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暗的心读后感1000字

黑暗的心读后感1000字

《黑暗的心》是一本由[英]约瑟夫·康拉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的心》读后感(一):舔舐人类共同体的伤口

罗素的灵魂好友康德拉,他们在哲学思考上可能有某种共振。起初我为此而来。寻找他们的共振所在。而机缘巧合,我一下被《黑暗的心》这本书那种氛围迷惑。凝视深渊说的是上帝视角,离得太远。舔舐伤口,嗜血,更类似我爱上读这小说的感觉。

人类共同体有致命伤口,溃疡,腐臭,血腥。被一层华丽服饰遮住。康德拉在1899年,用迷幻、黑暗、跨时空,现代性,复杂视角等等特色来聚焦一个主题:集体无意识的殖民主义残酷性是人类自寻灭亡的必然。

这部小说在任何时代都可以不费力气改编成功。毁灭的悲伤,永远是集体潜意识里最深的噩梦。而《黑暗的心》里那种氛围感,双男主都抑郁偏执无奈,和模糊不清的刻板无脑但神性女性设定都是近代社会常态。蓦然回首,一切变化不大。这就是某种朴素的高度,所谓经典。

而在哲学层面,我所读太少,无法点评。只能猜罗素为何如此深爱康德拉。难道倾向唯心主义的某种共同哀伤。只能把问题留在脑中,慢慢思考。

《黑暗的心》读后感(二):书摘

马洛去非洲前去看医生。

“为了科学的发展,凡是要到那里去的人,我都要求他们让我量量头盖骨。”他说。

“等他们回来了,您会再量一遍吗?”我问。

“哦,我没见过他们回来,”他说,‘再说了,变化是内在的,对不对?’他笑了,好像自己讲了个隐晦的笑话。“所以你是要到哪里去了,真了不起,有趣极了,你的家族有精神病史吗?”

“他们一心只想着把财物从大地的肠子中掏出来,丝毫没有道德上的目标,跟强盗撬保险箱的行为差不多。”

“他的外表像贫民窟里的屠夫,眼里闪着一种昏昏欲睡的狡猾。”

“你要明白,在这里,没有人可以威胁到你的地位,你活得比他们都要久。”

“其实价钱有什么要紧呢?只要把戏耍的好。”

“我被迫把书塞进口袋。我发誓,当时的感觉,就仿佛被他们生生拽出了一个死党的家。”

“恐惧敌不过饥饿,忍耐拖不垮饥饿,厌恶在饥饿面前总是荡然无存,至于迷信,信仰,或是你们所说的原则,也不过是风里的浮尘。”

“什么都是他的,但那是不要紧的,要紧的是他是谁的,又有多少股黑暗的力量宣称自己享有他的所有权。”

“我发现自己又回到了那个阴森的城市,无比憎恶地看着人们匆匆忙忙地穿过街道,赶着去彼此身上占点小便宜,去风卷残云搬吃掉恶心的饭食,去开怀畅饮肮脏的啤酒,去做无聊又愚蠢的梦。他们践踏了我的思想。”

“没有必要将邪恶归结于超自然因素,人类自身就足以犯下每一种恶行。”

“海员随口说出来的奇闻逸事有着一种简单粗暴的直率,其中含义一目了然,仿佛碎果壳里无处藏身的果仁。”

《黑暗的心》读后感(三):帝国主义黑暗的心

20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小西天场看了1979年的电影《现代启示录》,电影讲述了曾经战功赫赫的美国上尉科茨在脱离军队,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电影是一部水上公路片,随着行船的推进,主人公目睹了美军士兵和当地人种种暴行和杀戮,见证了在战争和掠夺中极度扭曲的人性。今天看《黑暗的心》才知道导演科波拉Coppola正是将康拉德的小说改编成了这部电影。

维多利亚晚期的小说家(1857-1924),康拉德用现代主义表现展示了殖民扩张带来帝国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人性的颠覆和异化。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的斗争更加激烈,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利益,将侵略的鹰爪伸出了国界,也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因此仅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在海外就拥有超过本土面积几十倍的殖民地。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如《名利场》、《欧也妮·葛朗台》都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表达底层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地批判。《黑暗的心》没有直接描绘帝国殖民扩张对非洲刚果河流域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而是将笔锋直指殖民扩张的资本家,通过刻画一个内心严重扭曲的白人殖民者形象来揭露殖民侵略对所有人的物化和颠覆。他成了主宰一切的暴君,完全丧失了对自己的约束力,从而道德沦丧,失去了自我。小说中康德拉对库尔兹是抱有同情之心的,库尔兹临死前更多的是一个可怜的形象,他在死前大喊:“吓人啊,吓人!”,像是康拉德在警示堕落的人性和道德是可怕的。

相比现实主义的第一人称叙事或全知全能叙事,《黑暗的心》采用复式叙事策略,通过两条交替出现的叙事线索形成作者与人物之间平等的复调式对话,同时借用不同人物的多声部的叙述,在不同的对话片段中逐渐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库尔兹形象。因此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

《黑暗的心》读后感(四):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吗?是这个黑暗的地方造成了人心的黑暗?还是人本来就有一颗善恶不分的心?

中午抽空在整理公司书架的时候,发现《黑暗的心》这本之前买的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看似很薄的一本书,一直放在那边,没有阅读它。真是闲来无事,吃饭的时候,翻了起来。不知不觉,二个小时过去了,一口气读完了它。

康拉德的作品有着类似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风格,意识流文字,飘忽不定,边看边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朦胧感与深刻在梦幻般的海面交织而行。

海面缓缓流淌的文字,是混乱的,它不局限于人的内部还是外部环境,也不拘泥在理性与感性的共叙,我们体验到了故事中那独特的内心和外部世界共有的混乱,被描述的人,已不再是独立的人的外观,他已经和外部世界混不可分。

书中大段大段出现的表征、描写,他们的作用在我看来是作者营造出来的意象世界,是人物内心所折射出来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被赋予了推动剧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种客体的存在,更不是作为情节发展的一个场地。

这混乱的魅力,暗藏着人心中原始的欲望骚动。

带着记忆的马洛在船上,一群人围绕他,听着马洛缓缓道来,一场关于光明与黑暗、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野蛮和文明之间斗争的故事。踏上非洲荒凉的土,神秘的生活暗藏着冒险、黑暗、无人性、无规则。然而在开篇大部分时候,马洛对于那种神秘生活是排斥的,无法融入这没有文明的地方。

让我震撼的是[这没有文明的地方],我没有办法同情那些土著,没有办法同情那些黑人,那一层移情能力,被隔绝了。他们是空的,心是空的,眼神空的,也许这是作者的想象,但作者的本质是航海家,我坚信他的描述是亲眼所见的。

他们成了丛林中的生物,而不是人。就这样一群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推动了剧情发展,刺激了踏入这块土地的人,他们内心的黑暗。黑暗的心,暗合主题,是黑暗的心。

只因为他们在这个地方,心才变成黑暗的。

对陌生有本能的害怕,没有攻击性的弱小的生物,偶尔杀死了一个文明人,就四散逃离,不知所踪,尸体长出了人一样高的草,无人问津。

他们是人吗?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没有想明白。不成宗教的宗教,莫名其貌的行为,可怕的森林,这一切增加了困惑,更增加了这片土地的神秘色彩,更是作者的暗藏的深意。

杀一个人,你有罪。

然而杀一个非人,你还有罪吗?

对着像人一般的生物,施暴者无法洗脱自己的罪,内心的良知的拷问。最终发展出一套特别的、扭曲的信仰体系,来维系生存下来的人们,他们的人性和文明感。

黑暗的心,如同一个寓言故事。与阳光照耀的地方相比,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刚果丛林腹地,常年遮天蔽日,看不到亮光。顺着河流看到土地上的[非人],有着一种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心,微弱的反抗意识被一次次的磨灭直至没有。

在这样一块充满资源的宝库,踏上土地的文明人,被此地的黑暗气息围绕入侵,变成了黑心的人,在这里进行罪恶的勾当,无恶不作。库尔茨的凶狠残忍,贪得无厌的掠夺者。现实物件刻画了他们的画像,他们的贪婪、残暴一览无余。

看完后,沉思。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吗?文明制度如何建立的?是这个黑暗的地方造成了人心的黑暗?还是人本来就有一颗善恶不分的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