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彼得2.0读后感1000字

彼得2.0读后感1000字

《彼得2.0》是一本由[英] 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得2.0》读后感(一):人类发展的趋势之一

看了太多的美剧,对于反映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向太空发展、脑神经向内发展以及借助机器对人进行改造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一直以为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本书让我们惊诧,原来马斯克设想的人脑对接等就已经悄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书本身反映的内容还没有达到科技迷需要的那个程度,但是这一步的跨出将必然引起人类命运的新篇章,这点令人是震撼的。就像书中所写的,赛博格是一个想象和物质现象的综合体,它打破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原有认知改变了世界秩序。当机器成为人肢体的延伸,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当新的人类或者说新的“主体”出现,人类必将发生质的变化,不管是美剧皮囊的形式还是星球大战的组合人形式。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的情感描写,那些可以当成是2.0的功能体现,一笔带过也就是了。

《彼得2.0》读后感(二):活着的理由

Peter Scott-Morgan现在怎么样了?搜到的新闻内容都来自于这本书,看不到最新的动态。Peter 与AI融合到哪种程度了?依靠机器获取世界感知,真的都能感知到吗?这些感知到的信号怎么传递给大脑?怎么样编码?大脑能解码吗?如果已经能确认大脑对电信号的编解码方式,大脑能支持这种算力吗?大脑能理解吗? Peter 年轻时候的一切,我被无数次惊叹,Peter的勇气、抗争、昂扬,Peter和Francis之间的爱情。 但Peter 年老时候的经历,我心里却开始始怀疑,为什么要坚持活着?

尤其当Peter说感受到Peter那一刻不爱了。那个放弃尊严的痛哭。在我心里,生命到这里,两个人的关系,就结束了。

后面的抗争,自己要一个人抗争,死亡也好,生存也好,才是真正的活着。

也意识到,这种想法,只是来自于我。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是这样一种思维。孤立,抑郁,懦弱。 对作者来说,渐冻症是霸凌,那么死亡呢? 书看到一半,我意识到这是纪实,不是小说。 看到最后,我又困惑了,最后面的20年后是畅想吗? 我把自己锁住了。协同AI是自己所抗拒的,因为认为那不再是真实的自我。但现在手机信息的浸染,难道就不是低版本的协同AI吗?

寿终正寝是怎样一种感觉?

最后面,Peter 2.0对Francis说,如果失去了活着的理由,欺骗死亡又有什么意义呢?

自己活着的理由?似乎只是 死亡还没来。

picoasis 2022.1.20

《彼得2.0》读后感(三):为了爱他欺骗了死神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赛博格”这个名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里的半人半机器,到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里的素子等角色,甚至有人说离不开电脑、手机的现代人也早已成为了赛博格的一员。但是本书里的彼得是一个现实中机械化最为彻底的赛博格,他的身体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容器,真正存活的只有大脑。

彼得1.0是谁?

彼得是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机器人科学家,同时也是作家。他出身显赫,学业顺利,除了一件事:他的同性恋身份。他在二十一岁时遇见同性终身伴侣弗朗西斯,并且成为英国第一对公开举行婚礼的同性恋人。虽然因为这个身份他在学校和工作中都受到过歧视,但是彼得从未放弃抵抗,与这个世界抵抗。他的坚强意志也成为他患病后选择成为赛博格的重要原因。

彼得2.0是怎样实现的?

彼得在2017年被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渐冻症。彼得的病情恶化迅速,从脚开始,他的身体逐渐僵化。如果这样下去,彼得只剩下两三年的寿命。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将自己做成赛博格,放弃肉体,让自己的大脑更好地继续存活下去。首先他说服医生给自己进行了“三重造口术”,即安装用于进食的胃导管、用于排泄的膀胱和结肠导管。此外他所做的包括保存自己的表情、更换电子眼球等,这是为了日后能够继续像人一样交流。在完成了音库录制后,他最终接受了喉切除和气管切开术,避免了唾液可能进入肺部带来的危险。这之后他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依靠人工智能发声。这也标志着他最终成为全球首例完全的“半肉体-半机器”赛博格人。2019年11月彼得2.0正式上线。

彼得3.0又是什么?

本书的最后两章是彼得2.0写的。其中提到了彼得3.0。在前文中彼得提到,“有一天我们将能扫描碳基的人脑,并把数据传输到硅基的计算机大脑中,从此突破人类寿命的限制”。彼得目前六十几岁,他的身体最多还能维持十几二十年。因此彼得2.0在最后两章畅想了二十一年后自己的身体完全结束运转的情形,到那时他和爱人弗朗西斯或许可以靠着复制后的人工大脑继续生活。这也是彼得变身赛博格的重要目的。

为了爱,彼得欺骗了死神。他也给我们展示了更多可能性。但是我们并非想要永生,真正的目的是继续爱下去。

《彼得2.0》读后感(四):p88

在外人看来,我最近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这一事实相当令人沮丧: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直到我无法呼吸,或者到我使用机械呼吸机,被困床上无法动弹之前,我的身体,而非我的大脑,将慢慢停止工作。 但我认为,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让我们换个角度,从大脑这一方来看。想象一下,我的大脑逐渐变成了一个脱离实体的 智慧存在,正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而我(大脑的自我意识部分)将与它一起前行。 除非我运气不好,不然在这段时间内,我的大脑应该正常工作,只是要踏上一次非常奇特且日益孤独的单程旅行,然后进入一片黑暗的虚空。我们知道,那里对生命充满敌意,几乎不能把任何信息传回现实世界。要是我像大部分人一样,那么唯一传进(通过我的眼睛和耳朵,它们应该能够继续工作)那片空间的信 息就会相当无聊,像一个固定的网络摄像头,对准疗养院卧室的天花板。 谢天谢地,现在是21世纪!尽管我们认为那片黑暗的虚空从史前便开始吞噬人类,但如果我和我的大脑一直被困在那里,那么至少现在,让我们准备开启一次真正的发现之旅,以完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我想把所有我能想到的高科技都和我一起带进那片虚空;我不仅要在那里活下去,还要在那里茁壮成长! 是的,这听起来有点桀骜不驯,但我的信条一如既往:打破规则! 这就是我的反抗。在我走得太远之前,我想建立一个真正可靠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呼吸和其他身体机能主要是机械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我想要强大的沟通系统,能够与虚空内外进行交流。我想要新的高科技感官和机器人能力,来取代那些被切断的感官,这样我的大脑还能使用所有自己固有的处理能力。 对我们中的任何人来说,这些能力总体上仍然远远超过最强大的计算机。 我还想让光照进黑暗的虚空中,拨开虚无的迷雾,用网络空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来填充它。有了现代技术,我就不必只能陷入孤独和低落。 比如,我这一生都热爱写作,热爱音乐,热爱艺术,我想帮 助推动它们进入新的领域。在我的终极紧身衣中,我不仅想创作 文章、发表演讲、谱写音乐和进行绘画,来表达被困在陌生的平 行世界中的复杂感受,以刺激“饥肠辘辘”大脑的各个部分,我 还想写一本书,讲述我如何在虚空中旅行,想谱写一首《黑暗的 虚空交响曲》,并创造出一幅名为《变形》的艺术品。 然后,把它们发回给你们。 我的这趟前往独自监禁的单程旅行很怪诞,可要是我们足够 聪明,最终的“牢房”可能会非常像家。好吧,一个虚拟的家, 但也许比我被迫离开的那个家更舒适,甚至更容易导航,也更安 全、更让人满意。 不过最重要的是,如同每一次规划好的科学旅行,我也希望 推动知识的发展。如果我们方法正确,将有望帮助数百万甚至数 十亿人。 这项研究可能会带来一些非常明显的成果,比如获取有效的 方法以彻底改变因事故或疾病瘫痪的人。普通老年人往往也有严 重的残疾和浓浓的孤独感,这项研究也会为他们带来广泛的好 处。 还有其他一些并不那么明显的成果。人工智能继续迅猛发 展,我们人类需要进行试验,学会完美利用它的方法,把它的用 处发挥到最大,来增强我们自己的智慧,或者更好地帮助痴呆患 者。否则,我们这一物种就面临着落后的风险。 我要试验的高科技生命支持系统都是基于计算机的,这对所 有可能的衍生结果都十分有利。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一套现在 价值十万英镑的昂贵设备,十年后只需三千英镑左右。 这样,大多数人都买得起,以获得其中的衍生价值。而且至 少在我看来,正是这个闪闪发光的奖励让我不仅可以忍受前往虚 空的旅行,还觉得这是值得的。 就其影响来看,我不会再孤独。 就其价值来看,我肯定负有一种使命感。 更重要的是,当我准备进入属于我的生命试验——那片虚空 时,一个有趣的想法不断在我的脑海中闪过:与从未被诊断为运 动神经元病的生命体验相比,患病后的我借助于全天候的高科技监控系统和支持系统会活得更久,获得了更多能力,这不是很有 趣吗?

《彼得2.0》读后感(五):不经历苦难,你永远不知道人类有多顽强

文/舒念

你知道“人类赛博格”吗?不是《生化危机》,不是《终结者》,也不是《西部世界》,不是这些关于未来世界的呃预言式作品,而是我们生活中的现实,一个人将自己的血肉之躯改造成搭载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类赛博格,那就是《彼得2.0》。

彼得的故事开始于他在40岁退休之后的旅程中,他和自己的丈夫弗朗西斯某天觉得剩余的人生可以用在陪伴彼此,而非工作挣钱上,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了全球的旅程,如果不是突然出现的运动神经元疾病,这两个人大概会成为你在路边随处可见的那种爱侣,在世界各个角落留下自己的身影,然而,这种疾病迅速摧毁了彼得的身体,在可见的未来中,他将丧失自己对身体的控制,逐渐瘫痪,直至死亡。

这样的人生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一场悲剧,但彼得并没有轻言放弃,他拥有帝国理工的本硕博学位,他本人也是一位机器人科学家,所以他第一时间想到,如果我的肌肉和运动神经不足以支撑我的生活,那么就让机器来代替我运动,以及完成生命最基本的运动需求。对于彼得而言,这就是运动神经元症患者的“茁壮生长的权利”。

确实,我们虽然会对身边的病人或是残疾人怀抱同情,但是当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熟悉的人身上时,我们常常会难以接受,甚至避之不及,彼得的朋友也呈现出两种极端,一种会觉得难以面对他和他的疾病,另一种则选择陪伴他一起创造“反抗者联盟”。这条路注定充满了坎坷,但彼得和弗朗西斯在彼此的支撑下坚持下来,并真正地用知识武装了自己,给自己更多更长久的生活的机会。

这就是彼得要做的事,让人工智能与人结合在一起,真正让人工智能为人所用,因为“在英国乃至全世界,有很多和他一样的患者正因为人们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态度而走向死亡。并非因为没有维持生命的手段,而是因为他们被允许死亡,或者被告知死亡。”无数人放弃或者被放弃了,但是彼得从来没有屈从于命运,即使“三重造口术”、“语音合成”或是“机械臂”项目,这些都是人类未来的全新可能。

面对运动神经元疾病,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再是绝望,不再是告别,甚至没有平心静气的接受或是享受生活,彼得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即使知道可能是浪费时间,但是人总要为自己的生命做出坚决的改变。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许会觉得彼得的故事是由金钱打造的,但是读到最后也许我们会相信,这是每个可能身患这样疾病的人的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