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演义读后感锦集

三国演义读后感锦集

《三国演义》是一本由罗贯中 / 金协中 绘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1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本《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参考陈寿《三国志》所写的一本演义小说,从黄巾起义讲到了三分归晋,书中塑造了一批三国人物,并把他们的品质、特点表达地淋漓尽致,比如曹操的阴险狡诈,刘备的仁政爱民,董卓的凶狠残暴。此外,这本书的文笔气势磅礴,能引人入胜,我认为这些都是三国演义能成为名著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合 久 必 分,分 久 必 合

这本《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参考陈寿《三国志》所写的一本演义小说,从黄巾起义讲到了三分归晋,书中塑造了一批三国人物,并把他们的品质、特点表达地淋漓尽致,比如曹操的阴险狡诈,刘备的仁德爱民,董卓的凶狠残暴。此外,这本书的文笔气势磅礴,能引人入胜,我认为这些都是三国演义能成为名著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本《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参考陈寿《三国志》所写的一本演义小说,从黄巾之乱讲到了三分归晋,书中塑造了一批三国人物,并把他们的品质、特点表达地淋漓尽致,比如曹操的阴险狡诈,刘备的仁德爱民,董卓的凶狠残暴。此外,这本书的文笔气势磅礴,能引人入胜,我认为这些都是三国演义能成为名著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再读《三国演义》

古今多少兴废事 都付孺子笑谈中

不愧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中文书籍

西西弗定制版,纸张有旧处理,韧度很足。插画非常有水准,英雄人物栩栩如生。

经常看到各种评论,大家各自站队,曹魏和蜀粉居多,吴国存在感一直不强。其实历史和演义个中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后期都是以魏蜀交战为主线。

细细思索不难发现:吴魏两国有长江天险,吴国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把边境多多少少向北扩张了一些,长江以北无险可守,因此吴魏两国肯定都是极为重视前线防御。(双方均把最精锐的部队安插此处,如魏张辽乐进,吴陆逊、甘宁等)这样一来反而无法显示出智谋策略的作用。

但川北陇南却不同,这里地势复杂,山川险峻,易守难攻,因此更便于蜀国出其不意攻取关中。这也是日夜悬在蜀军将士头上的一块肉,总能闻到味道,却总也吃不到。

复读三国,还有一个感受非常鲜明:人生短暂,多少豪杰年轻时威风八面,书翻一页却已是两鬓斑白。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

多少次遐想:要是姜维能早一点遇见孔明、若是张飞那天不吃那顿大酒,要是曹植那天没有在花园遇到甄宓,结局是否会不同?

世事如故事,我想这样的哀叹和遐想还会随着这些荡气回肠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可能会有有识之士真的再续一本《反三国演义》,让赵云马超携手叩开洛阳大门,天复大汉。但正如作者在书的最后所说: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人性的弱点——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大学时,在旧书摊淘了一本《三国演义》,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中途换过几个城市生活,每次都会随时带着这本书。那时候读三国,更多是惊叹刘关张的情义、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厌恶里面一些人的两面三刀。也常常幻想着,面对一张大大的地图,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感觉。 工作后,一是太忙,二是总觉得曾读过三国,再没有翻开过这本书。这个暑假,老婆给女儿买了一套四大名著,让我做个伴读书童,与女儿比赛读书。只得再次捧起此书,认真精读。这次读,跟之前的感受却截然不同,之前读是“惊叹、佩服、拍案叫绝”,这次读是“惋惜、可惜、何必如此呢”?之前读出的是智慧、是权谋,这次读出的是宿命、是人性。 1.特点也是弱点 三国里面的人物非常多,简单可以分成三类。当权者,如董卓、曹操、孙坚、孙策、孙权、刘表、袁绍、袁术、刘备等;谋臣,李儒、陈宫、贾诩、郭嘉、荀彧、许攸、周渝、鲁肃、诸葛亮、法正、姜维等;武将,吕布、马腾、韩遂、张郃、夏侯系列、曹氏系列、太史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 这里面人物性格迥异,各怀绝招,最后都是一堆黄土,基本上都死于自我个性特征。 当权者其实都是死于自我性格,董卓好大喜功、贪图美色、不自知,中了“美人计”,误了性命;曹操生性多疑,忧思成疾,以为华佗与吉平是一丘之貉,杀了华佗,没多久自己也一命呜呼;孙坚、孙策都是死于太过勇猛,亲力亲为,过度自信;袁绍、袁术死在家世优渥,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凤毛鸡胆;而刘备则是感情用事,感性超过理性、兄弟情超越国家事,命丧白帝城。 谋臣可以把别人的江山算得清晰,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李儒因董卓失败而亡,荀彧因劝阻曹操称公而死,郭嘉、周渝、诸葛亮等都是忧思成疾,操心太多而折寿。 武将的命运是永远没有停下了的一天,要么被人杀、要么带着一身伤痛病死。吕布因为太勇猛,加上心性不定,被斩!关羽因骄傲,喜欢听美言,败走麦城;张飞因性格急躁,在睡梦中被手下人杀了;赵云、马超、黄忠等病死榻中。 看了这些人的结局,常常有种“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惋惜。之前因为这些特点而成为人中龙凤、获得权势,后面又因同样特点而命丧黄泉。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往往都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很多人都喜欢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是我的性格”、“这不是我的本性”等。往往这些容易个人标签会强化我们的自我认知,把我们带入更偏执的境地,会容易导致感性超过理性。 2.所谓用计,不过是“投其所好” 三国里面有什么计谋,如“美人计”、“驱虎吞狼计”、“两虎竞食”、“反间计”、“空城计”、“连环计”等等,其实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了解,对对手深入的分析,知道对手有什么喜好,而故意“投其所好”、麻痹自我意识、让人过度自信,所以老子才说“欲毁之,必予之”。 所谓“杀不死的让我们更强大”,不过是在失败中及时总结,亡羊补牢。固态思维的人,可能会选择逃避,不去触碰和尝试。也可能陷入刚愎自用的境地,听不进任何建议;液态思维的人,可能是不断地试错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自我进化和修行。 何为人?到底是牢记我是谁?还是要不断揉碎不断地重建呢?我更认为,人生是一场修行,不断地否定、重塑自我,让自己变得没有棱角、没有鲜明的特征,“泯然众人矣”才是真正大智慧,大智若愚我像应该也是如此吧。 3.是强者让世界混乱,还是因为世界混乱才英雄辈出 三国读过后面,就没有前面精彩了。人才断层,也让争斗没有之前那么激烈。到诸葛亮也病死了,可读性就更差了,很多人物走马观花似地上场、下场,再没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情节,似乎一切变得自然而普通。 进而我在想,到底是强人辈出让世界变得混乱,还是因为混乱而更突出了英雄。正可谓“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当强者一个个退场,世界重回平衡,变得安静。每一个人都想逆天改命,每一个人都被时间埋葬。追求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世事如棋盘,黑白两边分,玩的不过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满足的不过是自我膨胀的欲望。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这次读三国,就让我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自我揉碎,当感性超过理性时,要想想张飞、刘备的命运;当自我感觉良好,要想想关羽、吕布的残死;当觉得拿到一手好牌,要想想袁绍、袁术的结局;当过度自信,以为洞悉一切,要想想曹操的命运;当凡事亲力亲为,得记住孙策、诸葛亮的结局…… 世界不由人掌控,每个人只活着自我世界中。要看到更大的世界、更远的世界,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揉碎、重塑自我,让我变得不是我,让我变得更从容、更淡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