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双城记的读后感大全

双城记的读后感大全

《双城记》是一本由[英] 狄更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4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城记》读后感(一):不值得的故事

请问卡屯先生的命不值钱吗,为啥要为了爱慕一个女人,替她的丈夫赴死?达奈是一个不错的人,但找不到替他赴死的理由。

电影《满江红》给我同样的感觉,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那么重要,重要到为了传承诗作,可以前赴后继地死那么多人,确实也没必要跟一个虚构的电影较劲,但是种种故事所表达的都是主角光环。

相较下,《狂飙》里黄瑶的个性真实多了,从小就能看出人情世故里的虚情假意,不要争来的玩具,长大了,虽然受了表面上那么多恩惠,但最后还是坚定地为父亲复仇,去你们的主角光环,在我的世界里,我才是主角,你们算什么,别太自以为是了。不要以为一些小恩小惠就可以收买人心。

《双城记》读后感(二):我们无所不有,我们一无所有

读毕|狄更斯《双城记》 有人说,这是一本对法国大革命进行辩论思考的小说。有人说,这是一本乱世之下的爱情故事。我说,这是一本放在现在也很适宜的小说。 我没有比现在更能理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时候了。 我们享有自由,我们却无法畅所欲言。我们百家争鸣,我们却无法被删减版刺了眼。我们什么都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不过这本书翻译的是“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语言虽然更华丽了,可惜摒弃了经典。尽管不喜欢,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华丽的文字在之后的内容里,增添了一丝悲伤。 在复仇之火和推翻贵族笼罩的仇恨之下,卡顿对露西的爱,好像是故事里唯一给人希望的星光。卡顿用他自以为自己颓废无望的生命,拯救了他生命中的光。 我太喜欢卡顿,这本小说里,我只为卡顿心动。

《双城记》读后感(三):企鹅布纹经典《双城记》实拍图

企鹅布纹经典第二辑·狄更斯作品之《双城记》。

《双城记》是英国小说巨匠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问世一百五十多年来,赢得了不计其数读者的喜爱,堪称描写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张玲、张扬译,译者张玲家学渊源,父亲为大翻译家张谷若。她与张扬合译的《双城记》也已成为译界经典。

插画家“菲茨”(即H. K.布朗,笔名“Phiz”),为一代英伦插画名家,为狄更斯多部作品创作插图,声名远播。

《双城记》读后感(四):与狄更斯的一周。

与狄更斯的一周。不得不说《双城记》读起来是稍微有一点难度的。虽然前半卷伏笔铺垫众多,一些一闪而过的角色,会在后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狄更斯在描写“法国大革命”虽然读起来血腥,但是不难猜到当时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乱世中谁又是真正的罪人?德发日夫人被仇恨蒙蔽了眼,难道就完全归咎于她吗?她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可善良的马奈特父女,又做错了什么?夏尔•达奈又做错了什么?读完心里久久不能释怀的,是——西德尼•卡屯先生,为了保全她身边一个所钟爱的人的生命,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卡屯先生,永生!

双城记

8.6

[英] 狄更斯 / 2022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双城记》读后感(五):读《双城记》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同现今这个时代竟然如此惟妙惟肖,就连它那叫嚷得最凶的权威人士当中,有些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字来表示它的程度。

从医生马奈特大夫被关了十年终于被人从巴士底狱救出,和女儿露西重逢。离开法国搬去英国后和夏尔·达奈结婚。夏尔·达奈实际是法国贵族,因母亲的缘故不满贵族所作所为,放弃贵族身份到了英国,以“家庭教师”的身份谋生。他们婚后,法国政治发生变动,著名的历史事件——攻占巴士底狱爆发。革命者推翻了王室,夏尔·达奈不得已返回法国,因为曾经的贵族身份却被革命党抓进监狱,马奈特大夫反复游说想办法救他,就以为将他救出来,一切都将回归平静的时候。马奈特大夫被关进巴士底狱的原因被翻出,原来夏尔·达奈的家族正是使马奈特大夫被关进巴士底狱的元凶。夏尔·达奈再次被关进监狱,马奈特大夫因回忆起在巴士底狱中十年的囚禁生活,精神也陷入崩溃混乱。他们身边的朋友卡屯用最纯洁的爱,爱着露西,他是一个最普通的小人物,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常年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不修边幅,酗酒无度。但是此时他站出来,为了自己心爱的人,顶替了夏尔·达奈赴死。

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段落不是开头也不是结尾,正是故事中段,准备进入高潮的地方。此处正是夏尔·达奈与露西结婚之后,时间流转六、七年过。作者不是一笔带过,而是用非常优美流畅的文笔写了这六七年发生的大事,夏尔·达奈与露西的女儿出生,没多久又生了个小男孩,然而小男孩却没多久就夭折了。这一段写的温柔婉转又哀伤美丽。同样在这一章,作者笔锋一转到了法国,“攻占巴士底狱”的历史事件开启,此处写的更加棒,每一个场景好似细致的就在眼前,能看到混乱的街景,到处都是烈火、浓烟,人们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脸上带着视死如归的神情,他们在冲锋,贵族的头颅被吊在街灯柱上。“那由铁腕所执行的专制统治的热血,则往下淌……”

但是在此章的最后,狄更斯却又写道“因为这些脚是鲁莽、疯狂而又危险的;而且自从德发日酒铺门前摔破了酒桶以后经历了这么多年,这些脚一旦浸染上红色,就不容易清洗干净了。”

或者这也正是狄更斯饱受争议的原因,他写的革命者不仅仅是革命者,革命者在推翻皇权后仿佛变成了另一个“独裁者”,他们变成了他们曾经最讨厌的人,无休止的“复仇”,只是“贵族”“姓氏”便可以定人死亡,甚至不止于此,只要有一丝丝的不如他们所愿,就能被冠上“反革命者”,接下来就是牢狱和死亡。这与暴君、独裁者又有什么区别呢?换了一批底层的人,他们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卡屯赴死的过程中碰上的一个小女孩,似乎懵懂无知,但在临死前她说道:“如果这个共和国真为穷人办好事,而且穷人渐渐少挨饿,也少受各种各样的罪,我的表妹她就会活的很长;她甚至会活到老。”她的眼睛毫无怨艾,希望自己的表妹能活的久一点,但是又畏惧死亡和孤独。而曾经毫不起眼的女人,被复仇和杀戮蒙蔽了双眼,她不在乎国家会怎样,更多的百姓会怎样,她身边的人直接以“复仇女”而命名。她成为了邪恶的魔鬼,最后被无畏的善良扼杀,死在自己的枪眼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者描写的“爱”,卡屯纯洁的爱,他对露西表明心意时自述是个自暴自弃、酒醉昏昏的人,如果露西和他一起,将使她受轻贱,将会把她拖垮。他自觉无法改变,他甘愿做个旁观者,看着她幸福并时刻准备为她做任何事,为她的幸福做任何事。这样的表白看多了“琼瑶戏”好似就像嘴上随口就能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而已,来表达自己多么的深情和无私。卡屯却把这句话当成一句誓言,最后他也是这么做的,他将露西的丈夫夏尔·达奈从牢狱中替换出来,自愿赴死。

还有一个不得不写最后作出关键性动作的小人物——普若斯小姐,她像是照顾马奈特医生家的人,说是“保姆”更像是朋友亲人,她像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她极其喜欢露西,带着一种疼爱和保护。她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最后她独自面对“魔鬼”和“魔鬼”战斗时的无畏,又显得她那么的高大,瘦弱的肩膀保护着自己想要保护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