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中英文对照学习版)的读后感大全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中英文对照学习版)的读后感大全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中英文对照学习版)》是一本由[美]尼尔·布朗(Neil Browne) / 斯图尔特·基利(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0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中英文对照学习版)》读后感(一):贴近生活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整本书的内容围绕着批判思维如何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讲述。从一开始接触一个观点或结论开始,到如何分析其的论题、结论,开始质疑的过程,如何寻找隐含的原因,如何验证证据的效力,是否有其他替代的原因,数据是否有欺骗性,有哪些因素干扰批判性思维。每章内容有学习目标,具体的论述内容,相关的注意点,以及三篇用来练习批判观点的素材。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书中内容通俗易懂,讲的不是深奥的理论,素材都取自于美国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研究、报道等。英文部分对于阅读和写作都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写议论文,能很好地学习、练习地道的英文表达。无论是学生或是成人都能从书中获益。

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的反驳,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要有充分的理由、依据论据来支持观点的,得出不同的结论,才形成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也需要多多练习,形成习惯。我们国内教育强调标准答案,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而批判性思维强调灰度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不追求唯一的答案,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批判性思维不是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而是追求从更加客观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来塑造、改造个人的三观。

这是一本阅读起来感觉很轻松的书。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怎么在日常繁杂的信息里分辨真假,挖掘隐含、省略内容、形成观点。本书教大家如何不人云亦云、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个人认识世界、培养好思考习惯都很有帮助。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中英文对照学习版)》读后感(二):淘金式思维养成

朋友说,在国外教育中,批判性思维是重要的一门课程,但国内大学好似较少开设这类课程。此书改变了我一些固有的习惯,比如说轻易接受外界的观点,抑或是排斥别人,坚守自己的观点。也给到了一些新的启发,比如说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等。但真正的去锻炼这种思维得时常保持对事物的深度好奇心,不怕麻烦,慢思考,知行合一,去引导自己强迫自己做一些思维体操,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书中的这个最简单的问题竟然问倒了我,应该在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我都是系统1思维做的决定,不太会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是找到能够支撑的一两小点论据就去做了,甚至也不会去检验这个论据是否可靠。会冲动消费,会为不假思索造成的后果买单,活了三十年也觉得人生这样不错,何必思前想后太累。(说到这,不知道是否已经偏离文章的批判性思考,而变成了怠于思考。)但总之,回首过去,可能由于缺少思考所以很多事情就像燕过不留痕一样,读过的书不记得,多年工作经验也很假大空,所以虽然对于凡事带有批判性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仍抱有怀疑,但既然走到了法律的门前,不得不拾起过去的懒惰,掌握这种本领和习得这种习惯,探索一下脑海里其他的未知领域。

本书方法论总结如下:

1、找出结论、论据和理由

2、给模糊不清的词语下定义

3、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4、论证中的谬误(人生攻击,使用滑坡论证,寻找完美解决方案、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诉诸可疑的权威、诉诸情感、呈现虚假两难选择、分散注意力、乱扣帽子、循环论证)

5、证据:个人经历、数据的欺骗性

6、替代原因和多种合理结论

5、省略的信息

8、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答非所问、晕轮效应、思考过快、刻板印象、一厢情愿、自我中心)

其中第三点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让我意识到每个人论述中都有隐藏的价值观,而去挖掘这个价值观的成因更是了解自我之所在。第四点谬误适合用于辩论赛和日常交谈中,发现和警惕对方的言辞漏洞。第八点思维障碍要时常提醒自己,是不是陷入这种思维陷阱里,及时抽离更正确全面的看待自己的观点。以上几点常用常新。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中英文对照学习版)》读后感(三):你的人生你做主

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充斥着各种观点,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正在被某些信息牵着鼻子走。我们都想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不愿承认大多时候被别人思维左右的事实。

如何做自己的主,反抗并不是主要的,首先要识别出那些正在试图说服改变你的决策的信息和观念。《学会提问》旨在让人掌握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进而做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抉择。

书中穿插大量的生活实例,一步步带领读者分析隐藏其中的信息。本书提出几大步骤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每一段文字的呈现,不可能只是干巴巴的论点和结论,必然会穿插大量的修饰语句、理由等等,甚至有些内容议题并不明确,模棱两可的语言形式让人听着似乎并不抵触,在不知不觉中就接纳了对方设定的结论。

在进行批判思维前,首先要做的是明确一段文字要表达的论题和结论是什么,至少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再由此退出其论题。

2、理由是什么?

要想他人能够接纳自己的观点,一定有其支撑的理由,所以对理由的分析自然是第二步的关键,看看是以某些典型事例还是哪些经验等来作为其依据的。这些理由的背后表达的是什么事情,是否可靠。

3、有些词语需要再明确下意思

比如睡觉有益健康,如果放在不同的概念里,这句话可能就存在误区,需要进一步澄清多久到睡眠时间,或者怎么的睡眠才算有益,如果仅此一句话,则模糊了一些有益的界限,会造成误导。而很多广告和宣传的语句中就是借助这样一个大家一看有益,就会自然而然默认为一般的睡眠,并没有对这样不确定的信息做出更进一步的确认。

4、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有些语句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还是仅仅描述一个现象的可能后果,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最后的决定,而分清两者,会有助于思考哪些是对方想让你知道的,哪些是对方潜在的威胁和夸大等等。

5、图表数据可能存在欺骗性

有些数据看似客观,其实并不然,比如条形图通过拉长单位距离,可能会让两个本来有差距的数据显得差距并不大了。

再比如,医生告诉患者,你这个病通常来说还有10个月的期限,那么这10个月只能说多数,而还有不少活到了十年甚至更久。而不是只盯住10个月,有点状态不好可能低于10个月,所以要看事情的本质很重要。

书中关于提升思维批判性辩证性看问题的训练很多,虽然页数不多,但每一篇都值得细度精读,配上英文的同步,也是一份锻炼英文水平的不错选择。知识技能与英语同步进行,了解更多原著的内涵。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中英文对照学习版)》读后感(四):运用批判性思维

我们生活在嘈杂,混乱的世界,怎么在真假参半中找到真实呢?学会批判性思维,依靠自己的大脑,减少依赖别人,才能理性地寻找有意义的答案。以下我罗列了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批判性思维的三个维度首先是环环相扣,积极主动和在恰当的时期提出并解决这些问题。常见的思维方式包括海绵式淘金思维和淘金式思维,如同字面意思那样,很形象地解释了一些人被动学习知识就像海绵那样,不深度思考,大量的知识感到千头万绪,但是海绵就算再能吸水,也是有限度的,如同填鸭式教育,学生只会不断地死记硬背老师教的知识。虽然海绵是思维获取的知识面很广,但是学不会思考很难判断哪些知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淘金式思维则恰恰相反,主动地获取知识和不断提问,互动式参与是此思维的核心。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们到底是只是为了辩驳那些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还是为了寻找正确的思维?回想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不是如此?与你辩论不是为了探讨,只想说服你,我们一定不能做内心封闭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的人。

论证中注意什么?

不要为了让对方觉得你很权威,直接推翻原来的结论,虽然这样做很轻松。如果有个结论希望对方接受,不但要提供论证的依据,还要说明为什么你的依据能让ta相信这个结论。论证必有其目的,包括结论和理由。避免操控型论证,以一个理由出发去说服别人,例如律师为委托人辩护,切记,先有理由,后有结论。还要找到对方论证中意思不明确的词语,确定歧义。

寻找价值假设

在论证中,我们要寻找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假设,价值观假设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倾向。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倾向有助于辩论,向对方提问为什么要接受这个价值观假设,需要提供一定的理由。深入挖掘自己的价值偏好时,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注意论证中的谬误

这一点是关于论证的逻辑,寻找这些谬误以警惕对方不正确的论证,比如乱扣帽子型的,引用可疑的权威,大众的观点,强烈的感情色彩语句以及转移话题。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2、 怎样研究和使用证据?

3、 怎样发掘内在的潜因?

4、 怎样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还需深刻地理解才能掌握精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运用。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中英文对照学习版)》读后感(五):为什么要再买一本双语版本呢?常读常新的《学会提问》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东西如何更好、更深刻的思考。

通常在我们没有这类严密思考f习惯的时候,合理的问题可能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而这本书是让我们用正确的提问来追求事情本身,然后能够客观的从各个方面了解和分析,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混乱,做出正确选择。

当然这是一个痛苦的思维练习过程,按照《学会提问》这本书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去练习。

当有一天,我们已经对这套方法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自如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可以提问。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强大的逻辑处理能力是我们抽丝剥茧、无线接近真相的趁手工具。

这也是为什么我前前后读了三四遍的原因。而买英文版本是因为,英文的思维和中文的思维略有不同,隔着非母语这个工具理解没有被译者解释过的原版,本身也是一种思维锻炼。

当我们听到一个观点的时候,先不要急于认可和否定,而是从下面的问题入手进行思考:

1 作者的论题、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理由的分类。

3 对方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会因此影响他的语言表达?

4 某些词语是否有歧义?

5 数据有无欺骗性?有没有重要信息被省略?

6 从理由/证据到结论的论证过程,推理方法是否可信?

7 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是简单的“是”,还是“不是”?

另外,观点是人的表达,那么不可避免的就可能带陈述人本身的价值观假设,如何找到观点因此被影响的程度呢?

1、 查看作者的背景。

2、 想想“为什么从他自己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重要”这个问题。

3、 从相似的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的价值观假设。

4、 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上并确定对这种立场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5、 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以上两部分只是核心的思考要点,真正要吧这个思维方式化为己用的话,还是要反复读这本书,从书中用例到身边琐事,都可以细细琢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