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1000字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1000字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是一本由张健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2020-12图书,本书定价:89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一):关于“我们”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在这本书当中给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研究路径。他突破了以往那种单纯的哲学分析。而是通过影视剧,综艺等视听节目来研究。这样的研究路径是十分有意思,我们有多种由来的渠道,而我们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是一种认识的共同体,而这种共同体他就来源于多种多样的方式,但本质上都是一个对国家或者是对集体和民族的认可认同维护,而这种对于国家,集体和民族的认同,认可和维护,他们的来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视听节目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塑造方式。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二):牛哇

《“我们”》从“国家立场”出发的历史叙述、分析与解释,研究者的主体性在本质上是中国的“国家性”,其所选择并界定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国家”的“中国”,其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的、为中国的。《“我们”》具有这种历史与时空的高度定位,对研究中的案例所展开的分析不再是停留于表面或者是形式手段的外部分析,或者是现象描摹,而是以丰厚的理论资源对案例展开更为深刻理论审视,并引发关于“政治认同建构之‘道’之求索”的深刻哲思。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三):《“我们”》的书评

《“我们”》围绕“政治认同建构”的主要问题,采取“长时段”“多形式”的案例考察。布罗代尔把历史学中必不可少的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布罗代尔将时间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并认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长期决定性作用的是“长时段”历史,“短时段”历史只有在“长时段”、“中时段”历史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因此,著者沿着布罗代尔设定的对应历史“结构”的“长时段”框架思路展开对研究对象的全面考察。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四):“我们”从何而来?

从改革开放到2018年的四十年来,国家生产力获得了质的飞跃,这是物质层面的,物质层面的充盈促使人们转变以往单纯的生活化方式,也就开始了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正是从那个年代开始,涌现了各类题材、各种呈现形式的作品,这些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就有一种帮助我们观众、读者、听众等建构“我们”,帮助我们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表征形式,再现了“政治共同体”这一触碰不到的形式,通过传播这些内容以维系社会、打造共同体。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集体精神、理念以及参与的建构中来。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五):“我们”从何而来?

这本书的作者张健是苏州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主要专攻政治传播,之前他还写过《自由的逻辑: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转型》,那本书我本人也很喜欢。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这本书在结合各种传播现象的同时,也透露出深刻的哲学思想。正如书名而言,这本书从象征、认同与建构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揭示表现与背后逻辑的关系,由表及里,分析深刻。我本人非常喜欢这本书,而且对我自己研究的政治传播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