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精选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精选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是一本由小海 / (清) 余省 / (清) 张为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一):一个家长的心里话:孩子不会写作文,其实是因为对科学了解太少

上周末,读三年级的孩子盯着作文本看了足足30分钟,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抬笔写。我一时好奇,走过去看了一下作文题目: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和自然的接触太少了,对大自然的观察更是少之又少,难怪他们不会写这样的作文。

作为家长,看着孩子写不出作文,心里比谁都着急,作为一个业务写手,我下决心要好好指导他一番。我发现小学阶段的作文范围,跟自然科学有很密切的关系,要想让孩子轻松写作,除了给他讲明文章结构之外,还要带他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带着了解科学的目标,我发现了《故宫里的博物学》。这套书被誉为中国版的动物百科全书,是清朝皇子们的科普读物,乾隆皇帝闲暇之余也爱看。

《故宫里的博物学》原版图册始绘于乾隆15年(1750年)。当时经过前面几代皇帝的努力,到乾隆时期国内经济繁荣,乾隆皇帝才能有余力来督促文化方面的建设工作。

乾隆六下江南,见识了许多在宫里见不到的稀罕玩意儿,他想让不能出宫的皇子们也能见见世面,所以就命当朝的两位重要画家,余省和张为邦临摹绘制图片,全套图册历时11年才完成。

原版图书除了余张两人的绘画之外,文字的部分采用文言文形式,虽然艺术价值很高,但对于大众来说,一来文言文的形式不容易理解,二来原版售价也超出常人承受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在故宫成立600周年之际,故宫出版社和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推出了最新版本,就是我今天要着重介绍的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

全书共分3册: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兽谱》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

我以《清宫鸟谱》为例,选择其中的杜鹃为例,向大家展示一下本书是如何去讲一种鸟。

讲解杜鹃时,以狸猫换太子的典故开头,紧接着就给我们讲解历史上狸猫换太子的由来,这种方式上来就能抓住小朋友的阅读兴趣,既能增加他们的历史知识,又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的典故。

杜鹃以昆虫为食,从不筑巢,喜欢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穴中。可以说杜鹃的繁殖过程充满阴谋。

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杜鹃通常选择苇莺类的巢繁殖后代。虽然杜鹃的体型比苇莺类大,但是它们产的卵大小差不多,杜鹃把卵放进苇莺巢穴还不够,他们还会找机会清理掉一些苇莺类的卵。

被苇莺类孵化出的杜鹃宝宝,跟他的杜鹃妈妈一样心狠手辣,为了确保自己在养父母那里活下来,杜鹃宝宝会抢先破壳而出,再把其他没有孵化的卵推出去。

杜鹃和她的宝宝一直在自然界上演着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书中对每一种鸟的介绍,都是在各种史书,笔记,小说等古典文献中选取素材再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物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配上《清宫鸟谱》原画。

每个动物基本上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讲解,读起来非常轻松,但记忆又很深刻。

文章中列出的原文,大多引自权威的古本,例如《钦定四库全书》等影印版古籍。

《清宫鸟谱》的作者在古人考证的基础上,又结合现代鸟类学专家郑光美先生的分类方法,将书中的四十种鸟分为六大类:陆禽、攀禽、鸣禽、游禽、涉禽、猛禽。

每篇文章的标题,都选用了《清宫鸟谱》原画的名字。虽然有些动物的名字和现代不同,但是能够帮助孩子了解那些动物在古代的名字,这样也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提前说明的地方,古时候的宫廷画家,虽然画工高超,但是多数动物并没有亲见的机会,多是根据听来的特点,凭着想象画成。

以现代的视角看,原画存在与事实不符的问题。所以每篇文章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清宫鸟谱》中的原画,另一幅是动物的真实照片给读者认识。

《清宫鸟谱》作为由清代官方主持编修的权威图鉴,内有“重华宫鉴藏宝”“太上皇帝之宝等”皇家印章。从这里能看出,古时候的皇帝虽贵为一国之君,关心着国家大事,却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他们像平常人那样对神奇的大千世界也充满了好奇。

《故宫里的博物学》可以作为孩子跟科学沟通的桥梁,从了解大千世界的神奇动物开始,走进妙趣横生的博物学世界。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二):神奇动物在哪里?

故宫前馆长单霁祥在退休前做了一件大事,在 2019 元宵节首次开放故宫「夜场」,并上演大型的灯光秀。3500张门票遭到了近3000万人的哄抢,国内外媒体更是对这次灯光秀大加赞赏。

单霁祥馆长在故宫当了七年的院长,他把传统的故宫和现代艺术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让在北京城里沉寂了多年的故宫再一次火出圈,让更多人看到了故宫的美。单霁祥2012年到故宫做馆长的时候,非常的难过,因为在故宫里有那么多的稀世珍宝,但是都只能藏在阁楼里,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地失去属于它们的故事,于是单馆长将故宫开放面积从2012年的30%增加到了2019年的85%。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历史,在单馆长的支持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档纪录片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年最火的节目之一。而且单馆长还将文化和商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出了故宫口红、开起了故宫淘宝,在网上走起了俏皮风。

为了让大家能更加全方位地了解故宫里的藏品书籍,故宫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一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共有三册,分别为鸟谱图、野兽图和海错图。从天上、地面、水里,全方位地解读了我们的动物。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是清代宫廷御用画家专门为乾隆皇帝绘制的鸟谱图,本次重新修订的鸟谱图除了参考当时绘画之外,还补充了很多有趣的新知识和真实动物的图片,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鸟类知识。

在《鸟谱图》中将所有的鸟类分成了6个类别,分辨的依据分别是陆、攀、鸣、游、涉、猛,明显的分类能帮助很快地找到这些鸟的共同点。

当我和宝宝说,锦鸡的特点时, 她就会联想太奶奶家养的老母鸡,然后确定这些禽类动物是在陆地上行走的。

在介绍鹧鸪时,文章引用了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当时宋朝国破山河碎,上下一片投降苟合之声,辛弃疾报国无门,在傍晚的江边惆怅时,听到了深山里的鹧鸪声,让人感受到了苍凉。除了用古诗词来介绍鹧鸪之外,还详细描述了鹧鸪的生活习性——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因为它害怕霜露,一直往南飞,古代人也称鹧鸪为南客。

一本好看的儿童书籍除了有饱满的文字叙述和教育寓意之外,必须要有精美的图片,因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沉浸在书本中,鸟谱图中的配图真的是十分精美了。

文章中的配图都是由当时的词臣画家所绘制,两人都是以工笔重彩技法,画出了鸟的整体轮廓,然后用细短的的笔触来刻画羽毛不同的质感,为了这增强鸟儿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还运用西洋绘画技巧,用不同的色调,体现了羽毛的视觉效果。除了注重鸟本身的特质外,还绘制了鸟儿的生活的环境,让读者们更加直观地认识这些禽类。

故宫的美是第一眼就映入眼帘的, 但是除了感受它的辉煌之外,我们更应该提前知道故宫的离职和里面的藏品细节,不然的话,我们可能也只是随便看看罢了,没有沉浸在知识海洋里的孩子是很难感受的知识的乐趣的。最近版的《故宫里的博物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实拍图,调整了书籍尺寸,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阅读体验。

不管是谁都可以把这套书放在床边,睡前读一读,可能梦里就会能看到那些好的飞禽走兽。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三):乾隆皇帝的阿哥们都学啥?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带你大饱眼福

1.

话说乾隆皇帝在清宫里的时候,也喜欢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奇珍异宝。

可是乾隆皇帝日理万机这么忙,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跑来跑去旅游,怎么呀?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他请了很多画师到皇宫里来,把祖国的山川鸟绘都画下来,这下乾隆皇帝可有眼福了。

比如,有一位画师叫做蒋延锡,他是康熙朝的进士,是康熙和雍正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画的花鸟工笔画特别唯美生动,同时他还得懂得一定的西洋画技法,所以他的花鸟特别有味道,乾隆很喜欢他的画。

蒋延锡工笔画

后来呢,乾隆皇帝又叫了很多画师比如余省、张为邦等人重新临摹了蒋延锡的鸟绘工笔画。并且呢,按照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生物的了解,对各种鸟类进行分类,便于查看,然后将它们编成了册子保存在清宫里面。

这就是故宫里非常著名的《清宫鸟谱》。

不过呢,这本册子比较特殊,乾隆皇帝就将它单独保存在重华宫里,而不是和其他的书画一样保存在他的御书房里。

那么这个重华宫是干什么的呢?

原来啊,它就是皇子们的寝室,所以皇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么好看的画集了。

这本《清宫鸟谱》不仅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是极其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要是我们和小朋友们都能看到就好了。

这不,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套以《清宫鸟谱》为底本编制而成的绘本《故宫里的博物学》。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

2.

这套书呢,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它不仅仅适合小朋友们看,也适合我们大人阅读。

书里一共选取了《清宫鸟谱》中的四十种鸟,并根据历史、文化,以及传奇小说等故事中的素材,加以诠释和描绘。

漂亮的绘本

它不单介绍鸟类的各种知识,还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一番更加丰富的体验。

同时,这套书的编著们也非常严谨,前前后后校对了很多次,希望书中的内容更具有科学性。

比如,编著们发现《清宫鸟谱》里面有一幅图叫做《白练》,它所绘制的两只鸟都为白色,但实际上,在现实中雌鸟的羽毛应该是棕褐色的,所以,它的画和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

那么工作人员在编制绘本的过程中就做了很详细的说明,保证它的客观真实性。

文字说明

3.

还有绘本中的鸟儿一共被分成了六个大类。

有陆禽类、攀禽类、鸣禽类、游禽类、涉禽类、猛禽类,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鸟类,比如鸳鸯,白鹅,杜鹃等等,也有很多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品种。

不过相信这本鸟类大百科会让你大开眼界,把鸟儿的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绘本里的故事。

比如《清宫鸟谱》中记载了一种鸟叫做北翠。这个北翠鸟啊非常爱它的孩子,一开始幼鸟还未出生的时候,它就把巢筑在高高的树枝上,怕自己的孩子会被其他鸟儿发现并吃掉。

北翠鸟

后来,小鸟出生以后,它就会重新筑巢,把家安置在低一点的地方,害怕小鸟摔下来。等小鸟要飞了以后,翠鸟还会搬家,把巢筑得再低一点。

翠鸟对孩子的爱虽然很深沉,可是它不知道,这样很容易被人类发现啊,从而导致它的孩子很可能被人类给抓走了。这就太悲伤了。

绘本中每介绍一种鸟儿,就会讲解跟鸟儿相关的故事,并且还会讲解鸟儿的生活习性、具体特征等等,并配有精美的工笔画插图。

文字介绍

另外,还有文字介绍的出处,以及真实的鸟儿照片等。

比如还有一种鸟儿叫做油葫芦,它的外号叫做王八鸭子,又叫小鸊鹈。它很喜欢游泳,和鸭子很像,游起来一摇一摆得特别可爱。

油葫芦

好了,书中好玩的鸟儿太多了,这样的小百科全书真是太棒了!

让孩子们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不仅仅充满对自然的好奇,也能够学习文化知识。历史与自然社科的巧妙结合确实很不错!

希望这本绘本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见多识广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四):让曹操三代人害怕的不祥之鸟 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说到乱世奸雄曹操,人们想到的都是他的权谋、狠辣,然而,强悍如曹操,却很怕一种鸟。史书记载,这种鸟会带来不祥,曹氏家族闻之色变。

根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邺城宫殿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它们在文昌殿后面的水池边徘徊不去,第二年,枭雄曹操就撒手西去。

后来,曹丕登上皇位,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这群黑鸟又惊现洛阳芳林园的池塘边。四年以后的夏天,曹丕驾崩。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景初三年(公元239年),这群不祥之鸟又不请自来,停在芳林园的池塘边。曹叡连忙让手下的人驱赶,结果,他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诅咒,就在这一年命归黄泉。

这种鸟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居然让曹氏祖孙三代,闻之色变?古人称呼这种鸟为“鵚鹙”(tu qiu,都是一声),今名为秃鹳,它们喜欢吃动物的腐肉。头顶光溜溜的,脖子上有个大袋子,张开翅膀有一米六七那么宽,这模样确实不讨喜,难怪古人会将它和帝王的衰运联系起来。

有了曹氏的前车之鉴,后面的帝王对鵚鹙就很避讳。唐昭宗时期,有鵚鹙在殿宇附近筑巢,唐昭宗将其赶尽杀绝。在元代,统治者颁布了一项奇怪的政策,就是鵚鹙为赋税,举全民之力猎杀他。所以,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鵚鹙数量锐减。

其实,鵚鹙名声不好全是古人的误解。三国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游离失所,尸横遍野,而鵚鹙以腐肉为食物,在三国时期频繁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看上去不起眼的鸟儿,背后居然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想知道更多关于鸟儿趣闻?不妨来读下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吧。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鸟类科普书,图画精美,栩栩如生,语言轻快活泼,同时还引经据典,知识点满满。不仅适合给孩子做科普,讲故事,成人闲时翻阅,也能收获良多。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40种鸟类,分为陆禽、攀禽、鸣禽、游禽、涉禽以及猛禽六大类。作者不仅介绍鸟类的动物学知识,还穿插了很多趣闻和故事,非常引人入胜。

1、清代宫廷御用画家作画,画面精妙

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书里面的图片很精美。图片主要有两大类:图画以及照片。书里关于鸟的插画,出自两百多年前清代宫廷御用画家之手。他们当时专门给乾隆皇帝绘制了一套图册,称之为《鸟谱》,又称之为《仿蒋廷锡鸟谱》,这套鸟谱共计有12册,其中,前面4册在1948年被蒋介石政府搬运到台湾,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后面的5-12册,则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这套图册开始绘制于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彼时,国内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乾隆皇帝更关心文化建设,他本人也很喜欢舞文弄墨,于是下令让余省、张为邦等人临摹蒋廷锡的《鸟谱》。那蒋廷锡又是何许人也?他是江苏常熟人,康熙时候的进士,官至大学士,是康熙、雍正时期重要的词臣画家。他很擅长花鸟画,与此同时,还掌握了相当的西洋画技巧,所以他的画兼具了中西方画的精髓,在设色施磨不见笔痕线迹的同时,又注重明暗、透视的视觉效果,所以,他的花鸟画栩栩如生,跟照片差不多。

再来说余省和张为邦,他们都是乾隆时期的重要画家,在临摹鸟谱的时候,遵从了蒋廷锡的画风,既运用到了中式的工笔重彩技法、连绵有弹性的线条,又兼顾了西洋画中的光影技法,以及深浅色调,这使得他们笔下的鸟儿真实、有立体感,仿佛能从画中飞出来。在背景的渲染上,他们采用了没骨法,将鸟儿生活的田间溪畔、草丛花间描绘得生动自然,让画面更有空间感、层次感,也更有意境。

书中的鵚鹙

现实中的鵚鹙

所以,这套书不仅可以作为科普书,还能作为艺术品收藏,让你领略古代花鸟画的精髓。

2、引经据典,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科普书最怕枯燥无趣,这本书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在介绍鸟的外观、习性,生活环境和繁育特征的同时,书中会穿插很多故事、趣闻,这些故事都有据可考,大多来自古代的诗词,笔记,小说和史书等。

这样不仅读来有趣,还能让读者将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作文素材,如果能够在作文中巧妙融合进去,那是大大加分的。

我随手举个例子,在介绍锦鸡的时候,书中不仅介绍了其动物学特征,还糅合了很多历史、文化趣闻。书里是这么说的: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在丹穴山上,生活着一种神鸟,身披五彩纹,被称之为凤凰。当初周文王在岐山开创伟业的时候,曾经听到山上有凤凰的鸣叫,凤凰来仪是周室兴旺的预兆。

根据推断,凤凰极有可能是今天的红腹锦鸡。因为“凤鸣岐山”典故中的岐山,是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这里的红腹锦鸡头顶金色羽冠,脖子上有金黑两色的扇形披肩,背着绿、蓝和黄三色斗篷,腹部裹着深红色“紧身衣”,长尾拖地,外表很华丽,和传说中的“凤凰”很像,除此外,因其金色的羽毛很耀眼,所以也被称为“金鸡”。

古人认为金鸡和天上的天鸡星官相对应。据说,当国家大赦天下时,天鸡星官就会出现在天空中。

唐朝有一种盛行的大赦仪式,遇有喜事、大赦天下时,人们会选择良辰吉日,举着金鸡高竿,边走边击鼓,在街头巷尾游行。皇帝则召集文武百官、父老乡亲和囚徒们,让人当众大声宣读大赦令。金鸡高竿是怎样制成的呢?人们将金鸡绑在七丈长的竹竿上,在它的头上装饰黄金,并在颈部垂下七尺绛幡。

李白曾有诗曰,“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这是他被流放夜郎的途中写的,如果不知道金鸡的寓意,大概会对这句诗感到费解。看了上面关于金鸡的介绍,你是不是就恍然大悟呢?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读这本书,不仅能增长对鸟类的了解,也能拓展在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面。

3、编排上独具匠心,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在编排上也有很多讲究,能够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为了保证故事阅读的流畅,很多关于动物学的知识,都放在文章的最后。关于鸟类的全部介绍,遵循的都是这样的结构:通过某种现象,或诗词引出要介绍的鸟,紧接着讲述相关的历史典故、传闻趣事,在篇末,再介绍这个鸟的动物学知识,包括它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繁衍养育过程等。

其次,书中附有大量鸟儿的照片,这样便于读者对比、鉴别。对于清宫鸟谱中有错漏的地方,不仅有文字纠正,通过图片对比会更加直观、具体。

举个例子:书中介绍了“努克鸦克”这种鸟,就是现在的犀鸟。犀鸟有很多种,中国南部有冠斑犀鸟,它的盔突是蜡黄色的,盔突上有时候长有黑斑。《清宫鸟谱》中的冠斑犀鸟,盔突的前端微微有点上翘,这其实是马来犀鸟的特征。如果只是用文字解释,很难让人get到,好在书中附上了冠斑犀鸟的照片,经过比对,我们很容易get到冠斑犀鸟的特征:它的盔突是平直的,仅仅贴合着喙,上面还有小块的黑斑。

画师画的努克鸦克

努克鸦克的真面目

再次,本书在编排上的小心思还体现在:对于生僻字,会标注拼音。比如:小䴙䴘(pi ti,四声和一声),鸮(xiao,一声),等等。这本鸟类科普有很多鸟字旁的生僻字,书中还涉及大量古籍,生僻字就更多了。自己查字典,耗费时间,如果只读半边音,很影响阅读体验,心里还怯怯的,假如你给孩子读,还容易误导孩子。

给生僻字标注拼音,看似不过一个小举动,却扫除了阅读障碍,让人感觉很贴心。

结语

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共计有3本,除了这本《清宫鸟谱》之外,还有《清宫兽谱》、《清宫海错图》,三本书都是以清代的典籍为蓝本,进行的再创作,在保留精美画册和古人考证的同时,又结合了现代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兼具了趣味性和科学性。如果你也希望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想赏尽天下的奇珍异兽,不妨来读读这套书。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五):9岁孩子发现恐龙蛋化石,从小喜欢博物学的孩子,到底有多强

文|凝妈

同样是找石头玩,有的孩子会将石头扔到河里打水花,有的孩子会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孩子会用来做手工,有的孩子会仔细观察对比联想。

广东河源9岁小朋友张仰喆,和妈妈在河源紫金桥边找石头玩,发现了一块有点特别的石头,他意识到是在博物馆里见过的恐龙蛋。

母亲李小芳非常重视,用手机拍下视频,请朋友帮忙联系河源恐龙博物馆的负责人,经专家鉴定,这是66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

小小年纪为什么意识到是恐龙蛋呢?因为他去恐龙博物馆看过,还因为他对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感兴趣,长时间的积累,拥有了博物学知识。

不要小看这个博物学,如果能好好呵护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能尽情释放,将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最强大脑王昱珩,因“微观辨水”一战成名,他还以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帮助破案,人民日报都表扬。他就是一个博物学爱好者,他的家就像一个生态园。

牛顿、达芬奇、亚里士多德、达尔文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博物学家,他们从小就喜欢博物,一直坚持、认真思考,才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百科中介绍说: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指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分类等。

它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

现在孩子们学的生物、地理只是博物学的细分领域,范围比较窄。只是从课本上获取简单的博物知识,满足不了孩子探索自然的欲望,也看不到更大的世界。

看看达尔文,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对身边的事物保持好奇,每到一个地方都对动物进行收集、制作标本,挖掘化石、记录所见所闻,竟然改变了世界,这就是博物学的魅力。

1)促进学习

过去,想要学习成绩好,只要努力跟着老师的步调走,把老师画的重点记牢固,即使没有丰富的课外知识,也一样考高分。

但现在不行了,只关注课本,而不进行知识拓展,在日常测验中,可能会有成绩,一到大考就抓瞎。就拿语文来说吧,更重视传统文化的积累和运用,也侧重于考察孩子的综合思辨能力。

比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关于美术的“历史物质性”问题,很多美术馆、博物馆的藏品,是实物而非原物。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是有关甲骨文的历史发展问题。

如果平时已经有相关知识的积累,理解起来非常轻松,很快就能做出正确答案,不需要反复仔细揣摩,给后面的答题留下充足的时间。

2)观察力强,多角度思考

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博物学不只是认识各种动植物的名称,了解一些肤浅的知识,而是一门观察和分类的学问。有博物学基础的孩子善于观察,并且对看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非常敏感,能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喜欢探索,获得新发现。

2020年10月1日,5岁小朋友杨哲睿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四川通江老家度假,在深山里的一块岩石上,发现多个疑似恐龙的足印。

要知道,这些足印一直被当地人认为是“鸡爪”。专家组确认,杨哲睿的发现是正确的,确实是1.3亿年前的恐龙留下的足迹。

这得益于杨哲睿从小喜欢恐龙,动画片、书籍、玩具一应俱全,甚至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成开设的恐龙课。没有这些基础,和普通孩子一样只能看到“鸡爪”,看不到“恐龙足印”。

3)爱护自然,珍惜生命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谢春风认为,孩子绝望地跳楼,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之美。让孩子认识到宇宙是美的,自然是美的,世界是美的,中国是美的,生命是美的,这也是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地步。

喜欢博物学的孩子,眼里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夕阳霞光万丈、露水晶莹剔透、鸟的鸣叫悦耳动听、小蚂蚁力大无穷。这么美好的世界,还没有欣赏够,怎么不去留恋呢!

有孩子说“我困难的时候就给太阳挥一下手。”即使过了万物有灵的年纪,他也会找到寄托,在面对困难时候,用更多方式获得生命的勇气。,而不只是寻求父母、老师、同学看见自己。

喜欢大自然的孩子会把世界万物看作有感情、有爱、有温度的,他们就像呵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去呵护所看到的动植物,对大自然爱护有加,充满博爱之情。

首先,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认为,孩子爱上博物学的关键在家庭。女儿很小的时候,他经常带女儿到处走,女儿长大后自己周游世界。对孩子来说,旅行长见识,博物长能力。都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感知大自然魅力的很好方式。

博物学说起来很高深,其实也可以很简单。我们身边处处是博物学,带孩子在附近的公园、河边、湿地走一走,就有数不尽的新发现。

记得儿子小时候,他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喷泉,每周都带他去广场看喷泉,不管重复多少次,他都兴高采烈地玩水、研究喷泉结构,流连忘返。

又有段时间很喜欢去湿地公园,拿着一个显微镜,观察所见的每种植物、小虫子。连续几个月周周去,他都看不够。

其次,带孩子去博物馆

作家肖复兴说,每到假日,都会带儿子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博物馆。

博物馆的作用不仅是让孩子了解历史,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孩子认识各种文物和艺术品、了解各种物件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里馆藏众多,绝大部分是在普通地方看不到的物品,更显得珍贵,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北京的孩子为啥更有优势,不是因为高考分数线低,而是因为北京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除了师资力量,还有全国最多的博物馆,是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

到周末,坐地铁、坐公交或步行就去了,花费很低,却学到了其他孩子望眼欲穿都学不到的知识。

最后,借助书籍,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

罗敷说:阅读的好处不仅是从智者的经验里增长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思考的能力。

不是每个父母都有很多时间和资金带孩子外出旅行,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博物馆,让孩子了解博物学的最好方式是读书。

书对每个孩子都是公平的,现在信息发达,家长们都能了解各种适合孩子看的好书,千万不能在这里掉链子了。

书中浓缩的博物学知识异常丰富,虽然不能触摸和近距离接触,但是却能通过绘画和文字去感知、去理解,形成自己的思考,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能旅行和去博物馆的缺憾。

就像张仰喆,是个十足小书迷,一有空就去图书馆、学校走廊的书架就是张仰喆最喜欢的地方,对一些科普知识说得头头是道。

学习博物学,看书是便捷有效的方式,那孩子们该看什么书呢?在这里推荐一套《故宫里的博物学》!

这套书来头不小,由故宫博物院和中信出版社联合打造,蓝本是清代乾隆时期的皇家动物图鉴,由乾隆亲自主持编撰,分为《清宫兽谱》、《清宫鸟谱》、《清宫海错谱》。

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同样分为三册,收录了来自陆地、天空、水上的120种古代神奇动物,让我们大饱眼福。

比如攀禽类中的戴胜,是第一次听说。神兽中的獬豸,要不是注音都不知道读音是什么。鹅毛鱼是真实存在的,果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套书不是一般的动物百科图鉴,是西洋绘画的光影技巧,和中国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每个动物的眼神、姿态都活灵活现,清晰逼真,可以说是非比寻常的艺术品。

像红腹锦鸡,和实际照片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这套书不是简单的翻印,而是用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重新解读经典,让我们发现背后的有趣的、深奥的、传奇的故事。

动物都有头像、名称、现代科学名词和拉丁名、百科知识概要、趣味解读、文史资料出处,有原来的清宫图,还有清晰的实拍图,让我们大开眼界。

这套书不是一本童书,下到5岁,上到99都能看这本书。我们陪孩子一起看,同样可以增长见识,在被孩子追问的时候,不至于要拿起手机去搜索,让孩子认为我们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从而树立更高大的形象。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感觉太美了,好好爱护它的心情油然而生。再仔细看,就发现,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有这本书根本不是事。

比如孩子经常问,在大门口摆放的是什么,我不会随口说是狮子。当孩子问麒麟是什么的时候,我会给他讲一下来历。当孩子问为什么门口要摆放麒麟时,我会给他讲一个故事,还能给他拓展一些诗词和历史故事。

这套原本只是皇家贵族才能看的书,现在普通的孩子也能看到。经过改版后,价格更加亲民,每个普通家庭都能承受,惠及到更多的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配套音视频课,用一种更生动的方式,让我们了解故宫里的博物故事。

一套书能让孩子足不出户,学到博物学,还能补充历史、文化、诗词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真是孩子的福气。

我是@凝妈悟语,两个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培养阳光积极的孩子,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