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人生论》读后感摘抄

《新人生论》读后感摘抄

《新人生论》是一本由冯友兰 著 / 王碧滢 编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人生论》读后感(一):忘足,履之适也

“一个人的脚上若穿了很适合的鞋,他就不会想到他的脚,他若常想到他的脚,大概他的脚总有点什么毛病,正如一个人若常想到所谓人生的意义,大概在他的生中,总有点什么毛病。”

摘录:

哲学在教育上的功用:1.可以养成清楚的思想。2.可以养成怀疑的精神。3.可以养成容忍的态度。4.可以养成广大的眼界。

我们生为现代的人,一方面要有文明人的知识,而另一方面还要有野蛮人的身体,然后才能担当社会的大事。

学问的成就需要才,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的遭遇,道德的成就只要努力。

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新人生论》读后感(二):为生活而生活

人,是什么?人,是智慧的高等生物,是万物之灵,是大自然的一份子。生而为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我们有灵魂,会思考,能用大脑去解决问题。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中的某一部分成员才会如同追溯历史那般,去探寻身为人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这正意味着饱含智慧的哲学的诞生。

事实上,看那些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哲学与人,还是人与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紧密相连的,谁也离不开谁。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是近代哲学思想体系中颇受推崇的一位,他一生著书丰富,曾经创作了不少学术经典,比如《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贞元六书》等。这部《新人生论》同样也是先生的著作,虽然书籍中的内容创作时间很早,但如今读来仍很有味道。

哲学使人深刻,人生中处处有哲学。对于冯友兰先生来说,他的人生与哲学是分不开的,而当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学通过文字或者是语言的形式分享给他人的时候,那么对于被分享者来讲,绝对是受益匪浅的。在本书中,冯友兰先生通过辩证的态度,简明扼要地将那些与人生有关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通过我们可以看得懂的文字阐述自身观点,且加以论证,让人在阅读过后瞬间觉得豁然开朗了。

每个人存在于世间,都有其意义和价值。不过,在人生中往往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出现,即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问题,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于是,这就恰恰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了。

虽说“为生活而生活”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包罗万象,其内在相当复杂,一如冯友兰先生对大人物、势力、哲学与人生、青年的修养、信念、知行、命运、信仰、真善美等方面的解读和看法。换句话说,任何一方面的生命状态,都足以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是的,“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当我们决定了成为怎样的人,那么就已经决定了你的人生是怎样的,而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要无愧于心才最好。

《新人生论》读后感(三):保持修养与坚持读书,这两点永远不会过时

《新人生论》的作者是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就是出自于他手。此次“大家小书”中收录的这本《新人生论》是集合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之所创作的一些散在的与哲学和哲学史有关的文章,其中既包括了作者对哲学史上各理论派别的概括,也包括了一些自身人生哲学问题的思考。在当下这个人们大多内心焦躁的时代,若能够静下心来细细读一读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的思想论述,对于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把握人生道路方向还是很有一番好处的。

大致浏览了一下此书的目录,决定先阅读其中的“青年的修养问题”和“我的读书经验”两个小节。对于“修养”与“读书”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还是格外的关注的。不管时代如何的沧桑变化,个人的素质修养永远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修课,而阅读也是一个人每天应该坚持的事情。所以在阅读此书的时候,跳过其他先去看这两部份了。好在此书的各个部分相对来说是独立的,所以到也不用太在意是否要按照顺序阅读。

感觉责任、立定志向、注重兴趣、忘去成败、锻炼体格。这五点是冯友兰先生在《新人生论》中,所提到的有关于“青年的修养问题”。此观点虽然写于1936年,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些意见与建议仍然是值得当下的青年朋友们去借鉴学习的。换作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责任心,有前进的目标方向,发觉自己的兴趣,心理和身体都要健康。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事情,其实真正实现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的。修养果然是一个永远谈不尽的话题。

冯友兰先生自七岁上学起就读书,到写下《我的读书经验》时已经是八十七岁了。八十年间几乎没有间断过读书,所以对于读书,冯老还是很有经验的。他将书分为三类,精读一类,泛读一类,第三类就是能算是翻阅了。那么什么样的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又怎样找出值得精读的书呢?时间就是最好的评选家,群众则是最佳的推荐者,经过实践考验流传下来的书就是值得精读的书。

如此想来这冯友兰先生的书自然也是值得精读的,也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而了流传下来的。《新人生论》中的文章虽然都是写于几十年前,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很多观点还是颇有道理啊!

《新人生论》读后感(四):人生,两段黑暗中的绚烂火花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这大概一个抑郁症患者最常想到问到的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曾经说过:存在的问题,可说是哲学和心理学对存在的探索,亦可说是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死亡、自由、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

人生的意义这种终极问题,常常困扰着每一个人,尤其当人心情低落的时候,会对这个问题有着更多更深的疑问。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她的小说《猫的摇篮》中提出:人类不过是一团幸运的泥巴。毕竟人体在化学构成上和脚下的泥巴加上水也没什么大的不同。这倒和中国古代的传说女娲用泥造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冯内古特说,唯一不同的是这团泥巴可以环顾世界和体验世界。正如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指出的问题,人只有一次短暂的人生,如果拒绝审视经验的本质和意义,就是放弃了人生,这又与石头何异?

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则从东方哲学角度出发,在《新人生论》这本小书中多次讨论人生的意义与境界。在考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前,需要先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成为问题?何为意义?即某事所可能达到的目的。比方说,有人文追求自由平等的意义是什么?是生活幸福。如果再问追求幸福是为了什么?这就不成问题了,因为人都是为了幸福而追求幸福的。故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不是问题的问题了。因为人生并非人生的事,而是自然界的事,自然界的事就无所谓有没有目的。但既然不成问题,也就没有答案,那么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

东方人讲究境界,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不同的境界。冯先生将人生境界又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无意识的随大溜生活;第二层功利境界则事指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境界。这前两种都是普通人的境界。第三种道德境界种的人讲究义,为社会谋福利,如古今贤人和英雄;而第四种更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的天地境界,不只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为宇宙谋福利。

这四种境界不禁让人想起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的晚年又提出了「超越性需求」的概念。无论是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还是马斯洛的人生六需求,都是由低到高的金字塔式结构。

中国哲学讲究外圣内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人生的意义,归根结底是建立在我们对人生的了解的基础上。人生是两端黑暗中的火花,我们当尽力活得绚烂而明亮。

《新人生论》读后感(五):人生保持追问,总会有新收获

人生保持追问,总会有新收获

评《新人生论》

许倬云先生说,对于人生的追问,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只要保持这种思考和追问,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很多启示。这本《新人生论》从年代上看来并不“新”,只是冯友兰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些关于人生探讨的文章小集(最后一篇《我的读书经验》除外),关于人生中的命运、道德、知行论等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做新民。我想书名的择取,更多是这个含义吧。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他的《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研究的标志性学术著作,1946年西南联大完成使命北上,冯先生受命为西南联大纪念碑撰写了碑文,其文气势磅礴,旨正意远,文采横溢,堪称当时的一篇雄文。在这本《新人生论》中,既有以他的两篇《一个新人生论》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知识,更有他结合当时情势分析的中国抗战必胜论,还有很多关于人生信仰、人生意义等命题的大哉问,每篇文章不长,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结合自身的理解细细品味还有很多新知,冯先生这位大家的小书散播到每一位读者中,就可以慢慢细化成为一些新的观点和认知。

在《重塑中国人文秩序》书中,我就谈及了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在这里可以稍微延伸说一说。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国学经典中更是有着对世界、人生的探讨和追问,这种传统知识的浸润,其实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优越所在。倘若更多的人去学国学、懂国学、用国学,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文环境的改善,稍加时日我们就可以达到“满街皆是圣人”的文化繁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冯先生的哲学天空中,自然就有涵盖东西方哲学的认知和对比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更大的包容空间和发展潜力。近现代以来西方的理性思维和科学学科发展超过了中国的国学,随着近些年中国应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文学科也在思索着突破之路,从传统国学中汲取思想乃至智慧用来发展我们的人文科学,是未来中华文明发展的一条必要之路。

《新人生论》这本小书中有很多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哲学分析,如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其实是“烘托”出来的;有信仰信念的心理分析,如抗战必胜的信心,是有助于让更多仁人志士获取勇气的;有对于人生境界的分析,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给修身养性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参考。书中最后一篇《我的读书经验》也给读者们提供了精准的读书方法: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2019/3/6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