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西南联大的读后感大全

在西南联大的读后感大全

《在西南联大》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一):煌煌岁月,反复思量

《无问西东》之后,对这段岁月更是仰慕和向往。今年双十一终于将汪曾祺的这本书收入囊中。或许是因为汪曾祺先生书出的太多,实在不能有什么新意了,于是本书冠之以典藏版,导读里说本书不改一字,皆用先生原文,但是先生很多冠名不同的文章里,都会写到同样的内容,这就导致同一的内容在多篇文章里出现,比如汪曾祺先生讲他的老师沈从文,讲他教习作的细节,“贴到人物里写”,评价自己的某篇习作是“两个聪明脑袋打架”,写沈从文先生的书扉页皆书“上官碧”;写闻一多先生讲《离骚》,课堂上先来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称真名士”;讲在大家都跑警报的时候去开水房用搪瓷茶杯煮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姓学生(就是电影里王力宏的那个角色来源)等等,经常让我误以为自己翻页翻错。阅读体验虽然不佳,但是这些被先生反复书写的内容深深印在了脑海里也是真的。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二):漫长岁月也要好好生活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艺术造诣方面的成就不菲。 《在西南联大》中,句句可见汪老的真情实感,不愧自称“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往昔岁月,故人犹在眼前。

国立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临时组成。成立八年多一点,而汪老在西南联大八年,也可见对其感情的深厚。 那个时期的文人,多像汪老一般,在此学习,生活。书中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写在西南联大声明在外的老师教授和学生朋友已经汪老印象深刻的人。 每人写个一篇,字里行间就可见这人一般,行为举止,特别之处,各有不同。在空袭警报响时,有人快速到安全地区,有人骂上一句,有人悠哉悠哉。

汪老在西南联大8年,在昆明11年,连其自己也称,昆明就是第二个家里。也是,长居此地,对这地方的风土人情,美食,景点,花花草草都是有着级厚的感情。 文章除大量笔墨花在西南联大的人上,也对昆明的美食,各色花朵,节日习俗,甚至街角一草都有着描写。 特别是那食物,全方面描写之中,叫人垂涎欲滴。当然,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的汪老,在美食上,也只能算个厨子。大家都是一般水平。 昆明作为春城,四季如春,花卉至多,总叫人移步开眼,这不,汪老也尤为喜爱,笔墨均沾。 字里行间可见汪老对于西南联大,对于昆明的怀念之前,哪怕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好像只要呆在西南联大,呆在昆明,和这些老师,学者,朋友在一起研讨学问,喝茶躲空袭,日子好似就没那么难熬。语句轻松,不见其背后艰辛。 也正是因为在那样一个年代,汪老在西南联大和大家在一起,才好似找到心中的安宁之地。 现在我们阅读来,似乎只感觉汪老的闲适对生活美的发现,却难敢那段艰苦岁月大家的坚持。但想来,也是汪老要告诉大家,哪怕在难熬艰辛漫长的岁月,也要好好生活。 追寻学问,三两好友,追寻玩乐,喝茶闲聊,寻花问叶,信念坚定在心中!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三):揽旧时风华,聆听岁月

空袭警报来了,有人惊慌失措跑向最近的防空洞,有人到盥洗室洗头发--只有这时肯定不必抢水管;有人自顾自看着自己的一罐冰糖莲子,一般警报停了莲子的火候刚刚好。作为后人我们仰望先辈,而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写出他们青年时期的可爱--无论后世他们是多么杰出的学者,彼时他们是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无论诸多学科的奠基人在近代史上是多么耀眼的名字,彼时他们是课堂上妙语连珠的先生。这是文字的魅力,这是《在西南联大》。

这套布面精装的汪曾祺先生典藏文集涉及了汪老先生创作的方方面面,而我对有关西南联大相关的部分情有独钟--无他,这所集结了当时清华、北大、南开诸多先生、学子的学校,一座在近代只存在了几年的学校,走出了数不清的大家,成为我们“梦想中的校园”。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觉醒年代》是唤醒思想的满汉全席,先生们的文字就是鞭策我们前行的动力--无论何时何地,记得我们曾经经历的,保护流传到我们手上的文化宝藏,传承交到我们手上的精神,是我们应谨记于心的。

然而在擅长描写生活化场景的汪老笔下,曾经严谨、不苟言笑的先生们都带了几分烟火气:金岳霖先生身体不好,需要戴帽子和特制的眼镜上课,上课前总要和学生说一句,“因为我身体有疾病不能摘,不是不尊重你们。”越是品德高尚的人越谦恭,越是浅薄得越傲慢,这是生活教给我的,而我愿意学习先生的谦恭;金先生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养了一只可以和他一桌吃饭的大个斗鸡,又喜欢和其他教授的孩子比赛,每次都自己买了大个的梨子或石榴即使输了也毫无障碍地把水果赠与小童,自己再去买;步履匆匆的吴宓先生手中总是提着一根黄藤手杖,并非为了助行,而是为了矫正学生的步态;大家都知道沈从文先生前半生从文后半生从事文物研究,但在他手里握着笔的那些年已然表现出对古代文物的热爱;联大不限制先生们开设课程,刘文典先生讲《庄子》第一堂课便说,“《庄子》,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金岳霖先生课上提问经常是类似“今天穿红上衣的同学回答问题”(我马上想到大学经济学老师提问总是从最后一排开始,答不上来也没关系,提问过后大家都落座后再开始新一节的课程,也是她明确地对教室中的学生说“大学要教给你们的并非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生动的文字让那段离我们好像很远的时光好像被拉回到我们所在的时空,我们随着先生们的喜悦笑出声,也随着先生们不同的际遇而或喜或悲--真实的文字往往比华丽的辞藻更有说服力,这是一种埋藏在深处的、可以引起人共鸣的东西,也许它们一直存在,需要被有能力的人唤醒,正如此刻阅读这本书的你我。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四):读《翠湖心影》的心事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但却动人。读到一篇——《翠湖心影》——说开来

文章开头,汪曾祺先生就将翠湖跟大明湖区别开来,他说——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作为济南姑娘,自是不爽的。一心想着,大明湖也在城中,济南的眼睛可不比昆明的眼睛黯淡。

书往后读,对这片湖渐渐起了好感,突然回忆起,2016年昆明年会几天,还去翠湖游玩了半日。那时候并不知翠湖的故事,更不懂联大的故事。虽亲身游览并不心动。今晚读汪曾祺笔下的翠湖,竟心向往之。后悔没有多驻足感受一下那段历史。也许,我和八十年前的联大人曾经凝望过同一棵柳树也未可知。我赶快打开手机地图,看看现在的翠湖还有没有书里的影子。然后,我好像明白了汪曾祺所说的“翠湖是昆明的眼睛”。翠湖,是一片湖,也是一条路,并不妨碍交通。“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即便匆匆过客也能卸下生活的重压。

翠湖还是那片翠湖。翠色欲滴,秋尽江南草未凋。红鱼代代繁衍,见人不惊,悠然沉浮。乱拨挂钟的图书管理员和人鱼俱散时寂然的老婆婆都已是旧事,暂不去寻。只是,翠湖,已不再是汪曾祺先生希望的明爽安静的翠湖了。2016年的游人如织,过时的喧闹音乐里一个又一个的老年广场舞团欢快地舞蹈历历在目。

忽又转念一想,汪先生若看到今日一幕,未必是遗憾呀。他定是能从这百姓的歌舞中感受到生活的兴趣盎然吧。纵使日子有苦有辣,人们却可以在一时的热热闹闹里忘忧。“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这样想来,翠湖就还是那片翠湖啊!

《翠湖心影》是汪先生1984年写的,当时他一别翠湖38年,回想20岁上下和友人曾经的高谈阔论海阔天空。

而今晚,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刚好又一个38年过去了。我心里也有一片湖,那里也有20岁左右心怀理想、诉说衷肠的记忆,和曾经陪我“园日涉以成趣”的朋友。

《在西南联大》读后感(五):忆往昔

这本《在西南联大》收录了汪曾祺关于西南联大、昆明的回忆文章,其中有关于校园生活的、有关于花草树木的……这些文章让读者看到了汪曾祺的不同创作风格,体会到了他文字中的酸甜苦辣,让人有所触动。对我而言,这本《在西南联大》勾起了我对学生时期的回忆,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以前读书的时候常听师长们念叨:“珍惜现在的时光,等毕业工作后,你会无比怀念。”当时并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汪曾祺笔下的校园生活,关于良师益友的文章便占了大半,教授们性格各异,教学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有怪脾气的、也有含蓄温和的;有热爱音乐的、也有擅长运动的……汪曾祺是个善于观察的人,哪怕是毫不往来的同学,他都用细腻的文字去纪念此人,多么重情谊啊。

说到重情谊,不得不提《在西南联大》中关于沈从文的几篇文章。上大学前,汪曾祺就已经非常崇拜沈从文了,在汪曾祺的文章里,处处都能看到他对沈从文的欣赏。当我读到《我的老师沈从文》中“说实在话,沈先生真不太会讲课”这句话时,不由得笑出了声,汪曾祺可真实诚啊。

说到讲课这件事,我也回忆起以前读书的时候遇到的老师,确实每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特点,有些重在传授解题技巧,有的则重在开拓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有的甚至以职场为题,意味深长地向学生讲述就业经验……倒也不说哪种教学方式更好,毕竟课堂只是学习的桥梁,真正的学习存在于阅读与实践的过程中。

再看《在西南联大》,“抢图书馆”这件事可太有趣了。在汪曾祺笔下,以前的学生“抢图书馆”常常是为了抢指定参考书,因为那时候指定参考书往往不够人手一本。再看看现在的“抢图书馆”,可能更多是为了抢座位吧。印象里同学们早起排队入馆,就为了抢到座位,在图书馆泡上一天,或写作业、或为期末考做准备、或学习考研内容……对了,期末往往是图书馆人满为患的时候,多么怀念啊。

《在西南联大》不仅收录了汪曾祺关于校园生活的回忆文章,还有许多关于昆明的文章。汪曾祺在昆明待了七年,其中五年读书,两年教书。关于昆明,他写了雨季、写了花、写了年俗、写了人。

为什么要写雨季,雨季这东西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有,有些地方常年都有,这么一个寻常事物,为什么值得写?因为不同时间地点所出现的景和物,常常承载着与众不同的的回忆。

在汪曾祺的笔下,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一幅极美的画跃然纸上。昆明的雨季还有美味的菌子、香甜的果子、芬芳的花儿……当然,还有淡淡的愁思。读着汪曾祺的文字,仿佛眼前下了一场绵绵细雨,那雨里,一场电影若隐若现。

昆明的花儿、年俗、人们……昆明的那一切,这些回忆对他来说,如此珍贵。《在西南联大》将这些回忆收集在一起,让读者看到了汪曾祺,也看到了昆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