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约瑟夫·康拉德传》读后感100字

《约瑟夫·康拉德传》读后感100字

《约瑟夫·康拉德传》是一本由(美) 杰弗里•迈耶斯(Jeffrey Meyers)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5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瑟夫·康拉德传》读后感(一):康拉德和一些不得不说的文学关系网

虽然杰弗里·迈耶斯将康拉德那句著名的“我们独活于世,正如我们独自做梦。”写在扉页,但因为他本人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约瑟夫·康拉德与同时代的诸多伟大作家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本传记的作者迈耶斯也对他们的关系一一进行了介绍。

之所以强调以康拉德为中心的文学关系网的“不得不说”性,起初是我发现因为众所周知的康拉德仇视俄国作家的原因,杰弗里·迈耶斯在书写康拉德生平时非常善于从俄国作家的角度来讲述,即使是可以说毫无可能产生交集的纳博科夫,迈耶斯也要在写作时把两人扯到一起。从镇压康拉德父亲起义的沙皇弟弟康斯坦丁,联想到纳博科夫的祖父季米特里,从而使二人产生联系,而这仅仅是因为纳博科夫的祖父是康斯坦丁的副官。阅读时这一七弯八拐的关系颇费了我一番功夫来梳理,之后禁不住大笑。除此之外,康拉德作为波兰人厌恶除屠格涅夫之外的所有俄国作家,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他的眼中钉。可是又非常好玩的是,相比康拉德本人非常崇敬的三位作者,甚至包括他继承的英国实验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以及其他两位福楼拜和屠格涅夫,在康拉德的写作当中,对他产生最大影响的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康拉德的儿子也表示陀氏是他父亲“研读得最认真的作家之一。”类似强烈的敌视和尊崇并存,唾弃却深受影响的情感,康拉德这样矛盾的特质还表现在他不喜欢同为“海洋小说家”的作者,而他本人谈不上热爱海洋,却一生都在书写海洋。这一切都呈现出康拉德挣扎的内心。

如同他的作品中悲剧性的特质,康拉德本人也是一位孤独的悲观主义者。他对妻儿等身边人的态度可以说是自私淡漠,加之幼年母亲早逝,随父亲流离,又兼之少年时期的水手经历,自己在英国的移民身份等等,他作为个体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难以解释的矛盾性。从阅读中可以看出,杰弗里·迈耶斯竭力从康拉德的各个阶段的社会关系和经历来分析其中与他这种个性的关系,试图将约瑟夫的古怪性格与他的家庭关系建立起联系,尤其是约瑟夫的父亲,波兰诗人阿波罗。迈耶斯用大篇的篇幅来剖析父亲对于他的影响,但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有些牵强。

作为传记,本书或许有着个人情感过浓,引申遐想过重等在很多专家读者眼中的不足,但作者对于约瑟夫·康拉德一生的描写丰富全面,乃至巨细靡遗,无比生动地将这位伟大的海洋小说家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对康拉德不同的作品也进行了介绍,极大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本书中引用了很多康拉德的书信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也许并不温和的康拉德,而这对于他在文学史中的形象实在毫无影响。也许他纠结矛盾,也许他阴郁悲观,但正是这些特质构成同样激烈冲突的优秀作品。

《约瑟夫·康拉德传》读后感(二):《康拉德传》:不合时宜的外来者

移民作家是英国近现代文学版图中的重要角色,而居于这一版图核心的,恐怕少不了波兰裔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这位出生于1857年的小说家,终其一生用自己并不精通的英语创作,生前饱受争议,无论是题材还是英语造诣,身后声誉日隆,甚至经受住时光的考验,被纳入经典作家之列,成为许多国家世界文学课程的常客。康拉德的写作为何会引起这种接受上的延迟现象?康拉德到底写了什么?

康拉德也许注定要成为一名作家。他的父亲是一个波兰知识分子,在波兰被俄国占领之后,长期积极从事革命和颠覆行动,最终和妻子一道被当局流放。年幼的康拉德也跟随父母流放,童年生活极度艰苦。比起母亲,父亲对康拉德的影响更为强烈,这位忧郁的知识分子脑子里不乏天真的幻想,时而可敬,时而迂腐,他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留在国内,哪怕当局竭力镇压。于是,在流亡生涯结束后选择去往马赛,意味着康拉德在思想上的正式弑父,而终其一生,康拉德都站在父亲的反面。

马赛航运业繁荣,选择成为一名船员,是摆在这个年轻外国小伙面前不多的一个就业选择。凭借自己的努力,康拉德考取了从业资格证书,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薪资不高,生活辛苦,而且更多时候都处于一种孤独状态,海上生活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加上随着蒸汽船的出现,康拉德偏爱的帆船慢慢退出舞台中央。与此同时,康拉德开始动起笔来,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付诸文字,付诸想象,营造他自己的海上世界。

最初的尝试并不成功,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在名声上。不过,康拉德很快赢得了一批出版界、文学界拥趸,包括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高尔斯华绥、《好兵》的作者福特·马多克斯·福特、科幻作家H. G. 威尔斯。随着康拉德定居英国,朋友逐渐增多,使之充分享受到友情的滋润,这些人,很多都在康拉德财务紧张时伸出援手,特别是与他合作的出版商。于是,虽然并不富足,但康拉德的文学事业仍然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早期的尝试后,康拉德终于写出了他后来的两部传世名作,《黑暗的心》《诺斯托罗莫》,让评论家无法忽视。中文世界的读者,对康拉德的印象也主要集中在这两部小说上,二者也确实为其代表作,浓缩了康拉德的写作特色:题材上专注于东西方之间的航海故事,思想上质疑西方文明、东方野蛮的二元论,直指西方宏大叙事中的迷惑性陷阱。在今天看来,这些不足为奇,但是放在欧洲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拉德显然是超前的,甚至是不合时宜地超前,这显然无助于他赢得多数读者欢心。

不过,在作家生涯的尾声,康拉德终于收获了名望和利益,然而,人类历史步入了万劫不复境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关于文明和进步的信念。这场大战的一个余波,即波兰独立,对康拉德这名“流亡者”来说自然是可喜的。可是从父亲身上“继承”的那种悲观主义让他无法振奋,世界已然土崩瓦解,然而人性、和平与秩序的建设者在何方呢?

《约瑟夫·康拉德传》读后感(三):“地球之子”康拉德

约瑟夫·康拉德于1857年12月出生在波兰,他的父亲是有名的民族主义者,对抗俄国的镇压,父亲的威严和对理想的追求,给了他最初的人生启示。

康拉德在1886年加入了英国国籍,他没有背叛故国,但很少提及波兰的往事,而他的写作视角仍然天然地受到影响。他在陆上飘离,仿佛无根的旅人,而海洋让他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一个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地球之子”。

康拉德的写作生涯开始于海上和异域的见闻,以东印度群岛和太平洋为背景的海洋小说,很快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但是,海上生活实际上往往意味着一种无聊的失败。康拉德是否如人们以为的、热爱他笔下的海洋世界呢?

这部《约瑟夫·康拉德传》的作者杰弗里•迈耶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点。迈耶斯致力于传记写作和文学、艺术、电影评论,创作了三十余部关于现代文学的作品,包括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温德姆•刘易斯、欧内斯特•海明威、罗伯特•洛威尔、D. H. 劳伦斯等人的传记。

迈耶斯说,比起亲身经历大海,康拉德更喜欢他回忆中的大海。康拉德厌恶他所获得的“海洋小说家”的名声,他热切地希望“能摆脱舰船的恶魔尾巴,摆脱对我的海洋生活的执着”。他很讨厌人们拿他跟梅尔维尔作比较,这还导致了康拉德和D. H. 劳伦斯的紧张关系,后者在其评论集《经典美国文学研究》里对麦尔维尔大加赞美,并且说麦尔维尔胜过康拉德。

超越航船上狭窄的男性世界,在更大的领域中,康拉德的作品和内心才能得到拓展,才能开辟更大的天地。

康拉德花了整整十年来思考刚果的悲剧现实,最终将之写入他最具震撼力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黑暗的心》。

迈耶斯评价《黑暗的心》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统治欧洲思想长达四百年的进步观、质疑西方文明的根基的重要之作。它展示了文明和殖民的利益冲突,描绘了白人和非洲人的灾难性碰撞,提出了从这场争斗中全身而退所需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这部《约瑟夫·康拉德传》是迄今为止引进的最全面的康拉德中译传记。作者对于康拉德的私人生活和文学生涯有翔实细致的描写,对于康拉德的所有文学作品都有独到深刻的见解,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和逸闻。

比如,康拉德最崇敬哪些作家呢?

康拉德的文学偶像是福楼拜。他仰慕福楼拜对艺术超越世俗甚至苦修般的奉献,钦佩他的技巧和出色的技艺,以及他将具体的现实和视觉印象转化成文字的能力。 福楼拜、屠格涅夫和亨利·詹姆斯,是康拉德最崇敬的三位作家。康拉德认为,只有亨利·詹姆斯才能与他相提并论,詹姆斯是康拉德唯一欣赏的同时代的英语小说家。

1924年8月3日,康拉德病逝。他的墓志铭:“劳累后的睡眠,暴风后的港口,战乱后的和平,生命后的死亡,让人备感欢欣。”康拉德站在英国文学史的一个十字路口。两种小说叙事之所以没有断层,康拉德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在他之前,是狄更斯、哈代等人所代表的19世纪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之后则是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作家的崛起。

这部传记为我们提供了解这位作家和英国文学的一个入口,文学史永远有约瑟夫·康拉德的一席之地。

《约瑟夫·康拉德传》读后感(四):小感

约瑟夫·康拉德,被誉为“英国现代八大作家之一”。他出生于波兰,是贵族绅士的儿子。作为一个男孩,他最大的梦想想必就是出海了。

从 1878 年到 1894 年,他担任海员,最终在英国商船队生涯结束时,他升至上尉军衔。因多方面原因最终成为了英国公民。杰弗里·迈耶斯在这本传记中清晰描述了康拉德在海上的职业生涯,他写道:“航海二十年,他在职业上追求多姿多彩而非从一而终。他在18艘不同的船上工作过……” 像之前的许多海员一样,康拉德喜欢寻求冒险,但这一次可谓是到了非凡的程度,这些冒险经历——为卡洛斯的事业开枪、在刚果驾驶河船、在婆罗洲与当地部落居民嬉戏等等——为他提供了一生写作所需的足够好材料。令人惊奇的是,他能够跨越从小波兰水手到大英国小说家的界限,也算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

除了这些,迈耶斯还描述了康拉德从水手到作家、从单身海员到成家写作、从无名涂鸦者到世界著名小说家的痛苦转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这里迈耶斯认为康拉德在成为一名英国散文作家上他的波兰背景很可能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迈耶斯指出,康拉德保留了波兰和法国散文风格的许多特征,这提供了一种异国情调的基础,使他的英语即使在语法正确的情况下也显得不寻常。倘如后面有机会读上一读《黑暗的心》《吉姆爷》或《诺斯特罗莫》——康拉德的三部杰作——我想可能会明白迈耶斯在这所表达的意思。但可能要读原文才行……

谈及其作品,顿时起兴,这也是觉得本书后面部分比前面好看些的原因。

从1895年到1904年,康拉德写了一些关于他还在商船队时访问过的地方的小说,并探索了诸如人类同情心的不确定性等主题。如189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这是一部以婆罗洲丛林为背景的冒险故事,以此开始了他自己的文学生涯。在世纪之交之前,他写了两部最著名和经久不衰的小说。《吉姆爷》(1900)讲述了一个被抛弃的年轻水手接受过去的懦弱行为并最终成为一个南海小国的领导人的故事。《黑暗的心》(1902)是一部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英国人深入非洲刚果的旅程,在那里他遇到了残忍而神秘的欧洲商人库尔茨,他在那里确立了自己作为当地土著统治者的地位。

《吉姆爷》《黑暗的心》包含康拉德写作的标志性元素:遥远的背景,人类性格与残酷的自然力量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以及个人主义的主题,人性暴力的一面和种族偏见。康拉德有兴趣展示“心理政治”情境,这些情境将单个人物的内心生活与更广泛的人类历史相提并论。

接下来的小说开始突显康拉德的政治意识。《诺斯特罗莫》(1904)的主题是人类最深层的需求与他的公共行为和决定之间的关系。《间谍》(1907)中对英国伦敦的描述与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它描绘了一个城市简陋的街道和破旧的生活。

康拉德的下一部小说《机缘》(1914)是对孤独和同情的研究。由于其经济上的成功和他的美国出版商的努力,他能够在余生中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他的最后一部重要小说《胜利》 (1915)进一步探讨了孤独和同情的主题。近期也看到他的“告别作”之一《阴影线:一部自白》(1917)将于明年出版,甚是期待。

当然,这一次从迈耶斯令人信服的传记中了解康拉德的生平或许比从康拉德自己的自传或他的航海回忆录来的更容易些。但到底迈耶斯生动而易读地描述了康拉德凄凉的童年、他在海上的艰苦生活、他与一个呆板的中下阶层英国女性的婚姻,以及他作为一名作家缓慢而稳定的进步,表现他的生活虽然多姿多彩,却远非迷人,估计还是迈耶斯更多的作为一个评论家的大概率拥有的一种浮夸的倾向吧。

《约瑟夫·康拉德传》读后感(五):相信我,这本书是康拉德爱好者最好的馈赠

写海洋小说,第一反应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再想想还有梅尔维尔的《白鲸》,二者都有着对于大海的征服,极强的冒险心理以及与征服自然,在他们的书中能看到希望与勇气充斥全篇,感受人与大海搏斗的力量感。

但大海也是深邃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尽的黑暗,无数航海人葬身于它的肉体之中,它也极度凶残,心情不好便掀起惊涛骇浪击碎任何一个企图战胜它的敌人。因此在英国作家康拉德的笔下又可以看到他对大海的虔敬之心,对于人类肆无忌惮自以为是的征服自然的批判。

被誉为英国现代八大作家之一的康拉德,最擅长的就是写海洋冒险小说,有“海洋小说大师”的美誉。美国评论家门肯称他为“唯一写过小说的一位艺术家”。我国作家老舍也曾给他以高度的评价,称他为“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他的创作熔传统与现代于一炉,写作手法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作品多带有悲观神秘色彩。他是从传统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影响了福克纳、海明威等众多20世纪的著名作家。对于影响如此巨大的作家,世界范围内始终没有出版一部好的传记记录这位顶尖作家的一生。

而这本《约瑟夫·康拉德传》可能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关于康拉德的传记了,也是被誉为康拉德“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传记,作者杰弗里·迈耶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到的上千封信件,并对之进行比较对照整理出康拉德的人生历程,不论是其个人生活的经历还是写作生涯的历程,作品的解读,最终汇集成此书。从成果来看,他发掘出了许多新的信息:他的波兰背景、他的自杀尝试;他还发现康拉德与美国记者简·安德森的恋情,而这位记者也对康拉德创作《金箭》产生巨大的影响;最惊奇的是迈耶斯还发现康拉德作品中的创作原型人物,如埃明帕夏是《黑暗的心》里库尔茨一个新的原型、福特的妻子是《机缘》里巴拉尔的原型。

19世纪的波兰民族动荡,四分五裂,爱国人士为了重获民族独立做出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努力,康拉德的家族也在这场民族独立战争中献出了财富、自由、生命。他的祖父是波兰军队中的一名上尉,曾组建自己的骑兵中队,两次负伤,后因其英勇被授予了一枚奖章。他的父亲阿波罗生于一个波兰爱国者之家,勤于学习的他曾进入圣彼得堡学习东方语言、文学和法律。但因为家庭爱国的原因,地产也被俄国统治者掠夺,他只得靠经营妻子家的地产谋生。谋生之余积极参与政治与文学活动。他语言天赋极高,曾翻译海涅的诗,雨果的《海上劳工》,狄更斯的《艰难时世》,他还计划写一部“伟大的波兰小说”,揭示俄国对波兰生活方方面面的腐蚀和负面影响。但这些悲观主义作品以及对波兰民族经历的种种苦难深深影响着年幼的约瑟夫·康拉德,这也就不奇怪他为什么能写出《黑暗的心》这样的作品了。

伟大的作家作品素材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最真实的生活,而一个好的传记作家肯定都是能将作者作品与真实生活的关系揭示出来,让读者欣赏。书中通过对康拉德的私人信件研究发现了康拉德对于年长他九岁玛格丽特深深的爱,生活中的“姨妈”玛格丽特是他的联络人,挚友也是红颜知己。《黑暗的心》中那段马洛绝望的求助一位女性亲属的帮助,正是为了感激玛格丽特对他的帮助,也是他熬过在刚果那段艰难岁月的心理支撑。他告诉玛格丽特“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关系我,在意我,他的心向我开放,她让我快乐”,通过这些文字的分析迈耶斯发现了马洛去见库尔茨的这段故事原型。

文中像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迈耶斯在前言中不去讨论他对康拉德的看法,只谈及他在众多信件中的发现,在阅读中也是惊喜的发现这些情节的故事,许多故事现如今读来竟是如此有趣,这便是对读者、对康拉德爱好者最大的馈赠吧。不说了,康拉德全集在向我招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