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独深处读后感摘抄

孤独深处读后感摘抄

《孤独深处》是一本由郝景芳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2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深处》读后感(一):北京折叠给我巨大震惊,震惊之后索然无味

《北京折叠》真的是神级创意,目不暇接。文字与画面想象在我头脑里交叠,我努力的试想城市之间是如何像魔方一样折叠的,就像想象力游戏。

希望有导演能够诠释它,但是这种J层问题是无法拍摄的,所以《北京折叠》永远都没法变成流浪地球。

但剩下的几篇小说嘛,就很无趣啦。味同嚼蜡,强忍着看,很多故事逻辑漏洞确实百出

《孤独深处》读后感(二):女性作家的科幻?

我读完最大的疑惑是,为何这位女性作家的科幻主人公基本是男性?我本以为能看到一些不同视角,结果却很失望。

北京折叠的创意很好,与我的很多想法有共鸣。作者将不同阶层的人从时间上隔开了,而现实中,则是在空间上被隔开,只有在马路上才偶有交集。但是短片科幻的写作难度很大,短短的篇幅到底是用来写设定还是写人物,难以取舍平衡。后来的几篇,似乎有构建长篇的想法,但是却没有真正做到。

《孤独深处》读后感(三):随记

诗意的语言堆砌出繁华的梦。构思过分精巧。但也略有繁复。

后几篇明显文风有变。对于人物构造,情节转折更多着墨,读起来更有味道。

永远想要逃离,却又不知去往何方,永远想要在旅途的迷茫和仓皇,狠狠戳中自己的内心。如果没有切身体会的人,可能读起来会更惊艳于词藻和信息量。

很喜欢去远方。迷幻的片段带着无数个隐喻,将焦灼又迷惘的情绪娓娓道来。“他在大风雪里建房子,挥动着铲子,身体被吹的左摇右晃,然而手却一刻不停。风雪在他两侧急速飞过,气势汹汹。他在挖地窖,在挖很深的地窖,刨出被雪深埋的一样样事物,用双手捧着它们安置进地窖。”看到这里真的会觉得鼻子酸酸的。那些苦难岁月无处安放的委屈,心酸和不甘,要怎样得以妥善归置安放。而爱国爱民的满腔热血,又怎样可算得报。年岁荒唐。

岁月无声,却回答了所有。而我还未参透。

字里行间是书生意气的理想主义。总是想要追问,总是想要坚守。大概这世间真的是有一些美好品质值得永远的追寻和铭记罢。

祖母家的夏天。倒是抚慰了悲伤,迷茫的情绪。像是冬天的烤红薯拌进冒着热气的白粥,妥帖又心安。

《孤独深处》读后感(四):我的评价是:差点意思。

其实我倒不是因为三体或者什么雨果奖来看这本书的,而是在看读者杂志的时候注意到“北京折叠”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就买来此书拜读。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差点意思。故事很好,但就是没讲透,始终没那么打动人。虽然是短篇科幻文,短是可以理解的,但每一个故事的结局也太仓促了点,同样是短篇科幻小说,很不如刘慈欣老师的赡养人类。一个故事要讲好,有头有尾是很重要的。

最好的故事还是北京折叠,以及最后一个勇敢的人和谷神飞翔,弦歌也还凑合。北京折叠是最好的,起码是最让人能看明白的,巨大的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鸿沟只会越来越宽,富人不懂穷人的生活,也不允许穷人出现在他们的世界,但却让他们活下去,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纪实文学。

剩下的故事我都不太喜欢,都太没头没尾,或许是我不够用心读得不甚明白。其中去远方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故事,太乱了,乱到最后我才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让我们珍惜活下去的机会。可是从开始到结尾,所有的表达基本上都是混乱的,让人读得昏昏欲睡。故事倒有点像曾看过的一部德国短篇小说,只可惜我忘记名字了,改天找出来看看,不过那篇故事只是讲述火车上的事,显得简洁有逻辑许多。

最后这本书的后记我很喜欢,很真实,讽刺了那些虚假的作秀文艺,我也很喜欢郝景芳老师的观点,要发现生活,才能写出好的故事。

最后好开心,我又读完了一本书!

《孤独深处》读后感(五):看科幻世界下的人性

很久都没有看过科幻题材的书了,甚至连刘慈欣的《三体》也从没看过,只是曾经匆匆地翻过两页,觉得不太对我的胃口就放下再也没有翻过了。与科幻相关的的不过就是小时看过的几本儿童科幻而已,后来对此就不再感冒了。那些什么空间理论,量子物理让我一个学文科的女生十分头疼,大概就是因为这样,我才与科幻相距甚远吧。直到高三时看到一部电影《星际穿越》,几维空间的来回转换,各种时空的交织,让我感叹科幻的神奇所在,我与科幻的距离才再一次拉近。 高中时没看够的书我决定在大学时重拾起来,为此,我一开头就开始我的大学屯书。在二手平台上挑挑拣拣,看到了我不熟悉的领域:科幻。高中时期偶然听说过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一番简介下来,让我十分感兴趣,于是当我看到郝景芳的《孤独深处》,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在一周的阅读之后,我决定,写下我的第一篇实际意义上的读后感以纪念我曾看过的书,毕竟如果像曾经一样看完就放在一边,过不久我也会忘记自己曾读过什么书,曾经在书中收获过什么样的惊喜与感动呢。 回到正题来,科幻于我们而言究竟有什么意义,是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进而去创造未来世界,还是仅仅只是以一个不同的背景来探究社会与人性,抑或是深思未来世界的发展来反省当下的我们,等等。总之,我相信,科幻小说绝不仅仅是娱乐人的大脑地一种形式,从中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思考,关于人的认识和未来世界的想象也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在这本《孤独深处》中,郝景芳以自己对人与科幻的认识与理解来描写科技高度发展后的人的最根本的品性,即人性。她并没有描写伟大的科学家,也不是拯救地球的伟大故事,她写的不过是小人小事。人在科幻世界里的行为举动不过都是来自现实世界的反映,而就是这种真实的反应吸引着我去阅读,去探究,去思考。 以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为例,一个是《北京折叠》,一个是《最后一个勇敢的人》,来看科幻里的平凡人。 在《北京折叠》中,北京是折叠了三个空间的大城市,这三个空间更像是北京的三个小城市。三个空间虽是互通的,但人与人的来往交流却受到制度的限制。通俗来说,三个空间的划分就是三种阶级的划分,第一空间的人是阶级最高的,而第三空间的则像是最低层阶级,故事的主人公老刀则是来自第三阶级,一个在垃圾站工作的中年男人。就是这个中年男人为了送自己捡来的孩子上幼儿园,接受他人的委托去往第一和第三空间传信,来挣够孩子上幼儿园的钱。跨越到另一空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等待空间裂缝的出现,要躲避其他空间人的发现,但他为了这个捡来的孩子冒险了。不仅是老刀,委托的男人,收信的女人,第一空间的老葛,等等。就是因为这个穿越的空间的行为才把这些人串联起来。跨越空间的感情,隔着距离的亲情,人与人在这个三个折叠的空间中显得那么遥远却又彼此渴望。 与当下世界相比,我看到科幻与现实的相似性,不如说是人的相似性。在现在社会中,人与人的阶级,代际,仿佛就是空间的围墙,阻挡着我们进行交流,即使是面对面也仿佛有一层无形的屏障。要跨越这道屏障何其艰难,需要我们冒险,鼓起巨大的勇气。科幻世界的人与现实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作者不过是以科幻为背景继续来谱写普通人的故事罢了。人的感情,善良的品性,人性的渴望,美与丑,善与恶,在一个小故事里淋漓尽致。好的故事里一定有这种人性的闪耀。 在《最后一个勇敢的人》当中,一个是背负着生命最后拷贝的克隆体,一个是普通的守仓人,在危急关头两人相遇,守仓人将最后的克隆体交了出去。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原来守仓人拥有记忆的能力,他永远的记下了克隆体的生命编码,守住对克隆体的秘密承诺,将这个秘密一代一代传给自己的克隆体。其中有段话让我感动,“这是我们的宿命。我们平时是瘦弱难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在某些时候我们可以和别人不一样。我不知道你平时受到怎样的嘲笑,但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你的独特。选择自己是一种勇敢”。 往往,打动人的并不是如好莱坞电影一般是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片段,而是平凡生活中冒出来的小人物,这种感动与全人类就救赎无关,却与人类的生命天性相关。我始终相信,善良是人的天性,因此,我常被这种普通人的善良而感动,他们在这个越来越珍视个人利益的社会里,也没有抛弃生命的本真。在浑浊中守得住一丝清白,才能去诠释生命的真谛。 坦诚地说,对于欧美电影中所宣传的超级英雄,我的确是嗤之以鼻。世界上哪来这么多有超能力又能拯救世界的人呢?世界上多的只是普通人,普通的工人,农民,就连警察,医生,也仅仅是不同职业的常人而已,忽视常人的品性反而去挖掘不存在的事物来大肆宣扬,我想这是不妥的,也或许是我们价值观有所差异罢了。然而,我始终相信,这既是普通人所组成的世界,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生命当中的主角,无需仰仗和羡慕他人的光彩,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道光,照耀自己的世界。 对于这本讲述普通人的科幻集,许多人给了它并不是很高的评分,千人千面,我并不以此作为我评价的标准,我只想相信自己阅读后的判断。它给了我一种关于人性的感动,一种置于平凡也有特殊一面的光辉。不管他人如何去评价,我都相信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不会后悔的书,或许于科幻而言,它有缺陷,没有那么多的高科技描写与想象。但对于人的描写来讲,它应该是可读的,科幻世界下的人的力量凸显的如此坚韧,充沛和圆满,这种力量来自人本身,所以才能引起人对于自身的感动。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吸引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