的物理分类,每打破一个不可能的物理定律,都将带来人类世界的巨大变革。

三、科学是如何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很难预判最终的方向,我们需要有更加开放的精神,更加丰富的文化来敢于追求真理。同样,文化与科学也是双螺旋结构,它们一起塑造了文明。

科学和技术、文化与科学都是共存的双螺旋结构,他们互相带动,息息相关。在时代的大潮中我们积累知识,提炼技术、探索科学,这些都促使人类走向更好的生活。

然而探索的过程中也总会有迷茫痛苦,尤其是结果和个人的预期完全不同时。这难免不让人既害怕又兴奋。兴奋在于可能打破人类认知的边界,而害怕在于可能无法承担打破常规的后果。人总是对未知充满恐惧。

然而,不管探索的结果如何,这都是我们生存的世界。所以请不必害怕,尽情享受探索的过程。

《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读后感(二):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最近,我在玩一个无聊时候才会玩的无聊挂机游戏,叫做《从细胞到奇点:进化永无止境》。游戏玩法就是点点点,但游戏的内容耐人寻味。在游戏中,生命从无中诞生,一步步进化到五彩斑斓,再到冲向茫茫太空。同时,作者还在逐渐向游戏内加入新的内容,颇有一种有生之年的感觉。

科学也是如此,人类发展至今,正是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但是,人类苦苦求索,却仍然没触碰到宇宙的终极真理,要找到世界的真相,人类的脚步将永无止境。

最近,中译出版社引进了荷兰物理学教授桑德尔·拜斯的科普著作《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在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人类的好奇心如何带我们从偏见中走出来,用充满诗意与人文关怀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人类不断突破桎梏、大步向前探索的豪迈。

市面上绝大多数书籍序言可以跳过,但这本绝对不能跳。在序言中,作者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比如只有一个科学、科学在日常中很难被理解、 允许中小学生发挥所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等。序言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好奇、理解和进步,这三个词正是英文书名提到的(curiosity,understanding,progress)。而中文书名的衔尾蛇之圆,则是作者在书中采用的模型。

第一部分(第一章)中,作者展示了好奇心如何战胜偏见。在作者看来,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即使是专业的人也往往为其所困,更遑论业外人士。作者提到了许多例子,大到如地球年龄的争论、爱因斯坦等人创立理论时的摇摆,小到他自己和女儿就“二角形”“一角形”的讨论、童年时期对圣诞老人的好奇,来说明人类如何一步步突破视野的局限。

第二部分分了两章,第二章用类似DNA的双螺旋模型,来展示科技进步是如何被驱动。而第三章,作者提出了衔尾蛇模型,在模型中,人类向宏观及微观层面的探索,最终归于一统。宇宙诞生、相对论、核子,一系列前沿科学展现在读者眼前。最终,两个尺度殊途同归,人类将找到终极真理。

第三部分(第四章)回到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中来。科学不完全是万能的,至少,它没法解决伦理道德的问题。科学与社会、文化纠缠冲突又相融,科学本身在追求真理,却可以被政治、经济利用,它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的发展关于人类未来的命运,人类在受此困扰的同时,也应相信事实,鼓起勇气,相信科学会带来更好的未来。

大部分科普作品,都是聚焦于某一领域,向读者普及专业的知识。像本书这样,通过展示人类科学进程,来引导读者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的作品十分少见。绝大多数读者,会因为科普类知识触及盲区而被劝退,但其实,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无所不知,而是为了知道敬畏。

《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读后感(三):科学就住在神话的隔壁,真理就走在谬误旁边

在科学之前是神话。神话也是人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探究神话的内核的时候就会发现,不管我们今天看起来神话故事中出现的知识多么的荒谬,古人在创作神话的时候,其实是以他们心目中的科学认知加减的,以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孙悟空为例,他所穿行的那个神话世界,就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能有多大说多大,比如说,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能有多小说多小,比如说满天神将,都可以装进一个鐃钹,他们的想象力像一个风筝,不管飞得多高,线一直在人的手中。

读《衔尾蛇之圆》,我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科学就住在神话的隔壁,真理有时候就走在谬误旁边。在人们探索世界的路途之中,要允许人们犯错误,有时候错误的开头也许会走向正确的结尾。 Ouroboros或uroborus,中译名乌洛波洛斯,是一个古老的符号,代表着一条蛇或者龙咬着自己的尾巴。其起始于埃及图腾学,经由希腊魔法传入西方文明之中,人们给了它一个名字叫做衔尾蛇之圆,也就是本书的题目。这个图标象征的意义就是本书封皮上所提到的:无止境的科学历程。科学的本质上既有统一性也有联系性。这个符号提醒我们自然科学的神话根源。

在科学探索的领域,人们也是像神话一样,能有多大走多大,能有多小走多小的。在人们的认知还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的时候,人们认为自己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后来人们逐渐的扩大着自己的世界,把眼光投向了无穷无尽的宇宙,在大陆之外看到了更多的海洋,在海洋之外看到了地球的存在,在地球之外,看到了太阳系,在太阳系之外看到了无数如同太阳系的系列,世界如同炸裂般的向我们展开。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基础越雄厚,我们外面的世界越精彩。这是宏观世界的进展。微观世界进展也很大。日本的第一部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主角机器人阿童木的意思是“原子”。当时的日本人认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原子的世界。原子已经是当时的人们所想到的世界的最小的组成部分了。后来我们知道,原子又可以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还可以继续再分。这属于微观世界的外向扩展。

目前我们所知的是不是人类认知的尽头呢,肯定不是。虽然我不知道未来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能进展到什么程度,但是我知道科学永无止境。

《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读后感(四):容易读完的科学文化书

本书的名字很有趣——《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翻开后发现书名原文In Praise of Science:Curiosity,Understangding,and Progress。这种充满创意的译名法有时会导致文不对题,读起来满是尴尬。不过阅读后,我对译者这大胆的改造很是钦佩。

衔尾蛇之圆并不是译者无中生有,本书第三章转折点开篇即讲了衔尾蛇结构。而在概述里,作者明确说明,采用“科学的衔尾蛇”这个特殊的、万花筒式的视角来帮助读者多层次、全面地考察科学领域内发生的转折点,同时又强调了它们的相互联系。其实阅读前言,发现作者希望通过“科学中的转折点”带领新生步入更广阔的领域。这就更加决定了第三章的重要性,在正文里又说明了衔尾蛇是第三章讨论内容的理想标志,并且作者是用衔尾蛇这一范式来构造本书的逻辑。基于以上,用衔尾蛇来做书名是十分贴切的。

接着说下副标题吧,科学无疑是随着发展而变化的。从书里也了解到过往的科学有多不靠谱。如作者举了诗人马兰特写了本著名的自然百科全书《自然文摘》,对那个时代而言,这是个极大的知识宝库。看到作者说,这套《自然文摘》更像一部小说,对居住在地球另一半的人如此描述……读罢给我乐够呛,马兰特笔下的地球对面的人们像极了山海经里的描写的各类异族。其实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认识科学的过程就是从错误中走过来的。而如今看起来可笑的伪科学,又何尝不是人类好奇心的体现。本书的第一章标题即为“好奇心战胜偏见”,错误的认知虽是偏见,但也存在于认知的渴望。我们不断探索,保持好奇心,才可以战胜偏见。

再来谈下我的阅读感受。本书毫不晦涩,即便是涉及离我的生活相去甚远的科学理论,可读起来仍旧十分轻快。一是我也三十多了,阅历上不会对书中的科学知识感到茫然,所以很容易接受。再就是作者的文字不是停留在科学实验或理论本身,更像是在给我们展现科学文化,有历史、有童话、有艺术。同时书里还配了大量的彩色照片或图表等,让我们能更直观的感受作者的描述。想快速了解科学文化的,不要错过。

《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读后感(五):科学研究的世界是越来越明朗了吗?并不是,无止境的科学等待着我们

对于科学素养稍有认识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们所探索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在宏观领域,人类正在探寻我们可观测宇宙的边缘,宇宙尺度的空间成为研究的目标,甚至多宇宙的观点也已经被提出来;在微观领域,我们正在向原子核内部进行无限探索,已经到了夸克的领域,而对于更细小的物质研究,弦理论成为科学家的合理想象。 我们对于科学的无限研究反映在空间之中也就有了这样两条泾渭分明的道路。但也有一种现象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最终的研究方向有着一种趋同的趋势,而且人类所能研究的两者尺度也有着差不多的数量级,而我们人类本身正好处于这一数量级的中间地带。这是一种巧合吗?还是一种必然呢?

关于科学,一直有着一种趋于简单的方向,也就是用尽量少的变量,用尽量少的原理来解释这个世界。19世纪前,科学家已经接近于完成这一任务,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以其近乎完美的理论引领着科学界的发展。 那时的科学,更多在我们可观测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类的好奇心,这也就成为人类探索科学的原动力。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就是以这样的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发现那些对于我们人类有意义的科学知识,从这些科学知识中探索出指引人类进步的技术;而技术的应用,让人生认识的世界更广阔、面对的问题更多,也就有着更为严谨的科学会发现诞生,这就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螺旋性结构。

但一切都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让宏观世界本是绝对时间的概念成了一个变量,宏观时空观彻底坍塌;而微观领域,对于光学的研究,发现光有波粒二重性,对于微观物质世界的理解也出现了裂痕,量子力学诞生。无论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域,一个陌生的世界又向我们走来,世界的不确定性给科学界以重重一击,连爱因斯坦最初都无法接受这一观点,他才说出来那句经典的话语“上帝不会掷骰子”。 那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科学是什么样一种状态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桑德尔·拜斯,用衔尾蛇之圆这一想象性的结构,用这一本科普著作《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带我们进入现代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界。

衔尾蛇结构是上古的神话中一种怪物,叫作乌洛波洛斯,这条把自己尾部吞进自己身体中的怪物,再也逃不出这样循环,而这和我们现在的科学发现路径何其相像。桑德尔用这一结果对于我们宏观世界的发展和微观世界的研究以这两个方向进行详细的梳理,但这两个方向的终点都会面临着宇宙的终极问题:宇宙的诞生、宇宙的本源,而这就让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在宇宙大爆炸这一点交汇,就形成了一个衔尾蛇之圆。 我们现代对于科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这一本《衔尾蛇之圆》之中,桑德尔用一种我们很容易理解的语言,用一种形象的意象,用整个科学发展的专业精神带我们进入我们的科学世界。想了解我们现在科学发现的整个现状吗?对于热爱科学、想了解科学的读者,这是一本非常适合阅读的书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