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稀有地球》读后感100字

《稀有地球》是一本由[美]彼得·沃德(Peter D. Ward) / [美]唐纳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稀有地球》读后感(一):复杂生命需要读一些复杂文学

作为一个许久没接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的文科生,本来以为读这本书会比较困难,但是实际上,这本书比想象中的好读,它并没有太多难以理解的表述,即使没有研究过宇宙生命起源,不了解银河系太阳系,也完全可以读的下去,可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作者非常清楚地阐述了他们的假设,即宇宙中的复杂生命可能不是很常见。这本书根据天体学(是叫这个吗)的最新思想提出了一个论点,即在宇宙中出现简单的生命可能并不罕见,因为地球形成后,简单生命只需6亿年。然而,复杂生命似乎不太可能发生。作者在书中以地球作为例子,详细探讨了复杂生命出现和维持所需的条件。

本书既迷人又易于阅读,它提到了星系、地球的形成、细胞、板块构造等专业内容,但丝毫不会让你觉得枯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读物。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开启了一段令人目眩神迷的旅程,可以了解到复杂生命在地球上进化的所有主要因素,理解为什么复杂生命在宇宙中很罕见。

《稀有地球》读后感(二):如何复刻一枚地球

读完这本书以后发现,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程复杂,又充满了巧合与不确定性。

虽然谈到了许多目前时代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但考虑到本书第一版的发行时间是2000年,这些理论在当时一点显得神秘又新奇。

书名就告诉了我们,地球作为宇宙资源的稀缺性;之后利用十几个章节的内容分别从空见、时间和物质层面对这一“稀有”假说进行论证。阅读过程几乎是把历年来的相关天文、地理理论串联一遍。达成“稀有地球”需要满足的要素有:到恒星的合适距离,合适的恒星质量,稳定的行星轨道,合适的行星质量,一颗合适的邻近行星(帮助清除路过的彗星和小行星),一颗作为“生命之源”的火星小行星,行星上的版块构造运动,适合体积的大洋,距离合适的卫星,星球合适的倾角以保证季节变化不过于剧烈,几乎没有大撞击,足够生命所需的合适的碳含量,维持生物合适温度、成分和压强的大气性质,复杂的生物演化途径……这些详细的猜想与论证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这种性质的科普读物,感觉并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快乐。我想起童年时候喜欢看探索宇宙的科幻作品,总是会拿着老式的手电筒照向夜空,希望得到某种回应,读这本书的过程,就非常像手电筒光发射出去的那个时刻。

《稀有地球》读后感(三):老生常谈的理论

本书算是梳理了稀有地球假说的理论,前几章都细致地讨论了地球如何形成生命体的进程。作为假设稀有地球的依据,作者通过基础事实来推断该理论。

例如:地球环境从微生物生命开始存在,后期的复杂生命只出现在地球。这一局限性只限制在地球上的有效生命,当然这种“生命体”也仅仅是存在于人类的已知范围。这一前提仅仅是其他星球并不存在类似地球生命的机体或者人类没有探寻到的“生命”——而这也恰恰是致命地局限性。

当然,如果把本身作为一个讲述地球形成生命体过程的书,还是非常不错的。大爆炸产生的物质让地球成为地球,也是地球存在生命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正是从海洋上岸的生物提供了稀有地球假说的重要观点,从早期的无生命宇宙到适合动物和微生物的宜居带,都证明了地球适合生命存在的特点。这是也目前已知的任何星球都不存在的重要现象,也就是说——只有地球适合人类栖息、生存。

当人类试图寻找其他智慧生命或者高级存在无果时候,人类就注定禁锢在已知范围内。“稀有地球”的前提仅仅是作为拥有“生命”的前提条件,该论述就已经把人类等生命当做“稀有”而对待,本身就已经是画地为牢。宇宙过于广袤,谁能保证人类存在的时间恰恰不是其他星球正在孕育其他高等生命的前迹呢?

《稀有地球》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稀有地球,人类为何是宇宙的奇迹?

当你仰望星空,面对数万繁星,你会想到什么?

中国古人想象出月亮上的嫦娥,古希腊人想象出宇宙诸神,科幻小说家们想象出拥有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故事让我们相信,宇宙中存在着高等生物,宜居的星球也遍布全宇宙。

但事实果然如此吗?

美国天文学家彼得·D·德沃和唐纳德·布朗利对这个看法产生质疑,并写成此书。

这本《稀有地球》以清晰的逻辑结构,一步步为我们介绍了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以及地球上的宜居条件的巧合性。内容涉及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却论述清晰、语言流畅,是一部轻松好读的科普读物。

不论哪个专业,科学研究到最深处,总有一番宿命感的浪漫。

这本书也是如此。在漫长的宇宙进程中,地球和人类的诞生近乎奇迹,一切的低概率事件阴差阳错地构成了人类的文明。这个事实既令人激动,又让我有些伤感。

在这广阔的宇宙中,地球和人类竟如此孤独。

遗憾的是,本书成书于2000年左右,本书采用的论据已有些过时。20年之后,随着物理理论的进步和宇宙天象的更新,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又丰富许多,期望读到作者更新的作品。

《稀有地球》读后感(五):没有另一颗星球像地球 也没有人与你相同

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星球——稀有的,从书名就可得知结论,但是我还是翻开了这本书并阅读下去。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宇宙怀有好奇,对地外文明的想象和探索也从未终止。我的好奇也像所有人类一样,小学的时候订阅了《探索与发现》,去图书馆也喜欢看外星人的书,无论他是小说还是所谓纪实文学,对伸手不可触的星辰的幻想从未停止。《稀有地球》里对这段探索也有概括,1974年,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提出,仅在银河系,便存在100万个由智慧生命创造的文明。这个观点充分满足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这些尚未被确切佐证的的“太空友邻”的期待,层出不穷的天文幻想出现在电影里,我们从《超时空接触》到《银河护卫队》,从《月色撩人》到《木星上行》,我们让地球之外发生了一切地球上常发生的事情,和地球上未曾发生的事情,我们想为地球找构造一个朋友圈,好证明自己不孤独,就好像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寻找爱,来证明自己不孤独。

然而生而为人,我们就是独孤的,地球,作为这样一颗独特的星球,也是一样,这本书第一次勇敢的承认了这一点。

书中第三章说到”现在我们身体里的每个原子,在我们的太阳形成之前曾位于好几颗恒星的内部,而在地球形成之后,他们有可能曾是数以万计不同生物的一部分,像是一场宇宙性的轮回转世,在根本上是永恒的。“

我们是所有巧合结合成的必然,想到这里,这种独一无二的宿命感,带来的浪漫,又战胜了孤独,每一次陨石的撞击,物种的兴衰,海浪的起伏,都有可能影响到你成为现在的你,就好像地球,离太阳近一点,里木星远一点,形状更加椭圆一些都没有办法成为这样一颗完美的星球。

没有任何一颗星球像地球,也没有任何个人与你相同,我们都是孤独的,孤独,但是独一无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