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100字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100字

《在西南联大》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一):自得其乐

这本书的基调都是愉快、轻松、有趣的,用的语言简单又朴实,却能将一个个人物描写的如此生动,写自己的同学、老师,经由一个个小的事例举出,不得不说语言功底的深厚。

看完整本书的感受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形式如此不同,学风开放,学生大多数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自己想研究的,即便有时候会有飞机轰炸,但是仍有一股十分乐观的精神,在拉响警报时的姿态,不紧不慢,听到最近的警报才会慢慢收拾东西去防空洞,在那个时期,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虽然很匮乏,但是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感觉。

微信公众号:七秒秒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二):煌煌岁月,反复思量

《无问西东》之后,对这段岁月更是仰慕和向往。今年双十一终于将汪曾祺的这本书收入囊中。或许是因为汪曾祺先生书出的太多,实在不能有什么新意了,于是本书冠之以典藏版,导读里说本书不改一字,皆用先生原文,但是先生很多冠名不同的文章里,都会写到同样的内容,这就导致同一的内容在多篇文章里出现,比如汪曾祺先生讲他的老师沈从文,讲他教习作的细节,“贴到人物里写”,评价自己的某篇习作是“两个聪明脑袋打架”,写沈从文先生的书扉页皆书“上官碧”;写闻一多先生讲《离骚》,课堂上先来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称真名士”;讲在大家都跑警报的时候去开水房用搪瓷茶杯煮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姓学生(就是电影里王力宏的那个角色来源)等等,经常让我误以为自己翻页翻错。阅读体验虽然不佳,但是这些被先生反复书写的内容深深印在了脑海里也是真的。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三):《在西南联大》

汪老和沈从文先生的文字都很平实,不同的是汪老的文字常有趣味,而沈从文先生的文章秀美,含着淡淡的哀怨。

两位的文字我都是很喜欢的,他们的文风确也有相承渊源。

一直对西南联大这段历史,这座足以彪炳世界高校之林的临时大学充满好奇。在我的印象里,那些日子该是艰苦而充满激情的,抗日战争的背景给它烙上了血色的印记,因此一直有心理负担,不敢去读,不敢去看。没想在汪老笔下,事情变得明快,甚至有趣起来,联大的师生,校外的龙翔凤翥街,昆明的草木……一桩一件,怪得很,有意思的紧,字里行间,趣味横生。

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或许这就是原因吧。

联大自由博雅的学风,故事中一个个立体饱满有喜有怒的人物,以汪老眼观生活时体会到的那种热情随意,让此书之所以成为此书吧。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四):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谁会不喜欢汪老呢。读汪老的书是一种享受,字里行间蕴藏着平淡生活的美好。前面几篇对联大师生的描写我很喜欢,那些在历史上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通过汪老的描述逐渐变得鲜活起来。“一息尚存,即有责任待尽”的沈从文,“抗战不胜,誓不剃须”的闻一多,每天坐平板三轮车到王府井“接触社会”的金岳霖(之前对金先生的了解仅限于跟林徽因的故事了,惭愧惭愧),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他们值得后代赞扬。 谁会不喜欢昆明呢。昆明的草木,昆明的花,昆明的翠湖,昆明的美食都令我很向往。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或是书店或是茶馆,一待就是一下午,多美啊。景美人更美,尤其喜欢汪老笔下的种种人物。赶马的马锅头,翠湖图书馆的管理员,可以赊账请看电影的茶馆老板,白马庙画画的哑巴,昆明雨季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他们或许只是在这本书中匆匆一笔,却是我对昆明极美的印象。 谁会不喜欢西南联大呢。宽容,坦荡,率真,自由的西南联大以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联大师生。泡茶馆,跑警报,逛书摊,这正是联大学子绿意葱茏的幽默感和不在乎精神吧。 觅我游踪五十年,在西南联大的种种,正是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五):西南联大,我心中学术领域的黄金时代。

阅读分享 |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

有趣得很!我挑几个印象比较深的点说说。

闻一多先生讲《古代神话》这门课超热门,好多学生穿过整个昆明城都要来听。他自己还手绘神话的图,上课时用。(初代ppt)他上课好自由啊,自由到上课时他和学生可以随便抽烟的程度,而且不用考试,期末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

有个学生期末交了一篇写李贺的报告,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地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地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激赏,他说这个报告写得好,比汪曾祺写得还好!结果,这篇报告是汪曾祺代笔的。对此汪先生自评——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高级凡尔赛!)

闻一多先生蓄须,发愿“抗战不胜,誓不剃须!”还有一位赵先生也留胡子,不过他是因为长得太帅,而夫人又不在身边,蓄须是为了让夫人放心自己不会三心二意。去搜了下他照片,的确当得起“风度翩翩”四个字。

《炸弹和冰糖莲子》那篇,写了一个广东的姓郑的学生每次“跑警报”时他从来不跑,就去水炉那里煮他最爱的冰糖莲子。有一次鬼子丢了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