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读后感锦集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读后感锦集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是一本由王賡武著作,中西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读后感(一):回到60年代再看这本书

站在现在的角度,通过诸多学术著作的对比,当然觉得书的内容比起其他史料丰富的作品来讲,还有距离,这也是我觉得意犹未尽的原因

但是看下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所作的数据统计,换个位置,回到60年代那个背景,又是在五代这个异常纷繁芜杂的背景下,能将制度变迁,藩镇、内使、文官为代表的诸多派系力量演化过程主线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说清楚,有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是非常难得的,从五代政治史研究的视角来看,自然无愧经典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唐末五代至宋初是藩镇势力由盛而衰的一段历程,就政治结构而言,必须连续起来分析其变动趋势。这本书对五代以来北中国地区的政治局势及政治人物有一个全面和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和介绍,主要介绍了以藩镇为主体的政治过程中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面临的挑战及各藩镇之间的人事变迁。各节度使之独立与诸政权之兼并天下的努力相抗衡的一个过程。各政治领袖之下的掌握财政大权的枢密使、用近臣亲信取代宦官接掌军队及地方大权、在五代这个武人当政时代中文臣的努力和参与——主要以内朝官为主体,及至五代末期,侍卫亲军取代地方节度使,掌握了最高军事权。郭威建立殿前军以取代侍卫亲军的努力因其掌权年限短而便宜了赵匡胤。 本书参考史料全面丰富,对北中国与契丹之间的斗争和妥协的政治矛盾和冲突没有更深入的探讨。其次如译后记所言,对当时的财政状况、地理形势等介绍相对较少。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读后感(三):惊才艳艳

读王赓武《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感觉很惊艳。

王赓武先生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后来主要以治海外华人、华侨史名家,十几年前大陆便出了他的自选集,其中论冯道及海外交通的几篇古代史研究的文章给人印象深刻,可惜的是因为人在海外,不怎么受大陆学界的关注和引用。

这本书作为王先生博士论文,出版半个世纪,目前在五代史的研究方面似乎仍然处于领先水平,这一点,王先生不必谦虚,当然了,他似乎也没有谦虚。唐王朝因众藩镇的强大而解体,但实力较强的几个藩镇作为具体而微的独立王国,其实已经预示了未来中央集权政府的发展方向,华夏文化的心里朝向一直是统一、统一、统一,藩镇在一次次的斗争、折冲中逐渐消弱了自身的力量,其中的最强者掌握了中央权力,并把藩镇经验应用到中央的军事、行政中来,无数的曲折让宋王朝的诞生顺理成章。正是藩镇力量的消弱,让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成为可能。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读后感(四):雖然可讀性普普,但很有內涵

這本是之前看《劍橋隋唐史》時順便買的,作者王賡武是華裔史學家,本業是近代史、移民史等,《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力結構》是他的博士論文,算是跨領域作品。作者有提過,他一向對中國長期有“趨於統一”的現象感到興趣,而在研究近代軍閥史偶然發現跟五代藩鎮有共通的相似性,同時也都有這種追求統一而非割據的現象,於是就跳過來寫了本書。

本書想要研究的題目主要是從唐末黃巢亂後開始,中央權力徹底瓦解,幾個重要藩鎮軍頭(恕我用這個詞句)如朱溫、李存勖輪番入主,他們把自己的制度跟人員套入原本的國家機構,並融合成新的體系,而且都致力於重新整合被分割的權力,企圖再次建立有力的中央政府。王賡武認為這個進程長期以來被古今的歷史學家忽略,因此企圖在本書討論後梁、後唐、後晉到後漢四個王朝對於後周、宋的統一所付出的貢獻。

這段時間非我熟悉的領域,所以儘管似乎王賡武的一些論點只剩下時代意義,對我來說仍是頗具新意。只是本書的可讀性普普,就一般的學術論文,可能是仇鹿鳴的書把我的標準拉太高,或者是這非作者真正的經典。但如果因此而忽略那滿滿的考據跟引用,還有深邃的觀點就太傻囉。

順便一提,本書是“中西學術文叢”目前已出的三本跟隋唐史有關的西方漢學著作,未來還會推出諸如蒲立本《安祿山叛亂的背景》等經典,這批書的責編李碧妍是這方面的學者,其跟藩鎮相關的著作也風評頗佳的樣子,看來是可以期待這套書的陸續面世,最新的一本杜希德的《唐代財政》已上市,有興趣者可以找找。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读后感(五):研究五代时期北方中国权力结构变迁的深远意义

读完之后我的观点与很多历史学家的对本书的评述正相反,王氏倾其所学,将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治权利结构单独抽离出来,进行详细论证叙述,而没有铺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这一点才是最可贵的,否则就是在重写一部《五代史》,才真的失去了焦点。

五代史一直不为汉家史学界所重视,作为海外华人的王先生光是能看中这个选题并写下本作,就已经是对中国古代史的一大贡献。五代时期北方中国权力结构的变迁,皇权、宦官、禁军、节度使四者权力的此消彼长其实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课题:

1、自朱温荡平朝中宦官势力以后,宦官的下一次活跃是400多年以后的明代,而且再也没有恢复到有唐一代宦官掌握皇帝生杀大权的那个历史高度。再加上朱温对抑制藩镇势力所做的种种有效举措,促使后世一些史学家呼吁重新评价朱温的历史地位。

2、禁军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左右了五代后期的皇权更迭,直到宋的统一。有宋一代,对禁军势力的抑制对其军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孱弱的体制也是导致宋军在抵抗少数民族入侵时长期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3、游离于统一的中央政府以外的割据势力,五代的节度使可以说是最后的典型代表。从宋代开始,除了明代还有部分同姓藩王作乱,以及清初的三藩以外,至少在中国北方已经不存在长期维持统治的,足以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割据势力。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其实这也是王氏撰写本作的发轫。

4、至于皇权,即使在纷乱的唐末五代时期,皇权仍在经历着一个不断向中央集权发展的过程,皇权与其他势力的此消彼长本身就是中央集权的一个过程,尽管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统治者通过从历史中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制定和调整统治策略。一劳永逸的剪除了宦官势力,并且永久性消除藩镇割据隐患的五代的历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标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