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精选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精选

《苦闷的象征》是一本由[日]厨川白村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一):《苦闷的象征》鲁迅翻译,人生珍贵

《苦闷的象征》鲁迅翻译,人生珍贵

苦闷的象征,即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

何为苦?苦在情。因事及情,因人及情,因理及情,求不得,放不下,所以苦。

何为闷?闷在心。心里想的事,心里想的人,心里想的未来,那些美好愿景以及人生价值体现,被暂时遮挡了。所以苦。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二):象征

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你觉得自己就像迷失在茫茫人海,看不清自己,感受不到别人的世界?

-

我们总是渴望着理解和被理解,却又常常感到孤独无助。但是,文艺作品就像一面神奇的镜子,能让我们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灵hun,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三):“文艺是人间苦的象征,也是生命力的飞跃。”

“文艺是人间苦的象征,也是生命力的飞跃。”

----------------

本书是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作品,1924年由鲁迅先生翻译并引进国内。在他教书的时候,将此书作为北大、北师大、北京女子师大上课的教材。

一本书但凡能够被文学大家极力推荐,且成为高校教材,就证明这本书的学术含金量不容置疑。

苦闷的象征,即生命力受到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这是厨川白村对文艺作品本质的概括。这一说法在后来影响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家,比如郁达夫,比如丰子恺,比如田汉等。

在“苦闷”中,苦和闷分别代表了情感上的困扰和心理上的压抑。苦在于情感上的求不得和放不下,而闷则在于心里想的事、想的人、想的未来被暂时遮挡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穷则思变”,这句话其实放在文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适用。因为求不得和放不下,爱别离和怨憎会,文人一定会携着文艺自行寻找一条求生的出路。

这条路最后也就演绎为“文艺”的消解疏散苦闷的功能。

本书的好看之处在于,全书仅一百余页,却将这条路径上将会遇到的种种,以及路边茂盛的花树,甚至草丛中的毒蛇和林中潜伏的野兽,都包含在内了。用极少的话语涵盖了极大的信息量,这是此前日本作家所不能擅长的领域。

正如书中导读所写,全书分四章,第一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创作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创作就是造一个梦来治愈自己。

第二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鉴赏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作品欣赏就是进入别人的梦来治愈自己。

第三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对时代和环境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家是先知,文艺作品是启示。

第四章追溯到原始人,讲述苦闷如何在原始人身上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创作的心境就是原始人面对无法控制的大自然时的心境。

厨川白村不仅阐述了“艺术是作者和鉴赏者之间情感化的共鸣,是无须谋面的双方的情感辨认,即使不知之前对方经历过什么,但依然可以从人群中轻易分辨出同类”这样的观点,而且提出了促成这一效果的工具——象征。

“文艺和梦一样,是取象征的表现法的。”如果这个世界不过是一个弘大虚幻的梦境,那么此间的苦闷、痛楚、混乱、挣扎和最终不知会不会到来的和解,还将依靠虚幻的“象征”来解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