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常识工作法读后感锦集

常识工作法读后感锦集

《常识工作法》是一本由[美] 马丁·林斯特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1-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常识工作法》读后感(一):让规则为人服务而不是反之

劳动节长周末读完Martin Lindstrom 的第二本书。这本书的见地很不错,直指当代企业冗余沉重、效率低下的诸多现实问题,是一个真正关注并有独立思考的专业人士良心作品。

作者对当下盛行的合规部持否定态度,和我的感觉也相似。他倡议的“常识部”也许适合尾大不掉的大型企业,应该是最后一剂不得已为之的大补药。实际上应该可以通过培养不同级别从”我”做起来改变企业文化,回归H2H的实干精神。

《常识工作法》读后感(二):大企业常识错误

激发员工自主性,显然要看这本书的群体不看书,看这本书的群体做不了决策,所以有点废了。

然后还要写140字,这个就比较恶心了。

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码字

《常识工作法》读后感(三):保持common sense之心

我遇到过很多反人类的设计、不可思议的规则、繁文缛节的流程,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答案:“不断下降的同理心”。

大家经常说到的“大公司病”,就是常识不断流失的表现。每个人逐渐只关心自己的工作范围,不再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事物,常识就开始消失。

这与部门文化、团队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你想回归常识时,感受到了巨大阻力,那最终会陷入“流程”不能自拔。

解决常识问题,首先要发现常识问题,需要有强烈的同理心,而同理心是稀缺品质。

解决常识问题,最可能的途径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地解决。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部,往往因缺少足够的动力而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当然,如果有良好的团队氛围,这一切可能会向着正向反馈发展。

当我们在回归常识遇到困难时,可以选择适应,但要保持内心“出淤泥而不染”,不让阻力磨平了自己的棱角。

《常识工作法》读后感(四):常识工作法

从序言就觉得有趣,很多案例看得我拍大腿叫好。在我的理解里面,作者所说的常识,不见得是1+1=2这种常识,是感知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用户/客户,不要局限于条条框框看起来非常有逻辑但其实不合理的规则中。

不过国外的书写法章节不像我们的书,结构那么清晰,每次看到一个新的章节,试图找出不同章节标题之间的联系,都让我有点困难。

一些小启发:

1,多和同事发生一些真实世界的联结,就会彼此多一些同理心,沟通可能就会更顺畅一些,比如修bug的时候直接去找开发gg而不是在IM里面沟通

2,组织的衔接(连续性)在多部门共同服务客户的场景下比想象中还要重要(我们最近就发生了一些这样的问题)

3,由外到内而不是从内到外看到公司的产品/服务,站在客户角度,并且面对真实的客户。

一些其他的想法

1,我其实也很理解越大的公司会越容易缺乏常识。通常常识既不直接产生营收又不节约显性成本,而且对岗位的KPI无明显的帮助。长期来讲,常识肯定是对组织有好处的,但长期嘛,并不每个人都追求长期利益。公司执行明确的流程、规则成本是很低的,无论你聪明与否,创新力高低,责任心强弱,只要按照这个流程走起来,都不会出什么大错,但如果要求每个人都有常识,就非常难以衡量,难以规范,甚至难以判断对错。比如青青刚才觉得几个例子我觉得正是常识难以推行的一个原因:大家内心认为的正确的常识,通常是不一样的。(这里更显示出同理心的重要,大家都有同理心,就更容易有一致的常识。)

2,作为一个周围人评价为很有同理心的员工来讲,我觉得讲常识在工作中很累,其他人都在考虑自己的KPI,考虑常识就可能会成为被牺牲的那一个。例如那个遥控器的例子,我觉得这个遥控器就很像一个内容过于丰富的APP首页,看着眼花缭乱,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你所在的部门并不负责【开关键】,你舍得放掉首页的流量吗?

3,海底捞是不是这本书里面反例的完美正面案例?

4,让常识部来管理常识,其实应该很难推进。如果一家公司能够组建常识部,又能够很好的推进执行,那么这家公司或许就不需要一个常识部。常识的推进,还是更需要人的某种素质/特性?Maybe.

另外这个书的确有点标题党了,他几乎解决不了任何普通一线员工的内卷问题。

《常识工作法》读后感(五):你有忽略常识吗?

《常识工作法》

这是一本很朴实又引人思考的书

很多人看似忙碌而大多随波逐流

所谓的合群其实是从众

比如生活中对于舒服的常识

就是让人舒服的环境

比如我周末最爱的图书馆

宽大的书桌上有插座

公共区域有免费充电

对外开放的食堂

全市最丰富的便利店

我认为这才是公共设施

不是他本身去设计成他想要的样子

而是站在来这里的读者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才会待的舒服

现实视频平台中被各种各样的网红打卡填满,又有多少在几天后被遗忘

所以内在的丰富胜过外在的华丽

再在比如公司

很多人更关注自己手上的工作

而忽略工作的连续性

比如只考虑自己的客户

而忽略公司的客户

只考虑支付

而不考虑服务

对于个人发展也一样

误解自己的能力

而忽略公司的平台力量

只想要机遇

而忽略自身的修炼

不管是生活、工作、企业还是个人

最根本的不是寻找一个捷径到达成功

而是拥抱常识走的更稳更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