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原乡人书系·村庄令》读后感100字

《原乡人书系·村庄令》读后感100字

《原乡人书系·村庄令》是一本由魏振强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乡人书系·村庄令》读后感(一):推荐一本好书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在安徽一座小村庄生活的种种经历,道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恩,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感人的故事,给了我温暖和慰藉,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冲击,希望它能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愿我们都能心存感恩,勇敢善良,愿我们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坚强依然热爱,依然心中有爱!

《原乡人书系·村庄令》读后感(二):村庄令

没有读过全书,但从微信朋友圈里,以及其他人的转发中零零碎碎的读过这本书的一些片段,不由得让我回想起自己儿时的点点滴滴。可能这本书对六、七十年代农村出身的读书人来说,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作者描述的农村生活很朴素,但又让人觉得很亲切,感觉就像发生在身边。按照现在的说法,作者差不多也算是一个留守儿童了,我想他们或许也能在书中感受到那些日日夜夜无尽的期待!

《原乡人书系·村庄令》读后感(三):一个农家子弟的窘境与坚守

蒙好友魏君赠阅尊父魏振强同志新撰散文集《村庄令》,文风朴实,情感真挚,透过作者的早年经历, 60-90年代安徽巢湖乡村的种种风物人情跃然纸上,读毕颇长见识。

农村一向是沉默的,农村众多的皖省尤其缺乏存在感。早些年京城人对安徽人的印象大抵是“穷”、“农村的”,如再详问,便是“专出小保姆”,直至前几年安徽水患,网上种种刻板印象仍很普遍,幸而哔哩哔哩网站上有饱学热心之人专出科普视频,总算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皖人的隐忍无奈。

与我国不少省份一样,安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抛开其多元的地域文化生态不谈,只论作者最为熟悉的皖江一带,明清即是文教昌盛之所、商贾云集之乡,仅举建德(今东至)周家,自清末周馥组织淮军起,几代人才辈出,第二代有实业家周学熙,清末开风气之先创立京师自来水厂,今东直门外香河园的自来水博物馆立有半身纪念雕像,第三代有清华史学大家周一良。惜近代以来,天灾人祸不断,鱼米富庶不在,又受中央政策重重掣肘,发展受困,民生日益困窘,只好背井离乡寻求出路,家政服务便成了广大妇女为数不多的外出务工选择之一,无为保姆甚至一跃成为地方支柱产业。90年代初一位无为保姆来京照顾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孙女,汪老遂将她写入《小芳》一文,对她的勤劳乐观和命途多舛抱以深深的同情与惋惜。受《小芳》影响,央视纪录片导演、灵璧人陈晓卿(多年后因《舌尖上的中国》声名鹊起)受该文和本身在火车上遇到的“小芳”们启发,追踪拍摄数个在京无为保姆,辑为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作为这段历史的一面镜子,《村庄令》中的巢湖风光无疑是秀丽的,但田园牧歌对乡民纯粹是奢侈品,艰辛的劳作、如影随形的饥饿、繁杂头疼的人际关系、贫乏的精神世界、对未来的迷茫才是作者这种农家子弟的生活主旋律。作者本人刻苦复读两年,终于考入大学,成为吃商品粮的教师,但他人生旅途上遇到的人却大半摆脱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他们性格各异,有人主动,有人被动,有人勤勤恳恳,有人浑浑噩噩,但无一例外地为大时代所裹挟,一生辛劳,最终化为一抔黄土,作者倾注最多笔墨、表达情感最为深沉的外婆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人生境遇的分野与时代进程的诡谲交织往复,实在令人唏嘘。

《村庄令》继承了散文流派中质朴清新的一脉,远有沈从文、汪曾祺、史铁生、阿城诸大家,近有刘亮程、何伟、梁鸿、黄灯、易小荷等后起之秀。近乎白描的笔触下,雪泥鸿爪中萦绕几缕愁绪,又蕴含着深沉浑厚的力量,一则为矛盾纠结的乡愁,“近乡情更怯”的彷徨与对逝去岁月的惆怅交织一处;二则为民生多艰之忧,对于各种死亡(从沦为饿殍到私造鞭炮被炸死)的轻描淡写“于无声处听惊雷”,尤为震撼,仅仅平静地梳理出各色人等的坎坷经历,不必长歌当哭,便早已道尽民间几多心酸了。

当今信息极大丰富,我们的视野却愈发狭窄,魏振强同志的笔不虚美,不掩恶,本应是文字工作者的天职,但在如今世道,这种乡土本色便显得尤为可贵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