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说谎心理学》是一本由[英] 伊恩·莱斯利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一):xxx

1、读心术:一个善于读心的人,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说谎者。

2、大脑会欺骗自己:图像在视网膜上是二维的,三维是大脑添加上去的,双眼存在盲点,而大脑填充它。我们做出的选择很可能不是自主的,而是大脑无意识的决定,而我们却会自以为理性的给与理由。

3、宗教文化能够渗透到精神甚至肉体,

4、广告的作用:除了传达信息,还有创造象征性价值(精神上的价值)。如果标上不同的商标那么品酒师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原因之一是愉悦感更强,愉悦感会造成判断失误。

5、疼痛收到赋予意义的影响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二):读《说谎心理学》的一点想法

低开高走的一本书。作者在书的一开始就抛出了谎言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观点,并且将谎言定义为“带有欺骗意图的虚假陈述”,但后文部分案例中说话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说谎,因而此书与其说是在描述“说谎心理”,不如说是在探讨“真”与“假”的界限。

列举几个有意思的实验结果:

1、 对说谎行为进行严惩的环境并不利于谎言的消灭,而可能导致人们不断琢磨如何说出更不容易被揭穿的谎言。人在感到环境不安全时更倾向于通过说谎保护自身,哪怕会承担严重的后果。

2、 当人们的记忆出现盲点时,人们很容易创造或想象一段新的记忆,因而从理论上来家,所有对于过去的回忆都具有虚假成分。即使是纪实类的回忆性著作,也并非完全真实。

3、 人们往往具有洞悉错觉——认为他人可以轻易看穿我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在实际生活中,永远不要抱有别人应该理解自己的假设,更不要试图让别人猜我们在想什么。

4、 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由欲望塑造的,大脑在接受成千上万的感觉信息时已经自动做了筛选处理,我们了解的永远只是客观世界部分的真相。广告充分利用了我们的欲望,给事物赋予象征性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在为信念买单。

5、 自欺是人的本质,人要么对自己能力过分自信,要么对环境过度乐观,要么高估自己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而正是这一品质让人们变得勤奋,愿意去改变世界。物种的繁衍和生存依赖于人类欺骗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6、 人们的信念与疾病康复有着紧密联系。对于医生和药物具有更高信赖的患者更容易康复,治疗不仅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而产生效果,还需依赖于人的自愈系统,这一系统的作用会因人们的期望而增强。对于未来的积极看法亦是如此,具有同样受伤程度的车祸受害者和士兵感受到的疼痛是不一样的,前者更容易对未来丧失信心,后者因能够存活下来而庆幸。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三):重新认识谎言

虽然这本书分类在心理学科普,并且有大部分内容涉及心理学,但其实它更多的是一本综合性的书籍,也包含了大量的医学、脑科学、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等多个方面,整本读完,个人觉得这个标题不如原题目。书的结构基本是层层递进式的,每一部分都由诸多案例和标志人物的观点组成,有点像是故事集,没有满是专业术语的晦涩枯燥,易读易懂。既有像是安慰剂、测谎仪这些大家较熟悉的东西,也有虚构症这样的罕见的内容。整本书围绕“说谎”这个常见的行为,介绍了许多不常见的理论和研究,从而刷新了我们对欺骗、谎言的认知,总之还可以。

有几章的内容觉得挺有意思的:

1. 现在进行药物药效评估、治疗方法效果评价实验时,需要设计一组对照组施以安慰剂,这样得出的结果才能够算是可靠的。我们平时实验设计也都是按照这样一个流程,算是常规操作了,毕竟实验对象会由于接受治疗时的来自外部和/或内部的暗示从而产生一些相应的生理变化。这样一个如今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的发生发展历史我还从来没有去了解过,第八章叙述了这个历史发展变化,补充了我对实验设计的理解,以后再设置对照组的时候也能够更细致一些。

2. 第九章的内容感觉都要接近玄学了。广告营销创造的“象征性价值”让消费者更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这一点我或许还能理解,但是安慰剂缓解疼痛的能力强大到让我惊讶,最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书里提到的一项关于华裔美国人和美国白人死亡信息的对照研究。书里写“人们越相信这些传统,他们就越有可能屈服于传统所预示的死亡”,这句话与现代医学认为的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道理的是相同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这项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们都了解并相信五行对身体的影响吗?当样本量足够大,选择不同的切入点,通过计算分析,总是能够找到影响因素,得出统计学差异的,不能说这些结论是虚假的,只能说我们要理性看待它,将其作为一种参考吧。

3. 最后一章是我最喜欢的,在通过不同的方面讲述了说谎的原因、关于说谎的辩论、识别谎言的努力、说谎的益处和危险之后,表达了我们该如何与谎言相处的态度:直面客观存在的事实,制造虚假美丽的幻影,同时清醒地记住这一切。

p.s.最近因为比较频繁地进行文章修改编辑,习惯性的逐字逐句地看,于是发现了两三处语句有误的地方Orz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四):自欺是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源泉

还挺好玩的,算是一个小科普吧,从心理学、医学、哲学、社会历史学各个角度交叉去分析说谎的定义、复杂性以及重要性,也可以说是为“说谎”正名了。比较通俗易懂,语言也不晦涩,挺好读进去的,中间还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实验和故事。

不足的是感觉篇章结构有点问题,有的时候像鬼打墙一样,不同的章节来回讲的是一个切入点,比如后面连续两个章节都写到了安慰剂和谎言能减轻伤痛;有些事例有点过于冗长了,跟想要阐述的问题关联性也不强,难免有种错位的感觉。

摘一些有趣的思考吧: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五):《说谎心理学》:人人都有会说谎的大脑

《说谎心理学》:人人都有会说谎的大脑

本书译者是马凯老师的得意门生张蔚,平常喜欢在《今日说法》节目中听马凯老师分析法律条款、梳理案件案情,他的指导性评论很有建树,给人们很多涨见识涨知识的机会。我也很喜欢他给《说谎心理学》写的推荐序,他说:“我们习惯于在分辨谎言时给出恶意与善意的'二分法'判断,由于标签的不同,可预期的杝就必然有了损失与收益两种截然相反的可能性,又在人类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引发消极或积极的不同应对”。

说谎这件事,是人都会干,我就大胆的承认了它。马凯老师都敢承认,谁还能跟人性过不去呢。人类天然的“趋利避害”本能可能不应该成为说谎这件事的合理理由,但是存在即为合理,你无可辩驳。而作者把价值上升到“智慧因欺骗而来”,我觉得有点小小的辣眼睛。但是动物都有欺骗行为,欺骗能力与灵智进化的关联性,也许真有其事。

其实很多微表情类的书中,已经提到了许多说谎时“出卖你的面部表情”,眼神闪烁,伸手摸后鼻子或后脑勺,以及更多不自然的微观细节。从《说谎心理学》中读到,“匹诺曹的长鼻子”好像有一定的依据。如果上精密设备来检测,人在说谎时的表情变化,很快就能形成大数据。测谎设备已经发明出来了,只是更多的大数据没有对外宣布而已。

孩子是从几岁开始说谎的呢?哈哈,我自己是想不起来了,但是我家有五岁的孩子,已经会说谎了。具体是怎么学会的,我真的也很想知道,但是很明显,我无法找出具体的原因,以及她是因为什么事件,开始第一次说谎的行为。但是孩子的掩饰能力还有限,所以如若她说谎,神情中还是很容易看出来,就是整个神态极不自然,甚至会脸红耳朵红。她已然明白,说谎会带来不好的感受。也许天然的趋利避害本能,也许是大脑在此刻绑架了她。所以人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做出的“决定”真的是自己的“选择”吗?那些脱口而出的谎言,真的是你最真实的想要表达的东西吗?人人都有会说谎的大脑,认知失调与无限自然,让谎言大行其道。

既然说谎有机可寻,那么说谎一定存在心理学甚至生理学。《说谎心理学》这本书,揭开了许多我不曾想到的真相。不要刻意标榜自己是一个不说谎的人,没有人相信的。有时候谎言也挺有趣的,你如果追本溯原,考察一下谎言的源、流、变,你就会知道,有时候说谎,真的跟道德无关。因为,我们连自己都会骗,自欺和欺人一直都存在,不必抓狂,坦然接受吧。关于自己和真相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很深奥的课程,就从《说谎心理学》这本书开启研究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