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弗洛伊德传奇读后感精选

弗洛伊德传奇读后感精选

《弗洛伊德传奇》是一本由[美] 塞缪尔·韦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传奇》读后感(一):弗洛伊德是否被大众神化了?

弗洛伊德传奇:弗洛伊德是否被大众神化了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创者,对于每一位心理学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弗洛伊德都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百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止对弗洛伊德及其理论的探讨与争议,大家或是义愤填膺地批判着他理论的“不可思议”,或是津津乐道于他的生活轶事,可以说,他的出现颠覆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本《弗洛伊德传奇》乍看以为是人物传记,接触后才发现这其实是本专业性很强的心理学理论专著(不愧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非专业人士慎入)。它重点剖析了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运用文学和哲学的方法对其文本进行破译、解释,探究和拆解了弗洛伊德创立这些经典理论的思考和验证过程,并试图让读者对弗洛伊德有更加深入、新奇的认识。 虽然内容晦涩,但作为译本,本书的翻译还是非常准确和用心的,这点很符合北大出版社的风格,尝试读一些难啃的书,其实也是锻炼独立思考的过程。

书中提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难以用实证来证明,它关注的是病人的过往经历对当下的影响,这与讲究实证的其他心理学流派相比,缺乏说服力,因此也遭到了批判;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弗洛伊德通过对其病人的观察来论证自己的理论,这个过程带有相当大胆的主观性,因此也遭受了人们的质疑。但我认为,弗洛伊德不被理解或许是因为他的理论在当年来看过于前卫,也过于粗暴地直抵人性,窥探到他人最难以启齿或面对的东西,因而引起了大家本能的抗拒。

对于弗洛伊德及其理论,或许我们还有很多不曾了解的东西。虽然他的盛名至今流转在心理学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在这之中,愿意尝试去认真了解他的理论和人生的人,又有多少呢?作为心理学爱好者或学习者的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唯有用客观和求知的态度去了解大师们的思想,才是通往整合自身认知的道路。

《弗洛伊德传奇》读后感(二):弗洛伊德

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可谓是三大巨头。弗洛伊德的大名,早已听说。很早之前就读过他写的《梦的解析》,通过对梦的剖析,提出“潜意识”与“俄狄浦斯情结”等重要概念,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建立。深刻影响了人类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与《天体运行论》《物种起源》并称思想史上三大里程碑。是一部巨著。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虽然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和观点在学界有很大的争议,但他对心理学的影响是不由分说的,不管世人如何评说,他都是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本书展示了为什么精神分析一直“不可思议”,依然离奇地幸存下来,不仅对其倡导者和实践者如此,对其敌人也如此——以及为什么它一直让我们着迷。在读本书的过程中,其实我是懵里懵懂的,但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本书对弗洛伊德的文本进行破译、解释,甚至重写,这同时也是一种拆解、解构,让我对弗洛伊德有更加深入、新奇的认识。 精神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心理冲突的理论,它还是一种与自身发生冲突的思想。在冲突和矛盾越激烈的地方,精神分析的矛盾也就越具有生产性。 弗洛伊德笔下对女性器官的阉割的认知,是想将性别特征从差异化关系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表达。 弗洛伊德的《超越快乐原则》一文中,他不得不为他自己的猜测性假设,即强迫性重复和死亡本能进行辩护,将它们与那些纯粹的猜测,纯粹的自恋性的猜测划清界限。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不能使人“捧腹大笑”的诙谐根本不能看作诙谐。因此,诙谐的本质与它制造的笑声是密不可分的。然而,这一特征给任何关于诙谐的理论探讨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困难。因为笑声属性并非只是众多属性中的一种:它给我们在判别诙谐时提供了一个确定的衡量手段,同时也对我们分析和理解诙谐制造了障碍。诙谐无处不在,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是怎么看待“诙谐”的?

《弗洛伊德传奇》读后感(三):关于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的全方位解析

《弗洛伊德传奇》这书我一开始以为是弗洛伊德的传记,原来是作者对于弗洛伊德有关精神分析领域的作品的重新解析。解析从包括文学、哲学甚至翻译等多个角度入手。但是前提是读者对于弗洛伊德的作品非常熟悉。这本书非常难读,读者要慎重。我本人以前只读过一本弗洛伊德的《梦的心理学》,这本书应该说是《梦的解析》的入门导读。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将梦的机制以非常形象化的文字展现了出来。 但是针对形象化语言这方面,作者在第一部分的“观察,描述,形象化语言”也提出了疑问。弗洛伊德非常形象化地说,梦将醒着时的欲望扭曲转化成原始的图像形式放入大脑,从而形成梦境,后来他又称:“我们之前称之为梦的二度润饰的过程,在正常思维机制操纵下的运作”。扭曲之后再扭曲,正如作者所说:“弗洛伊德的思想着实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它的形象化语言只有通过重现并继续扭曲它试图进行描述的扭曲才能奏效。”因此这种看似形象化的语言也变成了主观臆断。这正是人们对于弗洛伊德梦的理论的不信任原因。 书中提到,弗洛伊德于1910年成立了精神分析协会,但是后来他的得意门生阿德勒和荣格却先后离开这个组织,各自另立门户。弗洛伊德之后将精神分析所研究的范围确定为压抑、神经官能症中的性动机及潜意识。这本书对于弗洛伊德的多部作品都做了解析,比如《梦的解析》、《超越快乐原则》、《诙谐》等等。他将其中的相应原文节选出来,逐一详细解析。 正如书中“诙谐:儿童的游戏”一部分提到关于《梦的解析》的评论,从它问世起,许多人都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五花八门的批评,比如卡尔克劳斯认为:“精神分析本身就是它宣称要治疗的疾病。”而被称为《梦的解析》的“第一读者兼评论家”的弗里斯怀疑,弗洛伊德所认定的梦的特征,实际上只是他本人的解释的产物。对此弗洛伊德提出了“诙谐理论以及滑稽理论”——梦本身就是诙谐的。 从这本书的解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弗洛伊德自从写出了《梦的解析》就开始不断地修补他的这个理论,但正是这样才让他的梦的理论显得更为随意和不靠谱。本来打着科学的旗号,反而成为了玄学。相比之下还是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更完满一些。总之,以这本书给我对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研究画个句号吧。

《弗洛伊德传奇》读后感(四):精神分析已死?不妨解读一番弗洛伊德的“神秘性”

1895年一位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的科学家提出了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他将这一概念整理成文完成伟大著作《梦的解析》,他便是伟大的弗洛伊德。自其著作出版之后的20世纪,心理学领域、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领域学者都对其进行大量细致的研究分析,因其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科学细分领域更是成果丰富。

然而历经百余年的研究变革,不少报刊和学术期刊开始大肆评价宣读“精神分析已经死了”的论断,但却又始终没有给精神分析的研究下一个真正的研究结论。无数人依然在为其相关的理论进行着不断探索,精神分析的谜团和弗洛伊德的鬼魂依然笼罩着无数学者头顶。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教授塞缪尔·韦伯试图通过文本破译、解释、甚至重写带领读者进入弗洛伊德那深邃的思想之中,也对其本人能够又更新的了解。

解读文本近乎是人类历史以来就有的传统,一位写作者最值得称道的必然就是其创作的作品,要想被人理解接受,就必然得接受一番文本解读的过程。那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交流,若要达到完美状态则必是经历了一番思想火花的碰撞才可实现。弗洛伊德也早已料到,他文本中特有的移位“所有研究主题之外存在着一个域外观察位置”便是给解读者留的位置。那是一种解读方式罢了,它可以随时根据所指含义的变化来进行适时调整,这是在一开始便注定了他的作品将要流传深远的原因。

而其书中营造的梦的空间又带有十分强烈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便是韦伯打开其精神分析大门的神秘之匙。他从《睡魔》的故事讲起,一个青年学生纳塔内尔经常会遇见“睡魔”,睡魔出现之时,他的父母会被打发到房间里睡觉,一种忧郁的气氛和不详的预感会一直笼罩着他。为了发现睡魔的真实身份,纳塔内尔在内心中进行了长久的斗争,他如同着了魔般最后从高处跳下,在一阵痉挛中失去意识。在这个故事中弗洛伊德认为整个故事的神秘性在于睡魔的形象与一种阉割焦虑有关。这种阉割焦虑使主体想要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自己无法回避的风险,神秘性也是来自于这种焦虑之中。

当弗洛伊德重视这种对神秘性的研究之时,韦伯则认为“不能将神秘性作为一个严肃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因为它包含情感因素,因此不够客观或难以实现客观化。”当细心的读者发现到故事的内容,认知的不确定性,便清晰的发现这种不可判定性与事实无关,而与它们本身的意义相关。这种意义也许是文中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转化时体现的神秘,也可能就是自笛卡尔以来对“确定性”探索不成功而采取的无奈之举,神秘性不过是一个新的代名词而已。

《弗洛伊德传奇》读后感(五):弗洛伊德传奇:弗洛伊德是否被大众神化了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创者,对于每一位心理学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弗洛伊德都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百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止对弗洛伊德及其理论的探讨与争议,大家或是义愤填膺地批判着他理论的“不可思议”,或是津津乐道于他的生活轶事,可以说,他的出现颠覆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本《弗洛伊德传奇》乍看以为是人物传记,接触后才发现这其实是本专业性很强的心理学理论专著(不愧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非专业人士慎入)。它重点剖析了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运用文学和哲学的方法对其文本进行破译、解释,探究和拆解了弗洛伊德创立这些经典理论的思考和验证过程,并试图让读者对弗洛伊德有更加深入、新奇的认识。 虽然内容晦涩,但作为译本,本书的翻译还是非常准确和用心的,这点很符合北大出版社的风格,尝试读一些难啃的书,其实也是锻炼独立思考的过程。

书中提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难以用实证来证明,它关注的是病人的过往经历对当下的影响,这与讲究实证的其他心理学流派相比,缺乏说服力,因此也遭到了批判;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弗洛伊德通过对其病人的观察来论证自己的理论,这个过程带有相当大胆的主观性,因此也遭受了人们的质疑。但我认为,弗洛伊德不被理解或许是因为他的理论在当年来看过于前卫,也过于粗暴地直抵人性,窥探到他人最难以启齿或面对的东西,因而引起了大家本能的抗拒。

对于弗洛伊德及其理论,或许我们还有很多不曾了解的东西。虽然他的盛名至今流转在心理学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在这之中,愿意尝试去认真了解他的理论和人生的人,又有多少呢?作为心理学爱好者或学习者的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唯有用客观和求知的态度去了解大师们的思想,才是通往整合自身认知的道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