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啸山庄》读后感精选

《呼啸山庄》读后感精选

《呼啸山庄》是一本由[英] 艾米莉·勃朗特 / [法]埃德蒙·杜拉克 绘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一):财富和爱情,该如何选择,

栗皮色草木纸,斑驳的质感,米色环衬可见细腻丝絮纹理,粗犷而不失浪漫。 拿到这本插图珍藏版的《呼啸山庄》,摩挲它粗粝的表面,仿佛听到荒原呼啸的狂风。 财富和爱情,该如何选择?《呼啸山庄》,以凯瑟琳这个人物的选择,探讨了这个问题。 凯瑟琳是呼啸山庄的小姐,生活优渥,无忧无虑。 少女时期,她爱上了父亲收养的吉普赛小伙希思克利夫。男孩身上天 然的野性,奔放不羁的个性,让她痴迷。 这份出于本能的感情,奔放热烈,纯粹,美好。 然而,渐渐长大的凯瑟琳不再满足于希斯克列夫温暖的怀抱。 在富人的圈子里,希思克利夫的贫穷无法隐藏,野性和不羁难免有时显得粗鲁和野蛮,这些都让凯瑟琳难堪。 于是,邻近画眉山庄的林顿引起了吸引了她的注意,林顿优雅、富有、彬彬有礼,拥有女人想要的一切。 很快,呼啸山庄的浪漫和纯情被抛在脑后。凯瑟琳选择成为画眉山庄的一只画眉

《呼啸山庄》读后感(二):呼啸山庄 Wuthering Heights. Emily Bronte

◇一个偶然的捡养 却引发了两代人两个家族的纷纷扰扰 每个我们认为在微不足道再平凡的选择都可能是亚马逊扇动翅膀的蝴蝶 ◇周围的环境能深深影响一个人的品性 ◇冤冤相报何时了 ———————— Earnshaw:老哥 捡孩子回来是好事 但也得关注到自家孩子吧也要注意到基本的平等 Heathcliff:太极端了 报复Hindley完全可以理解 但祸不及子女 Catherine:又想要安稳又想要自由 别太贪了我说 认不清更想要哪一个 Hindley:你小子活该早死 除了老婆谁都不爱是吧 Linton:好惨一男的 遇上内俩人 Isabella:姐妹 选另一伴一定要擦亮眼睛 纳莉:总体价值观不错 就是有时小事清醒大事迷糊 Hareton:哥们 这本书最喜欢你了 努力并不丢人 小Catherine:善良是好事不要过了头 面对Heathcliff很有勇气 小Linton:你小子后期比Heathcliff还坏 怎么能为了自己把爱你的人推入火坑呢 ———————— >> 生命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过程;而这部小说只是从永恒的生命的链条中截取的一个环节 >> 它让你在某种幻光的折射下,似乎看到了真实,而不要求你相信这就是真实

《呼啸山庄》读后感(三):几点思考

读到中间部分的时候,一度为艾米莉描写复仇的匮乏想象与不合常理而失望和不满。也许因为自己有写小说的不成熟经验,我很明显地感觉到人物背后的作者声音,甚至可以想象到身处约克郡蛮荒之地的她如何充满激情地感受自然的冷峻和威力,又如何在孤独之中勾勒出一位性情刚毅狂暴的恋人,而他尽管痛恨所有人,却唯独对你保留了柔情,这种感情也丝毫不会受到时间的侵蚀。这不正是每个少女曾经有过的幻想吗?但是如何将这种题材发展为成熟深刻的文学作品,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从小说本身来看,作者对于如何构思情节冲突和人物关系,还存在诸多生硬之处。作者没有充分把握人所具备的复杂情感和心理,而是常常诉诸极端,要么爱,要么恨,这种爱恨也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女仆艾伦这一角色看似是剧中最为清醒的人,其实也是最没有主动性和生命力的一个角色,她完全承载了作者意图,当作者认为也许读者无法理解和接受小说中的偏激情感时,她就安排艾伦化身道德使者,去谴责和评判。由于受到叙述读者道德立场和作者意图的影响,她对人物的态度时常变化,也出现了许多矛盾。比如她对林顿由同情到厌恶的转变是突兀的,原因正是作者意图表现林顿的自私和讨厌来推动情节,所以即使艾伦尚未了解林顿在呼啸山庄的变化,她也要开始批判他。我们可以发现,艾伦的讲述使我们对她无法进行任何道德指摘,但也许事实并不像她讲述的那样。 死亡也是小说中耐人寻味的现象。小说人物的死总是由无法解释的疾病或者情感发作引起的。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埃德加·林顿,林顿·希斯克利夫都死的不明不白。而且他们死前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倒是可以研究一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伊丽莎白谈到伦敦之后,凭借什么谋生呢?她为何能够使林顿养尊处优? 在我看来,最后几章希斯克利夫异常的举止言谈可以说是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那神秘的情绪仿佛预示着他灵魂的不灭。为了这一段,可以加一颗星。

对了,该小说英文原文非常流畅简洁。这个版本的翻译中出现多次“她”和“他”的错译,真不应该啊。

《呼啸山庄》读后感(四):横跨两个家族三代人的多角虐恋,傲慢与偏见并存的英式乡村庄园,从小熬到老精心计划的复仇大戏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仍然被奉为经典,横跨两个家族三代人的爱恨情仇和多角虐恋,傲慢与偏见并存的英式乡村庄园,从小熬到老精心计划的复仇大戏,兼具爽感和深度,探讨人性的疯狂和软弱,呼啸而过的不止是山庄里的风雨雷电,更是几代人的炽热青春。 阅读《呼啸山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熟悉,剧情总是似曾相识,读来也是津津有味,毕竟这部作品影响了后续太多的作家、编剧、导演等等,里面的人物都极具戏剧感,都是某种性格的放大。吉普赛孤儿希斯克利夫被老厄恩肖收养,因为年幼时被其子欣德利霸凌,在老厄恩肖去世之后更是变本加厉,从而内心阴暗性格暴戾,他唯一的光是欣德利的妹妹凯瑟琳,凯瑟琳虽然也无条件无理由地深爱着希斯克利夫,但双方地位巨大的差异,以及英俊、年轻、活泼、有钱、而且爱她的林顿的出现,还是让凯瑟琳选择与林顿结婚,在她眼里,这也是保护希斯克利夫的一种方式,可希斯克利夫忍受不了这一切,他去外打拼成功归来,住进呼啸山庄誓要夺回一切。欣德利在失去了他的妻子之后变自甘堕落,而娇生惯养的林顿妹妹却对希斯克利夫这个粗矿凶狠的男人一见钟情,这些都给了希斯克利夫复仇的机会,他的目的,就是把两家所有的财产都据为己有。 后来,希斯克利夫其实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主要还是因为其健壮的体格,活的更久,凯瑟琳求爱不得精神崩溃早早离世,欣德利和林顿都因为丧妻郁郁寡欢一蹶不振,而希斯克利夫只需保证自己体弱多病的儿子和凯瑟琳林顿的女儿结婚,便轻轻松松获得了两个庄园。但是,这些渴望已经耗尽了希斯克利夫的一生,在得到一切之后他反而被欲望反噬了,疯癫地笑着离世,最后林顿、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三座坟墓葬在一起,也是意味悠长。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由服侍了三代的女仆给新来的租客讲述的,其中带有一些主观的情感,而这位女仆也发挥了很多作用,也让这个故事听上去更有传奇色彩,两个家庭那么多人,最后留下了两个恩爱的表兄妹,让人唏嘘不已,也算是甜蜜收场。那会近亲还是可以结婚的,而且十分热衷于这种结合,也许这就是诞生那么多疯狂痴恋基因的原因,但也正是如此分外有趣。

《呼啸山庄》读后感(五):两代人也未能逃离的爱恨

文/舒念

一位陌生的旅人闯进了一个城市、一栋房子,他借住在这里,也就走进了一个回忆构成的故事。《呼啸山庄》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故事,在而后的时光里,也有许多书选择这样的开篇,每个读者都是一个旅人,来旁观他人的生活,一段传奇或是一段悲剧。

和其他的故事不同,《呼啸山庄》里的每个角色看上去都不是那么讨喜,虽然凯瑟琳拥有美貌,但性格绝称不上是惹人喜爱,她幼时骄纵,长大了之后又自以为是、随心所欲,她还没能认清爱的真谛,就匆忙作出决定,以为自己为爱做出了牺牲,却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出走。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理想的男主角的形象吗?当然不,他有着明显的缺点,心思狭隘、睚眦必报,他身上甚至看不到英俊或是尊贵,更多是粗俗、凶残、暴力,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即使看上去粗俗的人也拥有爱情,他们内心的火热并不会被外在的表现压抑,反而升腾出更加执着的色彩。

从这样的角度去看,我们大概就能看出勃朗特姐妹创作的特点了,她们都在追寻普通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足之处,在《简·爱》的故事中,是平凡普通的孤女,在《呼啸山庄》中,则是看似粗俗的弃儿,只是夏洛蒂·勃朗特给了简·爱更多的机会,让故事最终走到一个值得期盼的结局,而艾米莉·勃朗特则彻底打破了这种期待,在故事伊始,我们就知道了这结局。

爱能够拯救火焰下的荒芜,恨也能让人卧薪尝胆,希斯克利夫在这样不友好的环境中成长,总是被人轻视,甚至被自己爱的人看轻,于是他从幼年就积累了复仇的欲望,这种欲望始终存在,最终塑造成了他的人格。

若说有什么让人意象不到的话,那就是恨也会激出生命的火花,虽然艾米莉·勃朗特碍于自己的生活视角,只能想象出这些庄园里传言的故事,但她深深抓住了情感的核心,让一个普通的爱而不得的故事也变得如此惊心。

也许这正是她自己内心的恨,在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家庭,在一个女性不受重视的社会,在一个阶级斗争的年代,艾米莉·勃朗特以全部的心力争夺一次说话的权利,她剖开自己内心的故事,告诉世人自己心中不屈的火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