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的读后感大全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的读后感大全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0元,页数:5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读后感(一):全新记史手法

首先此书确实技术手法少有,历史类书写作手法无非几种:编年体、纪传体,近代无非几种:幽默类,如《明朝那些事儿》;分析类,如《易中天讲三国》;平铺直叙,如《中国人史纲》;学术类,如《东晋门阀政治》。 但这本既不能说按时间,也不能说按人物,偏向学术,同事贯穿世界事件,更多以主题为线索,如制度、文学、事件等等。好处是能学到一些知识,缺点是个人主观太多,还有些时候分析了一大通,然后结论是:无解,有点浪费读者时间。

总体还算可以,但算不上优秀,更完全赶不上《品三国》。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读后感(二):作者所说的文明秩序,在现实中似乎仍然没有完结

初中的时候读易中天,现在三十了还读易中天,并不是为了某种情怀,也不是说自己这么多年不进步。

当年读第一册《祖先》的时候,就被开篇的切入点深深吸引,也沉醉于易中天华丽的文风,当即就买了全套书。之后发现,如果全套24册书都是第1册的水准,确实想得有点奢侈。要真是那样,全套书将是一场历史和美的盛宴。

全书只有个别几册写得非常好,当然大部分也都挺好。

个人感觉,从蒙元开始,书的质量有所下降。一方面,中国历史开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可能易中天所处的环境和遭遇的事情,让他的写作状态走下坡路。两条路竟然契合上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状态是昂扬向上的还是消极萎靡的,会给一件事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也会给国运带来完全不同的前景。

易中天作为一个广为人知、深受关注的学者,在现在的当口,还敢于进行中西方文明的对比,有大师遗风,令人钦佩。

作者在23册的结尾写道:“曹雪芹要用贾府故事来探讨、追问和证明,他头顶上的那个天,那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君臣父子为伦理规范的文明秩序,还有没有补的可能。结论是没有。”我认为全书在这里就已经完结了。

但是作者所说的这个文明秩序,在现实中似乎仍然没有完结。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读后感(三):如果是为了了解历史,《易中天中华史》是否具有可读性?

我看了《易中天中华史》全部24册(据说开始计划出36册,后来改为32册,最后24册就大结局了),其中1-6册还看了2-3遍。 这套书不是侧重于叙述历史,而是侧重于议论,通过历史事实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也是易中天所有历史类著作的一个特点,包括《品三国》等)。所以《易中天中华史》对于入门了解历史来说,确实不太适合,适合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读。 这套书的优点,一是每一本都短小精悍,很快就读完了;二是可以提供了一些看历史的观点,供你参考;三是有几册里进行了中外历史文化对比,比如《国家》《奠基者》《两汉两罗马》《禅宗兴起》等,对于了解世界历史、探索中西文化不同的原因有一定帮助。 这套书的缺点,一是有的时代直接跳过、压根没提,比如五代十国;二是没跳过的时代也是选择性的叙述历史,用历史事实来论证观点。 这套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侧重于对文化方面的描述,比如百家争鸣、禅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可能与易中天是研究古典文学的有关。这对于想了解帝王将相历史的人来说可能是个缺点,对于想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自然是个优点。 最后,说说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是免不了的,司马迁不也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嘛。写历史的人,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加入自己的看法。当然,《易中天中华史》主观意识可能相对叙述为主的书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看的时候,多思考,多参照别的观点。 当然,我觉得《易中天中华史》后面几册不如前面质量高,具体说是从第17卷开始。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读后感(四):易中天中华史

大清帝国有资格认为他们没错。与历朝历代相比,清的疆域最大,人口最多,问题和漏洞却最少。鳌拜之后无权臣,雍正之后无夺嫡,终其一朝无藩王造反、外戚擅权、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民族关系和民生状态在历史上也算最不坏,多个王朝并存更是元代以后就不再可能。

那么请问,他们又为什么要改弦更张?

然而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没有问题需要解决,文明也好,制度也罢,就会失去活力。这也正是大清的问题:沉闷,以及万马齐喑中的沉沦和糜烂。可惜这并不足以激起变革。如果不是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谁能想到启废禅让和秦并天下之后,还会再有制度革命?

人类历史却不由分说地变成了世界史和现代史。

没有人能够否定现代文明,尽管走向现代未必只有一个模式,一条道路。不同的民族可以也应该有不同选择,而且唯有自己选择才真实可靠。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中华文明却不但直接从原始时代过渡而来,还延续了数千年没有中断。这在人类历史上可谓唯一。那么请问,这样一种文明该如何升维?升维之后是什么状态?哪些该留,哪些该变,怎样才能做到既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能够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这些问题,当时的人们能够回答吗?

如果不能,就只有寄希望于之后的实践了。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读后感(五):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高中的时候很喜欢易老师,家里有他2006时候出版的几本书(《读城记》、《中国的男人与女人》这些)。但对于他的中华史,我实在要批评几句。

第一个问题是浅,现在的读者和以前比对于历史类作品鉴赏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自然有着更高的要求,易老师这一套书从头到尾基本上流水账为主,鞭辟入里的分析很少,写得不错的地方都是早年出版的著作中的,非常多的地方没有专业研究的痕迹。不知道易老师是不是吃老本吃多了忽视了作为学者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问题是少,短短24卷本自然无法涵盖中国的历史,但既然自称中华史,起码做到白话通史的要求。基本上一个朝代就是这样蜻蜓点水一下,连该时期重要人物都无法做到一一介绍。最后几本更是沦为“散文集”,明朝就是朱元璋、朱棣、郑和等几个人物直接省略了,清朝更糟糕,直接介绍一下红楼梦了事。即便不用正经学术作品的要求来看,科普作品如此敷衍了事也过分了。

第三个问题是写作随性逻辑混乱。一开始读我以为易老师能结合起来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把中国古代人纳入世界的范畴。后来发现我高估了,事实上完全就是想到哪里写哪里,有种匆匆交稿的感觉,完全不是仔细梳理的写作。

总结:想获得深入的历史了解不建议选择,当做历史入门似乎也不够,因为内容太少了,历史入门起码要每个朝代都有大概了解,每个政权有基本认识。这套书属于那种给初中生或高中生非文科看的,或者历史一般爱好者读物,且定位是文笔一般的历史散文。以上观点还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对历史没多少兴趣的人。直接买本《全球通史》当初中历史启蒙都比这好得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