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冯友兰的优美句子

关于冯友兰的优美句子

编者按:关于冯友兰的优美句子,精心整理而来,如有错误或者句子推荐,欢迎留言评论。

●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感情。这宁可是说,他不为情所扰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如斯宾诺莎说的:“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的说,没有两个 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 个个体,每个人的境界,一个个体底境 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 亦没有连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但 我们可以忽其小异,而取其大同。就大同 方面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 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 地境界。 ----冯友兰

●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观点上。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只要我们这样说,就是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定,就没有必要自己来决定孰是孰非。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但是,他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内。因此,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