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的读后感大全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的读后感大全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是一本由张天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0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读后感(一):张天虹《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

作者想引入社会学中“社会流动”的概念来探讨河朔藩镇中的系列问题,看得出来作者想要建立新范式的努力,但从全书内容来看基本上是失败的。要之,“社会流动”实际上探讨的是阶层的变化与重组,在实际研究中,就与“权力结构”无甚差别,而河朔藩镇的“权力结构”从掘敏一开始早已有精深的研究,本书写作的深度也远无法和掘氏、日野开三郎和渡边孝相比。再者,从费孝通到何炳棣再到郝若贝实际上有一个“社会流动”关注点的转移,作者对河朔藩镇父死子继的探讨又倒回到费的研究,对社会学概念的学术梳理看不出来有什么意义。最后,前几章内容基本复述张国刚、毛汉光等人的研究,真正有自己创见的只有寥寥几章,这种量化研究也早已过时了,作者对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比起渡边孝和周藤吉之来差远了。当然,作者仔细收集和分析了大量墓志,可以看出下过苦功,细致地爬梳了史料,这点深感佩服。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读后感(二):这一点不太能认同

作者说河朔藩镇父子相袭是受到了少数民族影响,但是这难道不是君主制时代的常态吗…藩镇的权力继承方式还不如说是在效仿唐廷,毕竟少数民族比起父死子继更有可能采用兄终弟及和族内选拔。

河北藩镇的主要特点是内部自行决定继任节度使,唐廷可以选择是否赐予节钺,在任命问题上比较被动。

其实还没有看完,随手记录一下,整体还是比较扎实的。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读后感(三):书名很好,编排欠佳

7月27日读完《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张天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3月1版1印,平装大16开520页,定价128元。

作者所谓“社会流动”,并非指的是人的迁徙活动,而是指个人或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从一个阶层变化到另一个阶层。从内容来看,更多叙述的是权力升降的问题,个人觉得若把书名改为通俗一点的《河朔藩镇与社会阶层流动》,似乎对读者更加友好,减少一些理解上的歧义。 从此书的核心来看,主要以统计方式作为探究的基本手段,较多的使用了碑志墓刻等材料,而不仅仅局限于史书的记载,这也是近几年历史学研究的一个普遍性方向。河朔藩镇与唐王朝中央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史家研究的重点,但从藩镇内部权力结构更替以及藩镇之间的关系的视角,这本书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作者论证还是显出了较强的学术功底,但是从作者实际案例处理来看,还是稍显简单,很多话题浅尝辄止。

本书的编排问题不少,试例举如下:

1、核心部分孱弱,前后臃肿不堪。 本书“千里绪论”、“万里附录”。仅仅绪论就有46页之多,在此之前还有9页李伯重的序;书末有4篇附录,共计203页,其中附录二《人物资料表》基本没有可读性,达170多页,算是作者用以论证而搜集的资料卡。其余几篇附录尚可一读。最后还有一个跋和后记,共10页。如果再除去参考文献33页,所以本书实际应该为228页。这样的篇幅安排,除了认为是注水以外,很难理解。

2、内容重复较多。 这个内容重复主要是指李伯重的序和作者本人的绪论。一般来说,序有高度的理论指导性和方法论介绍,同时也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个方面来说倒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是两篇文章所引用的材料有很多重复,如李序第6页中引余英时的说法,张绪论p41页再次出现。李序第3页引用赵翼的观点,而张绪论中第2页再次出现;李序第5页引用侯外庐的观点,而此观点在张绪论中第6页再次出现;李序中第5页谈及杜希德等人观点,认为科举考试是一种“圈内竞争”,张绪论第20页再次引用这一观点。同一观点反复多次出现,使读者产生这样的序或者绪论到底谁在写的疑问。

3、校对不精。 这本书其实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基本上没有看到错别字,这在现在的出版物中是比较少见的,也值得表扬。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第一页就出注3:为了表达凝练,省去“先生”或“老师”等敬称。这本来是常事,但正文里却到处都是“先生”、“老师”,不知道这个注是出来起到什么作用的。第8页注7 很奇怪没有把何炳棣的名字翻译过来,而何的书名却又是汉英文都有。

总体观感:这本书“体重”很大,读起来极为“费力”,如果进行修订、增补、精简,应该还是可以一观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