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研究读后感100字

哲学研究读后感100字

《哲学研究》是一本由[英]维特根斯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研究》读后感(一):短评:维氏解读

逻辑哲学论——世界的逻辑是事实的图示。世界是一切事实的总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事实由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构成,这是语言结构中的最小原子命题。同时因为系统本身的自我指涉,主体无法作为“经验化”内容而被对象化,主体是世界的界限(“我”是我的世界)。语言—结构是对现实—实在的简单化抽象,它并不具有先天的外延属性,会随着现实事态(主体间性)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语言—结构与现实—实在之间存在不可弥合性。维氏后期文本便是从这种理论的外部所做出的尝试——日常语言分析。语言需要依靠他者而存在,个体或对象本就内在于社会(差异)关系中,即社会性语言的优先性。这并不存在个别一说,事物的本质就在于形式论游戏的规则间性(由语境差异/生活形式所决定,其共同点基于家族相似性的非本质),世界其真正的意义在其之外。因此,世界怎样运作——这并不神秘;世界存在着——这一点是神秘的。它象征着一切理念的终结及现实的展开——正是“灰域”的事实自身。

《哲学研究》读后感(二):反哲学的哲学:维特根斯坦如何吞噬自己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绝对命题:所有的哲学困惑都源于语言的混乱。他用一系列简洁有力、富有创意的假设和思想实验,剖析了千年来哲学上的种种悖论和难题,揭示了生活中所有的奥秘其实就在我们眼前,只是被自然语言的模糊和游移所掩盖。他在第42页就用一副旧塔罗牌和三个不知名的保加利亚农夫,否定了数字和外部世界的存在。而余下的论述都致力于证明,从柏拉图到克里普克,所有的哲学难题都不过是语法混淆和范畴错误所造成的幻觉。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所有这些都被维特根斯坦用日常语言哲学的方法一一化解。叔本华的宇宙意志和尼采的超人被还原为反身代词和比较级的误用。维特根斯坦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反哲学哲学,它既揭示了以前哲学的无意义,又赋予了无意义本身以意义。在这部重要著作的最后几页,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反哲学哲学也纳入了批判之中,实现了一种自我消解式的自我超越,留下了一片沉默和满足的唯我孤寂。总之,《哲学研究》是一部既宏伟又零碎,既深刻又荒谬,既包罗万象又虚无缥缈的作品——它是西方思想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把维特根斯坦称为哲学之首和之尾,之始和之终,并不夸张。

《哲学研究》读后感(三):三种译本同样三段话谁翻译的通顺

涂纪亮:我发表这些思想时是怀有疑虑的。这一著作本应以其菲薄的内容在这昏暗的时代里给一些人的头脑带来光明,这并非不可能,然而,不言而喻,这多半做不到。

我不愿用我的著作使别人免于思考。然而,假如可能的话,希望它能激发别人思考。

我本想写一本好书。这个愿望没有实现,而能够用于改进它的时光已经流逝。

1945年1月 于剑桥

陈嘉映:我今把这些札记公诸于世,心存疑虑。尽管这本书相当简陋,而这个时代又黑暗不祥,但这本书竟有幸为二三子的心智投下一道光亮,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可能性委实不大。

我不希望我的书使别人省心少做思考。我愿它能激发谁自己去思想。

我本愿奉献一本好书。结果不曾如愿。可是能由我来改善它的时辰已经逝去。

1945年1月于剑桥

楼巍:我带着疑虑将它们交给公众。这本书以它的寒酸在这个时代的昏暗中有幸为一两个人的心智投入光芒,这并不是不可能,当然也不是很有可能的。

我不希望我的书让别人省却思考。而是,如果可能的话,去激发另一个人自己的思想。

我本想写出一本好书。结果并非如此。然而,我能改善它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剑桥,1945年1月

陈的翻译怪怪的、疙疙瘩瘩,就一个维特根斯坦写的序言都能翻译成如此这样不顺畅,可见中文能力很差,更别说哲学研究里的具体内容翻译更为不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