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锦集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锦集

《宜静默 宜从容》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一):于细微处见真知

说来惭愧,因为学生时代读了某些不入流作家的文字,对中国作家有了某些偏见,再加上读的海外作品几乎都是历经时间筛选而留下来的经典书籍,所以一直造成一种国外文学作品优于中国作品的错觉。

不得不承认中国当代称得上大家的作家太少,也许当代中国人都忙着追求功名利禄,忙着追求娱乐至死,已经很少有人能在桌前坐下来想一想这个时代的弊端及发展,更别说将其诉诸笔端,唤醒国人。

上个世纪中国因为落后历经各种苦难,但也因此出现了无数英雄。也许如俗语所说“乱世出英雄,乱世也成就文学”。上个世纪的名作家似乎特别多:王国维、鲁迅、朱自清……,冯友兰老先生是上个世纪出色的哲学家。

近来对哲学有关注是因为蒋勋的《孤独六讲》,序言中就引用了柏拉图《飨食篇》中用一段神话故事来阐述“每个人都不是完整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自己的另一半”,当时惊喜于这段文字,于是开始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房龙的《宽容》…… 却忘了中国的孔孟学说。

直到看到这本《宜静默,宜从容》中冯友兰老先生写的《新对话(一)》,这是冯老先生虚构的一篇对话,辩论双方分别是朱熹与戴震。两人语言风趣,不时引经据典,阅读时不禁佩服冯老先生的妙语连珠,直到讲到逻辑学的三种原因:必要原因、充足原因、必要及充足原因,戴震竟从古书中翻出“帮,所得而后成也。”、“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读到此处我是深深羞愧于自己的无知的,一直认为中国的哲学就只有孔孟之说,殊不知还有诸多我未曾涉猎之处。

读书于我而言,就像喝水吃饭不可断,但似乎一直不得要领。书读得不少,每本书都是一字一字慢慢读,但真正积累下来的却少得可怜。

看到冯老先生的《我的读书经验》里写道“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然后瞬间明白自己为何积累下来的知识不足的原因。我以前读书属于每个字都读到,读完书还没放下,书中内容却早已放下。还只停留在最表面的解其言,没有知其意、明其理。不得不说每个领域的书籍都要涉猎,你总会在某个不经意间有惊喜的发现。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二):哲学角度看万物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大家,接触中国哲学必是从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启程的,大大厚厚的几大本着实让人心生畏惧,我也是只读过几页没有十足的兴趣是不能读完的,这本书中收录的都是冯友兰先生的小品或是大文章中的节选,比较好读,从中也能窥见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态度。“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是弘一大师的话。拿来用作书名,也因为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书尾说:人往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这本书的收录与编撰我有些不能理解,也许是我对哲学还看不透、或是还不会用哲学的视角去看待,感觉不出每个部分为什么这样筛选文章这样分,而且文章的题目与内容好像不是那种对应的高度概括,还有很多节选的后面的放在了前面、前面的倒置于后面,还有“底”这个字代表“地、的”等意思,还有很多很多白话文的辞藻吧,所以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读起来的流畅度并不是很好。这本书的装帧是很用心的,蓝色布面很精致高雅文艺,书围有两道,里面的那道暗藏玄机,是冯友兰先生给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题词,感叹一下当时的有识之士都是爱国的,心向祖国不变,而且冯先生的自传也提到了他后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去研究中国哲学史。

《谈儿女》以为是谈自己的孩子或是养育方法,其实谈了怎么看待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而且分析的很透彻,读了此篇我换了角度看问题。现在很多片面的、激进的思想都是充满了对妇女问题的批评,殊不知,什么样的现状都是有存在原因的,在农业社会家是经济单位,经济不仅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家庭分工,农业时代父母之命是因为父母是在选择一个家庭里的帮手,就像现在老板选员工一样,所以不容的爱情这种不能产生劳动力、不能当饭吃的东西存在,而现在妇女家庭的劳动力已从家庭解脱回归社会,但是受到生物本能属性的牵绊,妇女还必须生育,且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养育幼儿,这都使得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占据弱势地位,所以受到各种牵绊的妇女,除非放弃很多生物属性,实则在现有的社会体制中,其实也无法谈更多的平等,只希望社会、家庭更加善待妇女吧。 冯先生给我们传达的是一种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宜静默宜从容也是表达一种哲学看万物的世界观吧,也许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切都可以归于静默、万事从容了。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三):从容,认真,静默

冯友兰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著有《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大学里学习哲学不可缺少的教材。说到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绕不开冯友兰先生。在这本书中,冯友兰以其哲人的眼光看待人生中的重大问题,比如生死,又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问题。这本书辑录了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思考的散文,于我较有感触的是这几篇文章。

首先是冯友兰先生写的《我的读书经验》这篇文章,我读了之后感到受益匪浅。冯友兰先生将他八十多年的读书经验总结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第一,精其选。对于读书的选择要精挑细选,面对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就是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看。需要精读的书就是通过时间的冲刷留存下来的经典。第二,解其言,就是要明白文章表面的意思,如果连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关都过不了,更别提通晓道理了。联系到我们专业,我才更觉得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它就像一把解读古文的钥匙,使现代的人了解到古人的所思所想,从而学习他们的智慧。第三,知其言。就如同钟子期听到伯牙弹琴,能听出高山流水之意,此为“闻弦歌而知雅意”。读书也是如此,作者表面上这么写,其实需要读者在文字之外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比如孔子根据鲁国史书修订而成的《春秋》,使用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在简练的叙事中暗含着他的褒贬倾向。又比如曹雪芹著的《红楼梦》,其中无论是人名的含义,还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判词,都在暗示人物的结局和故事的走向。第四,明其理。这个理是客观的真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读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与前人的思考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然后才可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想法。

还有一篇《论命运》,冯友兰先生借用古人的“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提出人生能有的三大成就:学问、事功和道德。在学问方面,除了努力,还需要有才华,这样才能决定做学问最终能做到何种境界。在事功方面,不只需要自身的努力,还有外界的原因,无论是别人的支持,还是对手的实力,都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在道德方面,只要做好分内之事,尽心竭力,便可成为一个有道德之人,这个只取决于自己做或不做。

我有时静下心来想着自己未来能做什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又被眼前的杂事所羁绊,索性也就丢开手不再想。这本书从人生的大处着眼,讲出了人生的本质道理,读完了让人感到内心平静。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四):走过繁华,方知静默

初见这本书就被它的质朴的外包装所吸引,藏蓝色的布面书皮配及《宜静默 宜从容》下方的英文翻译恰当自如easy quiet and calm ,联想起城市生活的喧嚣,于繁华处寻一方静默从走进冯友兰先生这本书开始。

慢慢翻阅此书字字珠玑跃然纸上,我突然领会了怎样才能达到书中所说的“静默”,从字面理解安静和沉默,先生的一句话道破了我的疑惑:“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该尽力而为,只有竭尽所能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无法改变的部分”。“人往往要说好多话,才能够归入潜默”,原来需要经历一番人生的风景,才知如何静默而从容的生活。冯友兰先生在书中无不透漏着人生哲学,他的语言如流水般指引着我人生应怎样活过。

一、 谈人生智慧

每个人的人生路径各有不同,人生的话题深邃而难以言说,在书中这部分叫“人生术”,我理解为人生需要技术艺术,我以为上来又是鸡汤文案,励志软文,惊奇的是冯先生首先把人生和阅读结合在一起,先生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起开始读书,从未间断已经有八十年了。

学者告诉我们的阅读人生术便是:“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很多人会把自己的人生中的问题归为命运,我也算有的人中的一位吧,书中解释的命和运不同,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这些都有幸运和不幸的概率,命运与人生成就有什么关系呢?冯先生的观点中人生所能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而事业成功的建立与命运关系最大,例如:刘邦因为项羽不行而成功,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到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我们的人生都要有一个奋斗的终点和最终的境界,冯先生告诉我们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类:(一)自然境界,这一境界的人对人生了解程度少,(二)功利境界,这一层次的人需要对人生有进一层的了解,(三)道德境界,需要更高深的理解,(四)天地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古代先贤的境界大抵都是这一层次了。

二、 致生活境界

生活的真谛在于精神世界的富足,精神修养的方法就是“率性而活,率性而行”,冯先生以哲学的视角假想了朱熹与戴震之灵魂的对话。在书中冯先生谈儿女这里的儿是儿童,女者为妇女。在家庭本位的社会习惯中对妇女的地位仍然存在着些许不公。书中还强调要“励勤俭”“守冲谦”而达到想要的境界中。

合上书的瞬间冯先生的话记忆在脑间:“路要自己走,走到底”,有多少次辗转反侧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坚持的东西轻言放弃。我们没有这样的决心,而作者将它视为习惯,又有人问年级都这么大了何必著书立说?而他却说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五):知常曰明

世相百态,人们总有权利选择自己获得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无论是否最终因果有报,他们好像更勇猛更赤裸的向欲望靠拢,越来越少的群体选择向本心靠近,忘记初心,更找不到归途。翻看这本冯友兰先生的《宜静默 宜从容》总觉得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生大智慧。

冯友兰是中国近代以来泰斗级哲学大师, 经历了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动乱直到开放改革新时期的全过程。在他漫长的一生中,虽然冯先生的哲学思想发生了多次变化,但是变中自有不变者在,这就是始终不渝地联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中国文化的前途,围绕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坚持不懈地上下求索。始终坚持分析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在表面上虽都生活在一处,实际却各有各的领域。三观的不同,成长环境不同,都会导致境界不同。

在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中,他提出了把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不同的等级都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境遇。你处于哪个等级,要让自己处于哪个等级,一步步的改变。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我们都随时在扮演时空中的某个角色,既不必然,也不绝对,更不固定。别说童年和中年的自己完全不同,昨天的和今天的自己也不一样啊.犹如“没有人能踏入同一条河一般”,心变境迁,要有变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这个世界。每一天、每一刻、每个元素、每个念头都会改变自己。

“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这12个字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对人生的不凡追求。 涵养德行,首先心要宁静安定,言语寡少沉默;行为举动要从容安详,待人处事严谨恭敬,生活简单朴实,少欲知足。能够常常这样检点自己,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专意凝。一个人真正的涵养表现在各个细节上,不要小看平日行为习惯上的修养,谨严自己的操守行持,是与修心同步实现的。停下盲目的追逐是一种幸福,懂得安顿身心的人生会更加美好。

冯友兰先生漫长又充满意义的一生,可以说像一个芳香四溢的花园,感染你,芬芳自己,有着无限的可能和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