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行走的村庄》读后感100字

《行走的村庄》读后感100字

《行走的村庄》是一本由杨宏国著作,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184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0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走的村庄》读后感(一):读后有感

拿到《行走的村庄》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闲暇的午后,随意翻阅了几篇章节,才感觉这本书的默默情韵,于是专门利用每天傍晚的时间细细品读,情到深处还默默的流过两次眼泪,跟杨政委的接触都是在工作上,但通过书籍对他的认识更加的深邃和丰满,更能理解一名消防人的家国情怀,让自己收获良多,感悟满满。

第一个感悟:故乡之情

我们绝大部分的消防人都是异地工作,当兵之初都是十几岁就背上行囊离开故土,鲤鱼跳农门是每一个离乡人的梦想,但离乡越久越是思乡心切,她可能是老家二伯母做的菜肴香,也可能是微风吹过响起在耳边的松林声,还可能是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欢声笑语的日常。

自己的骨子里也有浓厚的乡土之情,工作14年除去北方求学的时候,基本上每年清明都要回乡祭祖,春节因为值班原因可能会存在不回家过年的情况,但基本上清明都要归乡,这已经是自己的一种执拗,为山里祖先祭奠,除一下坟头的杂草,烧去一些纸钱,说一些深藏在心里的话语,表达一些对先祖的纪念。只是最近几年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搬到县城居住,清明的上午还能随处遇到老乡打招呼,中午的时候就已经人烟寥寥,田间的杂草已经差不多有一个人高,原先宽阔的道路现在只能允许一人行走,故乡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慢慢的走向沉寂。

第二个感悟:事业之感

每一名消防人的事业之路都是不平顺的,异地就职是最平常的现状,其中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一纸调令就只能收拾行囊匆匆上任,面对新的环境和新挑战,我们只能深耕,为官一任就要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就要有一定的成长和收获,发现并解决一定的问题,造福一方。

自己在机关和基层都工作过,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心境,只有静心观察和感悟,不为当下找借口,做好当前,用双脚丈量个人的事业之路,感悟路上的风雨彩虹,长实自身的筋骨血肉,自强勇毅,奋楫笃行。

这一路感谢所有相熟相知相遇的人。

第三个感悟:人生之路

人生之路不到最后盖棺定论,谁也无法断定他的好坏,而行走在路上的我们只能坚守自己的初心,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在世间好好体悟。要有信念,有品德,有自信,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知足,习而知不足。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通过自制管理好时间和管控好个人行为。坚守道德底线,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平凡的人生,一定要有趣。不要因陷入在繁杂的事务中,而昏昏沉沉,一定要有些兴趣爱好,用来陶冶情操;要有一些孤独,来感悟亲情友情;要有一些困难磨砺,来体悟人生;种种经历让我们成长为健全的自己。

读这本书,更多的有一种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和鼓励之感,里面深藏着作者的情怀,人生海海,我们每一名消防人都要走出自己的使命担当。

《行走的村庄》读后感(二):深情的凝视——读散文集《行走的村庄》

作者:敬 笃

我与杨宏国素未谋面,只是在微信上有只言片语的聊天,但从他这本新近出版的散文集《行走的村庄》中,却可以窥见一个作者对文学的崇敬,对文字的热爱。杨宏国有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社会身份——基层消防救援指挥员。众所周知,消防员多具备胆大、心细、有责任心等优秀品质,他们是国家消防安全的守护者。当然,我们不能单凭一个人的职业来判断其内心世界,但我们却可以从这份职业中看出他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他对基层世界的省察方式,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文字将和这份特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或许正是这种来自基层的经验,让杨宏国的散文多了一些乡土气息。他在第一辑中单就以村庄为题目的文章就多达五篇,由此可见他对乡村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愫。杨宏国凝视大地,回归“漆园里”,以“出走者”的身份,回望故乡,将自己的那份牵挂,深深地融入骨血之中。“时光流淌,村庄的历史,就是一群东跑西颠的‘蚂蚁’,苦苦奋斗,努力活成了让人尊重的样子。”(《行走的村庄》)“在叔辈兄辈的带动下,走出村庄谋生的人越来越多,儿孙辈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村庄犹如一汪清澈的溪水向前急促地流淌。”(《点亮村庄》)从本质上把握了村庄之于村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道出了无尽的辛酸与苦楚。或许,每一个村庄的“出走者”都怀揣着一种被别人尊重的梦想,都想活出个样来给世人看。今日的我们处在一个被围困的社会,无论是生存的围困,还是精神的围困,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在生活面前,必须学会突围。在杨宏国看来,自己突围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以文字为武器,积极、勇敢地应对一切困厄与焦虑。“焦虑的白岩寨,你又在等待谁?在未来的时光里,无论是拨云见日,还是雪藏深山,都是我最喜欢的模样。”(《白岩寨的焦虑》)则可以看到,作为“旁观者”的杨宏国,以深情凝视的姿态,尝试着为故乡的一些意象开掘出更丰富的诗蕴。

第二辑,则写了乡村的人和事,但基本上并没有脱离乡土叙事的范畴。无论是“当年的万元户”还是“漆匠哥哥”都饱含着作者对于这些人、事的款款深情,他没有刻意地去抒情,而是抓住人、事的品质,描绘了好一幅“时代乡村精神图”。他写道:“当年的万元户,一直是村里的殷实户。尤其是精神层面。”(《当年的万元户》)“但愿,那些美好的记忆作为物质符号,能够永远留在那个村庄,那片土地。”(《圆木匠,方木匠》)“父亲的日子,卑微、普通,几乎没有悸动心弦的情节和波澜,但他平实,让我感动。”(《父亲的日子》)“在卑微的大家庭里,二哥是睿智的,也是勤劳的,他站在尘埃里,为自己立了一个标杆,让我们无限靠近。”(《漆匠哥哥》)杨宏国笔下的人物,都很平凡,但平凡之中都透着一股子“精气神”。他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以最简洁、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到他所设置的场域之中,与他一起感受这些人物的“精气神”。

第三辑,既有人生百态,又有读书、观影的感悟,整个内容相对芜杂一些,但整体上也是有着比较清晰的一条脉络,即生活在时间的淘洗之下,总会让我们开悟。“生活中,每一个不起眼的过往,都是构成历史的一个元素。走过的每一步,抹不掉,删不去,都留在那里。”(《身边事,身边史》)“以步为尺,丈量人生,不要放慢匆匆的脚步。”(《脚步为尺》)“人生三味,泥腥味、汗渍味、烟火味。用一生去品尝。”(《人生三味》)“每一个坚持发‘晨圈’的人,其实都是一个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为别人点灯。”(《晨圈如晖》)从以上文章中,可以看到杨宏国的散文,精炼、自然,且富有一定的哲思。他并不是单纯地通过文章来讲述大道理,而是将自己所悟融汇于人物、故事的情境之中,做到了情与理的交融。

第四辑,讲述了自己与儿女的相处之道以及自己的教育方式。文字平实,但饱含着浓浓父爱。“因此希望你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有一项持之以恒的爱好,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有一个恬静淡雅的心境。”(《平凡的人生,一定要有趣》)“为二娃拔牙,也拔痛了我的软肋。不知二娃下一颗松动的乳牙,有没有自己动手的勇气。”(《拔牙趣事》)父亲表达自己爱的方式,多半是沉默的。或许,有许多话,作为父亲的杨宏国无法当面表达,于是选择了一种当下已“过时”的书信方式,来给自己的儿女人生定位、打气,处处彰显着作为父亲的责任和细腻。面对儿女的各种各样的心态变化、成长的烦恼等等,作为作家的杨宏国选择了以文字来浇筑自己的关爱,作为父亲的杨宏国则更多的是投之以满满的牵挂。

读完全书,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杨宏国抒情的内隐性,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他对生活细节的拿捏,恰当自如,且能够很好地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其中,做到了无痕迹、自然而然。生活处处有诗意,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捕捉诗意,这就需要作家有一双善于发现事物的眼睛,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或事物,才会有异于他者的新发现。我相信杨宏国做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的这本《行走的村庄》便应运而生了。虽然杨宏国的散文还不是那么完美,但他文字中蕴涵的真、善、美的价值,足以打动我们每一位读者。(来源中国社会报)

《行走的村庄》读后感(三):村庄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杨宏国散文集《行走的村庄》之解析

村庄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杨宏国散文集《行走的村庄》之解析

文/王克楠

人与人之间缘份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具有无限延伸性,笔者记得五年前,通过耿立先生认识了雷州半岛的孙善文,孙善文在今年又介绍我认识了湖北恩施的杨宏国。作为文人之间的相识相知,最简捷的渠道便是阅读他写的作品,尤其是非虚构类的散文,人的情怀处世,情感走向,甚至举手抬足,宛若历历在目焉。

经过仔细阅读,杨宏国这部散文集《行走的村庄》写的大部分是村庄里发生的事,作者努力抒写村庄的仪式感、村庄的味蕾以及村庄的眼睛。对于农耕劳动的堡垒村庄,当代中国5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有过村庄的记忆,即使城市的青年,当年也通过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深入到某一个村庄。笔者就经历过与村民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于农耕劳动美由不熟悉到熟悉,由外观看热闹到深入村庄内部血肉相融,融化进一个村庄的呼吸和心跳。杨宏国本身就是乡下人,他出生在恩施市漆园里这个小山村,山村的植物、房屋、人情世故都在他的心灵印下了深深的烙痕,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为人处世和从事职业的工作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农耕文明支撑了中国的城市文明,农耕文明是汪洋大海,城市文明仅仅是大海当中的岛屿。

农耕文明的底色决定了作者的情感深度。爱,是生命的正能量,是人类文明的瑰丽花朵。杨宏国这部散文集“宣扬”的是博爱,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故土之爱,其基调是写人的情感。作者在文集中抒发了对故乡的感情,对亲人的感情,对朋友的感情……花朵是需要土壤的,健康的土壤滋养了健康的花朵(反之亦然)。这部散文集不遗笔墨地抒发了对父亲、母亲、哥哥、姑姑(孃孃)等亲人深深情感。可是,这些亲人当年面对的生活环境是无比艰苦的,在生活中是举步维艰。换句话说,他们头顶着贫困的大山去挣扎着活命,心怀希望却忍受着困苦。作者的父亲的肩膀扛起了所有的日子,母亲无微不至照顾自己六个儿女,姑姑(孃孃)对作者更有血溶于水的亲情,还有漆匠二哥,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污染性很强的割漆和熬制油漆劳作……但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抹杀爱,反而生成了爱的凝聚剂,亲人和村里乡亲们抱团取暖,抵抗风雨,奏响壮丽的贫困乡村向上的进行曲。

作者在散文中饶有兴致地挖掘出乡村的“工匠文化”。在原生态的湖北乡村,有许多能工巧匠从事乡村各个行业,並且分工细密:有木匠、漆匠、石匠、劁猪匠,甚至连“人民教师”这个行业也被称作教书匠。农村匠人的基本特点就是认真,无论做什么行业,即全身心地去做,不怕付出全部心血乃至生命。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出大师,无论是木匠、漆匠,还是石匠、砖瓦匠人,把某一活计做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需要付出心血。作者的大叔当了26年的民办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在田里劳作,非常辛苦。但是这位大叔,“教书认真又严厉,每节课,都认真准备讲义,一丝一毫都不含糊。”正是因为有使命感,大叔才对妻子说“只要让我教书,不给工资我都要去。”不禁令人动容。

优秀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为读者打开一扇认知世界的窗口。中国的乡村都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而杨宏国就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农耕文明的窗口,这个窗口便是——漆园里,一个独特的乡村地标。那么地标有什么呢,当然有一双眼睛,一双认知世界的眼睛。世界很大,但简单地说只有两个,一个是善的世界,一个是恶的世界。作者当然向我们打开了善的世界。作者以善良的眼睛看着山乡的老屋,宽宽窄窄的路,热闹的集市,看到山上的可食之植物和粗砺的山石。当然,更看到了人,其中包括顺利的人和受委屈的人。作者的亲戚幺嘎嘎是在乡村受尽了委屈的农民,受委屈的原因当然是他的地主出身(系原罪),这位幺嘎嘎的父辈是一个老秀才,省吃俭用购买田地,积累了不大不小的家产,土改时被划为地主,就成了一种原罪,其罪须由幺嘎嘎来偿还。幺嗄嗄其困苦的生活状况:“崖边三根木棍,支个狗爪棚,就是寄生的房子。三块石头支个锅,就是裹腹的家什。东乞西讨,东借西挪,延续卑微的生命。”然而,1978年后,这位幺嗄嗄却以微笑的态度对待曾经的过去的“苦难”,一切向前看,他依然热心地在村庄帮人写对联,写碑文,写家书,在乡村治理这块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位幺嗄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正是农耕文明结出的正果。

由于农耕文明打开的这双眼睛是善的,又因善而生出博大的亲情。作者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虽然自己生活拮据,也尽自己的力气去帮助其他人。父亲除了种地之外,他还是一位靠“背力”谋生的男人,“生活的磨砺,锻造了父亲一身真功夫,成为村里肩挑背驮的一把好手,背挑二三百斤不在话下。”作者的母亲一生勤劳,抚育了六个子女,但在晚年不幸中风,“母亲已不能言语,但思维十分清晰……母亲的用意无非是吩咐父亲去拿些腊肉、黄豆、大蒜,让我们带回家去。”这是作者在《母爱无声》所表述的,尤其对自己因为工作忙碌,而回家太少痛心地进行了自责,“太多的借口,汇集成浩瀚的海,我就是那艘海上漂浮远航的渔船。”杨宏国这双慈爱的眼,又由传给他的女儿。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用书信体散文的形式写给女儿与女儿谈心,是在女儿的不同的成长阶段写的,当女儿即将进入初中的时候,他告诉女儿“坚强是副良药”;当女儿初中毕业时,他告诉女儿,“平凡的人生,一定要有趣”;当女儿进入高中阶段后,他又告诉女儿自己的忧虑,怕女儿丢掉了情怀,也务实地告诉女儿“怕你不会拒绝”。当女儿高中即将毕业即将迎接高考,他写信为女儿卸掉思想包袱,“只要尽心就是人生的赢家。”当女儿高考结束,选择高考志愿的时候,杨宏国衷心祝福女儿“愿你遇见欢喜的自己”, 杨宏国的每封信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对女儿谆谆教导,而且身教重于言教,让女儿听得见,看得到,找准奋斗的方向,于是,大写的父爱跃然纸上,

散文集《行走的村庄》是一部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没有喧哗,没有煽情,更没有人为地拔高生活,写的都是曾经主动或被动的生活际遇,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村日常生活。尽管这些生活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漆园里这个村庄还在,村庄就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读者从可以毫不费力从村庄回忆曾经的生活,抚摸曾经的幸福和伤痛,从而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和作者对世界五味杂尘的情感。笔者在与书名同名的单篇散文中,读到作者以抒情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也抒发了村庄的植物动态,抒发乡邻们对于村庄的感觉,其中重点是通过剃摘迎春树花蕾这项活计,写出了父辈在贫困日子里的挣扎感。父辈用剃摘下来干花蕾换来的零钞,“是换救命的苞谷,是换下种的化肥,还是做孩子的学费?这是一个深奥的生活算数题。”村庄的贫困,由此可见一斑。

《行走的村庄》这部散文集的叙事部分大部分是写人物的,即使是写物象的篇什,也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人物散文非常难写,需要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人物精神画像,杨宏国就有这样的写作实力。杨宏国笔下写的是乡村人物群像:有乡村万元户,有教书匠,有油漆匠,更有他的挚爱的亲人们。散文《当年万元户》就写出了一个生活富裕了以后,并不忘回报乡村的典型人物,这与许多人一旦富裕就马上变脸,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位万元户是作者家族内的叔叔,这位名叫幺幺的万元户是这样勤劳致富的,“在完成好兽医站分配的劁猪任务外,还喂十几头猪,种几十亩药材和十几亩庄稼。”这位本家叔叔富裕以后,对村庄里的乡亲这家帮一点儿,那家拉一把,包括作者本人上大学需要积攒学费,本家叔叔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作者之所以写幺幺这个人物,寄托了他的美好的社会理想,既是每个人都有爱心,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用爱心支撑起生活的主旋律。

笔者发现杨宏国写散文,基本遵从中国传统散文的写作格局,讲究篇幅短、意味长,讲究主题凝聚不分散。比如他在散文集的第三辑,这一辑隶属于“感悟”类散文,写得都比较精短,基本上都不超过两千字,其写作特点大部分是开门见山,直抒己见,並不拐弯抹角,同时,他讲究做好文章开头,第一段和第二段开头简练,代入性强,从不拖泥带水。他的散文题目也做到了言简意赅,能起到鲜明地点题作用。散文短,也能承担深刻的思想,这对当代许多作家写散文,动不动就写上万字、或者几万字,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杨宏国的散文集基本上是叙事的,偶尔也发些议论,这些议论性的小品文汇集在这部散文集的第三辑。在第三辑中,作者无论是写人写事,都采取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有的则是借助于他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借助安丽芳的《施南往事》展开自己的人生思考: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但态度至关重要,对于曾经的苦难是积极消化,还是消极抱怨,作者倾向于不抱怨,这就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溶解怨气,使得读者受到启发。作者有不少篇章涉及到饮食文化,比如《安心暖胃热干面》,对武汉的热干面不仅描写了其丰盈的味蕾感觉,重要的是升华了武汉热干面的品质,“是唯一不带肉腥的素面,可见不施粉黛、素颜出世的朴素和清新,往往最能波动我的心弦。”生活有得有失,作者由于小时候极度的物质生活贫苦,造成了若干味蕾上的缺憾,所以他在多篇散文中写到了吃,写人的味蕾。除了在叙述类散文中写吃饭带来的欢乐,还专门在散文《人生三味》写到了味蕾这个话题,可是,人生是什么味道呢,“是酸甜苦辣麻与咸甘淡辛辣的满汉全席,还是鲜美敦厚油腻与清香甘甜香辣的大杂烩?”这一切当然由舌尖儿去体味。但是,对于人生的感受不能依靠舌尖,而是依靠整个身心,即是作者表述的人生三味:泥腥味、汗渍味、烟火味,也就是说,需要用一生去品尝。

杨宏国选《行走的村庄》作书名,应该也有其匠心,即人在城市,不忘乡村,人居喧闹之中,不忘安静,因此把乡村当做自己成长的根。杨宏国从事消防救险工作,在一个地方指挥一支消防救援队伍,可以说,确实为当地的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当地的经济保驾护航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做好工作,甚至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但他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成绩,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身在其位,必谋其政。杨宏国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文心盈然,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感悟,虽然文章不长,也发表在各种刊物上,而且有的作品还获了奖,再此,笔者祝福他越写越好。

2023年11月26日于西山书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