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蜉蝣的一天的读后感大全

蜉蝣的一天的读后感大全

《蜉蝣的一天》是一本由【英】珍妮•威利斯(Jeanne Willis) / 【英】托著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12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5-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蜉蝣的一天》读后感(一):为你讲述一曲人生的赞歌

文 | 夏鸢的暖心小筑

《蜉蝣的一天》这本绘本讲述的是,蜉蝣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也是它的最后一天,对于蜉蝣来说,它只有一天的生命,但是它并没有伤心难过,因为它知道这就是它所要去面对的,这就是它的人生。

这本绘本的画风是唯美的,你可以跟着蜉蝣的话语一起经历它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比如,漂亮的彩虹、刚出生的小鸡和正在练习站立的小羊。

世界上的万物对它来说都是第一次见到,它需要珍惜这一天的时间来把这个世界上的美景看完,可是它真的能看完吗?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在蜉蝣的心中,绘本中描绘了蜉蝣的内心想法,那就是它不会因为这些而放弃,还要感激这个世界给予它的生命。它会把它看到的这些美景都牢牢记住,如果有下一世,也许还会记得这些珍贵的回忆。

让我们想想自己,你的每一天究竟是如何度过的呢?是虚度光阴,还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呢?

在绘本故事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蜉蝣产下了宝宝,它对着宝宝许下了最后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希望它的孩子可以与它一样,都拥有一个完美的一天。

所以,我们自己的人生其实也是这样,也许没有完美的一生,但是却有完美的一天。

夏鸢的暖心小筑

绘本阅读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蜉蝣的一天》读后感(二):人生时钟——<<蜉蝣的一天>>书评

你有听说过人生时钟吗?如果没有,那让我来告诉你。

我在一个广播电台里无意间听到一篇文章这样计算人生时钟:首先把人的一生设定为八十年,与一天24小时进行对照,24小时是1440分钟,将此分成80年,每等份是18分钟,一年相当于18分钟,十年相当于三个小时。以此类推,20岁相当于早上6点,24岁相当于早上7点12分,29岁是上午8点42分,60岁是傍晚的6点▪▪▪▪▪▪

按照上面的计算,你正处于一天的几点钟呢?

我今年25岁,处在人生时钟的7点30分。当我换算出这个结果时,我真的惊呆了。我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也是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所以在做一些选择时就会比较保守。可是7点30分,才是早上起床的时间啊,一天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大把时间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还可以重新选择,还能重新出发,还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哈哈哈,一瞬间被这个数字打满鸡血,整个人都是斗志昂扬的了呢。

这也让我想到前几天朋友寄来的礼物,一个绘本作品《蜉蝣的一天》。关于一只蜉蝣对生命赞美的故事,它来自英国聪明豆图书奖获奖搭档托尼••罗斯与珍妮▪威利斯,由青豆童书馆陈朝阳翻译。蜉蝣朝生暮死,生命只有一天,但她享受了其中的每一个时刻,也不曾虚度每个瞬间。她观察周围的一切,也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欣喜。她徜徉天际,沐浴着晨光,踏着宇宙的节拍,偏偏起舞。她优雅从容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还许下了自己最后一个愿望,那是关于她的孩子们的愿望——小宝贝们,我只愿你们的明天和我的昨天一样完美。

托尼•罗斯用柔美的色调和笔触,描绘出孩子眼里的大千世间,平凡中多了点生机和趣味,珍妮▪威利斯用诗一般的语言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享受着生命的馈赠,他们简直是一对画家和作家的梦幻组合。

当我打开这本书,我笑了。扉页只有一句话,“这本书属于:”,于是我含笑写下自己的名字,特别开心,就像小时候在自己心爱的笔记本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的那种开心,久违了。我捧着属于我的这本书,读的津津有味,陶醉在每一页所描绘的场景里,那些场景温暖又熟悉,陶醉在彩色的童年中,童年的记忆总那么清晰和明丽,还有那简单的几行小字,稚嫩又贴心。我一个成年人,看到这个绘本尚且如此欢喜,那孩子看到,该会是怎样的雀跃啊。这个绘本适合3~6岁亲子共读,6~15岁独立阅读,15岁以上珍藏阅读,一家老小都属于适用群体呢。

这本书用最生动活泼的一个个小事例告诉我们时间还有很多,我们要尽情的用心发现和体验这世界上所有有意思的事情,我们要体验很多很多美好,才对得起很长很长的生命。

《蜉蝣的一天》读后感(三):用诗来回答生命

人生来对生命都是有疑问的。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活着的价值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会决定人怎样去生活。成年人往往不屑讨论这些问题,认为很傻气;孩子和葆有童心的人,却会被这些疑问启发,从而去探寻生命的真相。《蜉蝣的一天》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它尝试用诗的语言和美妙的画面,去回答这些有关生命本质的追问。

我们的古人对蜉蝣短暂的生命早就有过解读。晋朝傅咸(公元239—294)在《蜉蝣赋》中写道:“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质,羌采采而自修。不识晦朔,无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戏渟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蜉蝣这种生物,在南方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都在玩耍的湖泊或溪流中见过。当它还是稚虫时,会在水底的泥沼中潜伏数月或一年之久,历经数十次蜕皮,才浮出水面。在这一日的日落时分,蜉蝣羽化出轻盈的体态和华美的羽翼,才真正地称为“蜉蝣”。蜉蝣需要在一天内完成交配、繁衍等一生的任务。

我曾经在火车上给一位跑生意的中年人读这本书。只读了开头的一句“这是一只蜉蝣/今天,是她在地球上的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他便睁大了眼睛,像孩子一样惊讶地看着我,静止了几秒。我也睁大眼睛,看着他说:“是的。”接着便读下去:“但是,她悲伤吗?/一点儿也不!/她很幸福自己能活着。”这时,这位中年人开心地笑了。我心里很是畅快,欣喜。他的惊讶来自对生命的好奇和疑问;他的欢乐来自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历经生活的磨砺,他还保留着敏感、鲜亮的孩童般的心。发现这样一颗纯亮的心,就像蜉蝣“看见小鸡破壳,婴儿诞生,小羊羔站立”一样令人怦然心动。

看看书中的色彩吧。从淡蓝如朝露的生命初始,到橙黄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绽放,再到靛蓝静美的生命落幕,绘者慷慨地挥洒着瑰丽的色彩。语言也毫不吝惜地泼洒着“最好的”“沐浴”“绽放”“甜蜜”“最好的”“可爱”“魔法”等美好的语句,显现出对生命中一切变化的接纳和欣喜。在最后圆圆的画框中,那一株散尽华服、垂首低眉的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谦恭。听完这个故事,这位中年人高兴地说:“这个故事真好,从生到死,挺有意义的……”我又开心了,因为他得到了对生命美好的解答,用诗意回答了人生。

孩子的感受一定也是这样的!越来越多地,绘本带着我发现了成人保留的童心。童心,是推动生命进步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并相信的能力。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也是一本唤起成人对生命之热情的书。愿大家喜欢。

著名早期阅读推广人 林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